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我所看到的赵树理】赵树理
 

【我所看到的赵树理】赵树理

发布时间:2019-04-12 04:31:46 影响了:

  一个穿黄粗布军衣的人  我第一次见赵树理同志,是在一九四○年七月。那时华北新华日报馆,住在太行山武乡县的一个小山庄上。  有一天下午,找到校对科去,一进门看见土炕上靠窗口的地方,高高的坐着一个穿黄粗布军衣的人,头顶离房顶只不过二尺来高。低着头正在校阅着工人送来的“清样”。
  余同志向我作介绍说:“你不认识吧?这位是赵树理同志,是新来的校对。”他抬起了眼睛笑了笑,瘦长的脸上显出几道皱纹,面色发黄,客气的尽让着:“坐吧,坐吧!”
  可是往那时里坐呢?他们三个人,才只有两个方凳子,余同志是坐在自已的床沿上。仅有的一个泥土砌成的煤火台,上面还难放着他们的碗、筷、洗脸盆、麻油灯、和一个半截洋油桶做的打菜桶。他们三个人很少的那一点东西,就把这黑屋子给塞满了!
  这地方老乡的窗口都是留在炕上的,因为地下没有地方放桌子,赵树理同志便把一张单桌放在炕上去了,但是窗口太低,光线从他的桌子下面射进来,桌面上,反而只能得到很少一点亮光。他的睡铺,就在自己的脚旁边。
  我看不出他有什么不平常的地方。后来才让人说过他会写“通俗化”的文章。
  一九四二年,正是他的第一篇名作“小二黑结婚”快要产生的时候,那时他的主要工作是编一种给敌占区同胞看的通俗小报,叫“中国人”,(原铅印,从改为石印),他既是编辑,又是作者,每期要写各种形式的文章:通俗言论、小说、诗歌、话剧、唱剧、活报、快板、讽刺笑话、民间歌谣等……还要数字数,排扳样;还要在石印药纸上写各种字体的标题,画小插图和题头画,细心地描绘各种图案花线;还要负责校对。
  不仅敌占区同胞喜欢看这个报,石印工友们也常常一面印,一面朗读着他的作品。和他在一起工作过好几年的一位缮写员,曾背诵过一段他在三四年以前写的嘲笑日汪的“新相声”给我们听,逗得人家笑了一场。
  那时我们住在一个村子里,赵树理同志的小报上出版,便常到我们的院子来;他是一个愉快的人,爱说笑话,更喜欢唱,特别爱唱的是他的家乡戏——“上党梆了”。他喜欢拉胡琴,但买不起,因为那时正是抗战艰苦时期,提倡“白天少开会,黑夜少点灯”,用一切办法克服经济困难,争取“渡过黎明前的黑暗”呢,那里能有钱买乐器!一双筷子、一本书是他的鼓板、胡琴、锣、鼓全由他的张嘴来担任。有时唱得高兴起来,他便手舞足蹈,在屋子里走起“过场”来,老羊皮大衣,被当作蟒袍一样舞摆着,弄得哄堂大笑,他才停止。老赵到了那里,那里便会有笑声,青年们更喜欢他,他常被青年战士工人和农民包围着,“欢迎老赵唱一个!”他也不使这些青年们失望。因此“老赵”两个一字,被一切人亲热的呼唤着。
  知道“小二黑”却不认识“老赵”
  一九四三年春,在老赵住的地方不远有一个青年被“余旺”那类人糟踏死了,这引起他很大的愤慨,“小二黑结婚”便是由这里来的;他首先用笔向混在民主政权里的恶霸份子——“金旺”兄弟那类人展开了斗争!
  “小二黑结婚”的原稿被彭副总怀念看到了,他给这篇小说以很高的评价,亲笔给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提了字:“像这样经过调查研究深入群众的作品,还不多见。”从此,一向没被人们注意的赵树理同志,最先被领导上发现了。
  “小二黑结婚”出版以后,紧接着第二年春季,第二部名作“李有才板话”又和读者见面了。于是他的小说被人们争相阅读,故事被人们到处传说着。许多职业剧团和农村剧团把“小二黑结婚”编成戏剧歌曲,以“演唱。人们只要一听说那村要演“小二黑”,一二十里远的老太太、大闺女和抱着小孩的年轻媳妇,都得要去看看,青年们那就更不用说。
  可是有些战士和群众只知道“小二黑”,却不认识作家赵树理。
  这是一九四四年冬天的事情。当时太行区召开了一次规模最大的群英会和生产战绩展览会,通知各部队、机关、团体有秩序的去参观,赵树理同志因为要去大会工作,所以单独带着介绍信去了。走到村口,被大会警备司令部派出的哨兵拦住了,不过他进去,因为他穿的比普通战士还不整齐,一件穿了好几年的旧棉衣,有个地方露出棉絮来,没扣风纪扣,没打里腿。怎样解释也是白费,“上级有命令,不整齐不许进去!”这样把他看看介绍信,他告诉战士说:“如果不让参加会,我就再出来。”这样才得到战士的许可。过后有人和他开玩笑说:“你就说你是‘小二黑’的作者,不就让你过去了吗?”他笑着说:“那可不行!他认得“小二黑”,他怎么会认得“老赵”?”
  就在这次大会上,他东奔西跑,访问那些人民的英雄们,写了农村的新女性——妇女劳动英雄“孟祥英”(小说)和边地劳武结合的青年英雄“庞如林”(鼓词)。
  “老赵来了!”
  一九四四年底,快过年了,我们印刷厂的青年工友要演战,弄了几个剧本来,一群年青人嘻嘻哈哈,嚷嚷了好几黑夜,你嫌我“过场”走得不对,我嫌你锣鼓敲得不合“板眼”。快要散伙了,一个工人在院子里喊:“噢!老赵来了!”“对!叫老赵教咱们,这是个正经办法。”工友们前呼后拥,把赵树理同志拥进装订房,老赵给他们拉着胡琴,热心地教着曲词和动作,演出以后,老乡都说很好。
  又有一次,一个农村剧团,到我们住的村子来演戏,临时缺了一个打鼓板的,老百姓挤满了,开不了戏,老赵便走上台去,顶了这个缺。他常帮助一些旧艺人编演新剧,这些旧艺人都把老赵看成他们亲密的朋友和教师,非常欢迎他。
  冬天的早上,他常到伙房去,一面帮伙夫同志拉火,一面给他们讲故事。敌后抗战最艰苦的年月,有些老百姓怕“变天”,有一个伙夫老聂
  同志,也不相信八路军能胜利,老聂当的年走过太原,修过同蒲路,他常说:“我就不待听八路军宣传,你们光说有办法,钻在这山沟子里,拨火棍(意即破枪)每人还发不上一根,凭什么能胜利?”老赵不给他讲什么大道理,他只就老聂赞成过的事情上说起,上下古今的打比方,后来老聂对人说:“我就佩服咱老赵,能说得入情入理!”
  不但这样,他每到一村,不几天便和老乡熟惯了,老乡有什么事解决不了便来找他。我们邻院老乡,小两口打架了,拉拉扯扯去找村长要离婚,村长土成是个老好人,解决不了这种事,便请老赵去帮他调解;伙房院的牛脾气青年小狗,和他寡妇老娘生气,老赵也去说服他们。这一类事例多得很,赵树理同志并不认为这些是不值是管的小事体,他不把自己当成一个作家,他只知道实心实意给老百姓办事,因此他在群众中生了根,群众离不了他,一切群众中发生的大小事件,他也最先知道,而且根底摸得最清楚;因此,他作品中的人物总是活生生的,他不必玩弄笔墨,人物就在我们的眼前跳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