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教育均衡化发展调研报告|均衡化发展
 

教育均衡化发展调研报告|均衡化发展

发布时间:2019-06-04 14:43:36 影响了:
***教育均衡化发展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县以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把工作重心落实到办好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不断强化政府行为,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基本情况从1998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到2004年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再到2009年,我县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教育强县”,***教育实现了三次跨越发展。全县现有幼儿园100所,在园幼儿26077人;中小学118所,在校生10.75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9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普高11所,职高8所;浙江电大***分校1所,在校生1951人。在职公办教师7143人,离退休教师2503人,专任教师100%具备教师资格,教师学历合格率幼儿、小学、初中、普高、职高分别达到99.84%、99.45%、99.61%、97.87%、97.98%,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一层次学历比率达到55.1%、87.33%、86.4%,普通高中教师研究生(含在读)学历达8.4%,中职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8%。2011年,全县义务教育编制数为4501人,现有教师教师5585人,教师配备大大超过编制标准的100%以上,校级生师比加权差异系数小学为0.28,初中为0.27,校际学生与中高级老师比的加权差异小学为0.22,初中为0.36。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5.5%;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100%和99.49%,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9.99%;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95.55%,普、职比1∶1.02;三类残儿入学率接近99%,全县15周岁和17周岁人口教育完成率分别为99.9%和99.7%。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绩一、坚决贯彻“以县为主”,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始终突显《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200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对实行以县为主的体制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我县坚决贯彻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明确了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主体,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把教育作为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建设体系,努力做到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的“六个优先”;出台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 创建***教育特色与品牌的行动计划(2008-2011)》,明确了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步骤、措施,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教育保障体系。二、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1.教育投入逐年递增。我县建立和健全与“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新机制,把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大幅度地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切实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体如下表)。同时,我县做到“三项经费”全面落实。一是逐年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到2010年,生均公用经费从2007年的358元和441元分别提高到695元和725元。二是努力保障教师待遇。2007年,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政策性待遇,全部纳入财政保障体系;2009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教师绩效工资制,教师收入逐步提高;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住房公积金标准,按每人每月391元额度预算到校,人均增加83元,同时教师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也逐年提高,到2010年提高至12%。三是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800万元,专项用于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舍维修和改造,为中小学的校舍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2008年以来共化解债务5647万元。表一:县级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 单位(万元)2008年增长率(%)2009年增长率(%)2010年增长率(%)财政对教育拨款3490525.553933312.695005727.26财政经常性收入8806119.909748210.7012371026.91表二: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 单位(万元)2008年2009年2010年教育经费支出533556194971239生产总值163843617386942025914占比例(%)3.263.563.52表三:县级财政性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单位(万元)2008年2009年2010年教育经费支出349053933350057财政支出总额8455194905115898占比例(%)41.2844.4443.19表四: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 单位(元)2008年2009年2010年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430054426478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458354237595表五: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 单位(元)2008年2009年2010年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550694695初中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6237247252.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我县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创建教育强乡镇和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实施办法,出台了《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乡镇开展教育强乡(镇)创建工作与评定活动,中小学办学条件和教育装备水平得到不断改善。完成了***中学、***一小、***中心幼儿园等学校(幼儿园)迁建、改造工程。校舍安全工程、校舍维修工程、创强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2008年完成改造食宿项目32个,建筑面积29794平方米,总投资3383.4万元,农村学校的食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从2009年开始,启动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年内实施236个拆(新)建、加固与改造、消防和防雷项目,总投资24144.8万元,目前已完成85%。