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云南省弥勒县彝族阿西跳月的起源与特质研究|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
 

云南省弥勒县彝族阿西跳月的起源与特质研究|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

发布时间:2019-04-26 04:14:52 影响了:

  摘 要:云南彝族“阿细跳月”活动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传统体育舞蹈活动项目,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实地调查、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阿细跳月”的起源、运动形式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阿细跳月的文化特质得出:关于“阿细跳月”的形成源流民间传说很多,有起源于劳动生产之说、爱情婚姻之说、有起源于火之说等等,“阿细跳月”活动的形成总之于“火之说”;它有着火特质、火崇拜特质与社会文化特质
  关键词:彝族;阿细跳月;起源;价值;特质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中。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古朴。以其独特的作用和巨大的影响力,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云南是我国彝族分布最广泛的聚居地,有彝族人口435万余人,分布遍及全省各地,而以哀牢山区、红河流域及滇东北小凉山区较为集中;彝族“阿细跳月”活动最初是彝族阿细人民间的一项体育舞蹈活动,其形成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在彝族地区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研究从其历史进程为出发点,对云南弥勒县彝族“阿细跳月”活动的起源、形成和社会文化价值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阿细跳月”活动向科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的道路迈进,从而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推进各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和延续。
  1.弥勒县“阿细跳月”的起源
  1.1 彝族史诗的记载。根据阿细叙事长诗《阿细诺哲》中叙述,远古时代的一天,到山上去狩猎的一个小伙子饥寒交迫,从旁随意捡起了一个木棍在手里,用力向朽木上钻动, 不知钻了多久,突然从朽木中钻出火来了,人们为了庆祝火的诞生而围着火,欢快地边烤边跳,火中的粟炭不断地发出“啪啦、啪啦”的爆炸声,火星碰到人的脚杆,人们惊觉而抬脚高跳,从而取名叫“跳篝火”,后来改为“跳乐”,也即是“阿细跳月”的前身。
  1.2 神奇而美丽的民间传说。“阿细跳月”的来源,无文字可考证,民间口碑流传盛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很久以前,在弥勒西山凤凰村,有一对恋人山拉与山答姑娘,相约在两村交界地方约会,山拉在赴约途中不幸被山林中的野猪咬死,火葬时,山答跳入火中殉情。阿细人为了替他们报仇,组织人民打死了那头伤害人畜的野猪。人们在欢庆胜利时,男人挥舞刀叉,拔响弦;女人拍掌欢跃,以此表达对山拉二人的缅怀和追忆。自此,阿细人们就把这种用“撒弦”(阿细语三弦)和竹笛伴奏的跳乐,视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活动而流传至今。
  1.3 实地调查的经验。据弥勒西三镇可邑村的毕老先生介绍:古时祖先以狩猎和刀耕火种为生,当先辈们砍倒树林,放火烧荒进行耕种种时,为了赶时间,赶节令,往往不等树木烧成的炭灰完全冷却,就进行耕种。因此经常有人脚底被烫,便急急忙忙抬起双脚来,一边跳一边抖动,把粘在脚底上的炭灰抖下来,嘴里还发出了“阿啧啧”的声音,后来就逐渐演变成“阿细跳月”的动作。
  以上对“阿细跳月”形成源流的说法虽然有多种,但始终有一条没有变,那就是与“火”有关。3.弥勒县“阿细跳月”的运动形式
  2.1 “阿细跳月”的动作特点。“阿细跳月”舞蹈最突出的特点是男青年挎着一个三弦边弹边跳。大三弦全长135厘米左右,琴筒宽度约27厘米,长度约33厘米,弦码处置有一块铁皮扣片,弹拨时“嚓、嚓、嚓”作响。男青年斜挎大而重的三弦,边弹边舞,显示出了男性的矫健与豪放。伴奏曲大多是五拍为一乐句,前三拍为主要弦律,后两拍用力拨弦。舞者的步伐与之相吻合,前三拍进退、转身、跳跃,后两拍为原地拍掌对脚。
  2.2 “阿细跳月”的伴奏乐器。“阿细跳月” 乐器的伴奏,最初,男人们舞动着扑火用的树枝和树叶翩翩起舞,女人们用手拍着巴掌伴随。18世纪初期,男子用的乐器变为小三弦和笛子。19世纪初用的乐器除了小三弦和笛子外,又配上了三胡和月琴(四弦)。20世纪30年代又配上了大三弦,50年代又配上清脆、欢快的小唢呐和响亮的指挥哨,现代又有了手风琴伴奏等等。
  2.3 “阿细跳月”的基本动律。“阿细跳月”的基本动律是左右晃动身体,摆胯,体态特征是“一顺边”跳跃,保存着彝族人民劳动生活的形象特征。
  基本步伐是三步两抬脚,五拍一轮回,前三拍左右换步跳,后两拍抬右脚,左脚原地跳,反之亦然。
  3.弥勒县彝族“阿细跳月”的文化特质
  3.1 火文化特质。传说远古时代,阿细部落没有火阿细部落的祖先们过着没有光的生活,不仅吃的是生肉,还常遭到野兽的侵袭。一次水灾到了,一名叫木邓的老人坐在一根朽木之上,以钻木起火的方式取到了火种,自此,结束了一个茹毛饮血的莽荒时代,火给阿细人带了来了光明和温暖,所以,后人把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木邓赛禄”当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袭了下来。
  3.2 火崇拜特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初三,是彝族祭火的日子。在许多地方的民族。对火是惟恐避之不及,而彝族却对火崇拜有加,弥勒“祭火节”和著名的“火把节”是彝族对火崇拜的节日代表。追寻历史的脚步,阿细人崇尚火的情怀,从生下来在火塘边进行的命名仪式,死后与火为伴,以及各种与火离不开的活动,一生与火结缘,无不体现出对火的无限敬畏和崇拜之情。
  3.3 社会文化特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阿细跳月”是一个深邃博大的历史文化载体,她具有宽阔的兼容性,通过当初仅仅只对自然与事物形象的即兴描绘,逐渐转向于对诸多生活层面的挖掘、综合、归纳和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地区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典型代表,并在继承和发扬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血液和养分,从而得到了不断升华。
  4.结论
  阿细跳月起源于彝族阿细人的生产劳动、原始宗教的崇拜,有着彝族人民尚“火”的特质,为将彝族人民喜闻乐见的“阿细跳月”民族舞蹈发扬光大,只要我们各民族团结,认清方向,认真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坚持党的真确领导和民族体育政策,我坚信,弥勒县的“阿细跳月”将会带着独特的民族风格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黄咏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性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5).
  [2]普丽春 彝族舞蹈“阿细跳月”的文化特征浅析 云南民族学院学生处 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1 (2).
  [3]张云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文化探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 王慧琳 徐虎泼 闫伟 论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体育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9 (6).
  作者简介:陈向权 男(1979--),曲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体育教育与训练。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