三年多来,共投入2.7亿元,实施了2个迁建项目,完成了46幢教学楼建设,完成校舍维修改造面积15万平方米。目前,小学生均用地面积达16.96平方米,普通中学生均用地面积达15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面积达4.93平方米,普通中学生均校舍面积达14.5平方米,校园面貌普遍焕然一新。3.教育信息化力度不断加大。投入1200多万元为全县农村学校配置数学、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和实验教学器材,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学、科学器材配备率小学95.46%、初中94.82%,音体美器材配备率小学分别为92.98%、92.98%和91.2%,初中分别为86.36%、88.64%和90.9%;投入5600多万元建设校园网、学校门户网站、校园智能广播、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和学校图书馆等。几年来,全县共配备了68套校园智能广播系统,新增计算机5911台,多媒体小平台709套,计算机生机比和多媒体班套比分别从2008年的12︰1和1.69︰1,提高到现在的6.22︰1和1︰1;建设了42个探究性实验室和36个图书馆,学校生均图书小学达到21.8册、初中达到33.9册,新增图书按照5元/生·年来安排经费。近三年来,投入2130万元,完成13所学校运动场、篮(排)球场塑胶化,这不仅优化学生的活动场地,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还美化了校园。目前,千兆主干、百兆到校的教育城域网已覆盖全县所有学校,***县小成为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县实验中学实验室和宋埠中学图书馆分别获得浙江省示范实验室和浙江省示范图书馆称号。4.校网布局日趋科学。近年来,我县以布局调整为突破口,加快农村薄弱学校向优质学校转化的步伐,实现城乡学校硬件均衡。县政府结合全县教育事业发展实际,按照“高中向城区集聚、初中向中心城镇集聚、小学向乡镇中心集聚”的原则,将农村薄弱学校撤并到区域内的“龙头”学校,提高办学效益。三年中,共撤并初中2所、中心小学11所。到目前为止,全县初中已缩减至31所,中心小学56所,完小4个。特别是2010年以来,我县更是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预计投入15亿元左右,启动了新一轮全县学校规划布局,特别对昆阳、***、水头三大镇的教育布局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启动了昆阳二中、***五中、***一小、***二小、水头实验小学、***二职等校的迁扩建工程,全面优化全县的校网布局。目前,我县各校班均学生数初中为36.79人/班,而小学平均班额略大,其中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已自然实现小班化教学。但由于城镇人口聚集速度过快,镇区学校班额超编的现象比较严重,全县有**%的学校班级班额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上限。最近,我县正如火如荼开展新一轮校网布局调整调研工作,为进一步合理调整校网布局、缓解镇区学校生源过多的压力提供科学依据。5.民办教育规范扶持。修订了《***县民办中小学规范办学年检标准》和《***县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认真做好全日制民办学校、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年检工作,开展了民办学校校长聘任核准工作。设立每年100万元的民办教育专项经费,专门用于奖励民办学校和个人。开展了民办学校优秀个人的评选活动,对为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进一步稳定和优化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促进了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民办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为我县教育均衡发展注入鲜活力量。6.投入渠道不断拓宽。为进一步筹措办学资金,广泛接受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乃至海外人士的自愿捐赠,2006年4月成立了县人民教育基金会,大大促进了全社会支持教育事业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形成。我县在教育布局调整、学校食宿改造及平安校园建设等项目中,涉及的资金、土地、政策以及审批手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我县大部分镇(乡)均建立为学校办实事的工作机制,为教育事业发展出资出力。三、大力推进城乡交流,全县师资均衡水平逐步提升2008年9月,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 创建***教育特色与品牌的行动计划(2008-2011)》文件,以进一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08年10月,县教育局制定了《***县教育局关于组建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的实施意见》,召开***县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启动仪式,把全县各类学校组建成了23个教育共同体,在扩张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同发展方面迈出了实质性一步。2009年4月,县教育局对该项工作进行梳理总结,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工作的若干意见》,将23个共同体调整为19个,采取“镇区优质学校+农村学校”的方式,以镇区优质学校为领衔学校,具体负责制定组建方案及实施办法,并在教育资源共享、学校文化共建及教育教学帮扶等方面帮助农村学校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农村学校则主动积极参与并努力实践;高中学校作为支援学校参与共同体活动,主要任务是指导共同体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帮助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标志着***县教育共同体工作的纵深推进。1.构建教育干部交流机制,努力实现城乡学校干部管理一体化镇区学校每学期应到农村学校开展一次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学习交流活动。每学期应至少派出1名具有管理经验的人员定期到农村学校指导学校管理工作,各农村学校分别派一名校级干部到镇区学校挂职锻炼。2.实施骨干教师“上挂下派”,努力实现城乡学校教师管理一体化共同体学校建立优秀师资互派互聘制度,通过统一的师资培训、校本教研、师徒结对、同伴互助、师资交流等方式,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一批农村学校教学骨干。镇区优质学校每学期有小学2个、初中3个学科以上的骨干教师担任农村学校教学指导师,定期到农村学校进行业务指导,每学科安排1位优秀中青年教师与农村学校相应学科教师结对,根据农村学校教学需要,每学年选派优秀教师全职或兼职支教。每学年,农村学校还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镇区学校上挂锻炼和跟班见习工作。同时,教育局着力研究制定鼓励政策,不断建立完善城镇中小学及新聘用教师到农村任教制度,严格执行“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经历”的规定,以推动该项活动的开展。3.完善教科研联动互动制度,努力实现城乡教师研训一体化我县完善了共同体内教科研联动互动制度。要求共同体学校要结合各校实际制订教科研总体计划,让农村学校共同参与教科研活动。镇区学校要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指导,农村学校要定期派教师到镇区学校参加教科研活动。其中每学期共同体学校要集中开展听课交流、示范讲座、教研(备课)组活动各一次以上,镇区学校还要帮助农村学校开展课改工作,校本研训等活动,并做好教学资料先进教学理念及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指导工作。共同体内各校的大型教育教学活动要切实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充分体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努力提高校际活动的效益。每学期组织一次以上的共同体内校际大型活动,以营造校际交流合作的良好氛围。同时,教育部门不断探索城乡教师教育方式,积极推动“全员读书、全员赛课、全员培训、全员测试”的“四个全员”活动和“联片教研”、“团队赛课”等活动,不断创新培训的形式、方法和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学校队伍建设。通过组建教育共同体,实施城乡教师“上挂下派”、“教研联动”,实现学校管理经验传输借鉴、学校文化共建共生、优秀师资互派共享、教科研联动互动和学校活动统筹安排,努力推进师资队伍均衡化。四、有力促进教育公平,城乡教育保障体系初步建立1.积极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实现免费入学我县已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课本费,实现了免杂费政策全覆盖。2.全力实施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全面实现“应助尽助”我县建立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贫困学生政府资助政策全覆盖,做到了“应助尽助”。3.着力完善教育收费和招生制度,基本实现规范办学出台了《***县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实施方案》,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试、相对就近入学原则,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法,大力改造薄弱学校,缩小校际办学条件差距,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决制止学校分设重点班、快慢班的行为,规范教育收费,逐步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与入学挂钩的收费。出台了《***县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关于认真做好2011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通知》和《***中学2011年保送生招收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规范中考招生秩序,逐步减少高中“择校生”的比例,规范了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规定省一级重点高中每年有50%的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各初中学校,一定程度的遏制初中择校问题。4.大力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实现优质教育全覆盖我县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体系,现建有1所特殊教育学校,按规定配备特殊教育师资,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9%,我县“三残”儿童少年基本全部接受优质教育。2010年5月,我县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印发***县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主动降低门槛,方便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且100%都在公办学校就读。两项措施保证了我县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全覆盖。五、深入实施“减负提质”,城乡学校教学管理全面规范1.“减负”工作深入实施。为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全县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我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多次进行专项检查,坚决贯彻落实省教育厅提出的“六个严格”,要求各地各校建立“六项制度”,健全降低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机制,保障减负措施有力有效落实,坚决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各校均能做到严格开设课程,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严格控制补课,严格规范考试管理,严格确保学生的休息和锻炼时间,严格规范招生秩序。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同时,我县还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测和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科研力度,促使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努力做到减负不减质。2.课外文体活动扎实开展。我县十分重视中小学生课外文体工程建设,有力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施,各校均能开展体育大课间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文体活动时间。全县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文体活动,学生参与课外文体活动普及率达到94%以上。全县现有省级艺术特色学校6所,市级艺术特色学校5所,省级体育特色学校5所,市级体育特色学校6所,省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1所,市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2所,市科技特色学校2所。今年12月,我县迎接“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县”创建验收,得到了验收组的一致好评。3.学校管理水平逐步提升。我县提出了***教育“双十大工程”建设,着力打造活力校园、人文校园、平安校园。以实施文体活动工程为抓手,积极为中小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舞台,不断丰富活动文化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努力打造活力校园;以启动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努力营造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打造人文校园;以加强学校安全卫生工作管理、完善安全管理机制为抓手,努力打造平安校园。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县中小学呈现出了学校办学行为规范,环境整洁,安全措施到位,学校设施设备状态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特色鲜明的良好态势,学校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近年来,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有力地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离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还需作长期的努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困难。一、教育投入仍不能满足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需要一是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偏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今年12月28日,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情况。他在陈述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时强调,提高保障水平,确保2012年如期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4%”目标。我县近三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3.26%、3.56%和3.52%,达成2012年的目标尚有一段距离。我县是经济欠发达县,全县生产总值基数不大,比例又小,对于教育的投入还不能满足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要求。二生均公用经费偏低。分析其原因有三:教育现代化程度越高,其运行及维护的成本也越高;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实践活动日趋丰富,学校开支增大;物价指数上涨。我县小学、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拨款与学校实际需要仍有较大差距。二、教育资源配置仍不能适应我县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近几年,我县的校网布局调整虽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是学校扩容问题以及校点布局分布不合理状况仍普遍存在,校际之间的发展不够均衡,镇区学校随着居住人口逐步集聚,学校设点布局规划建设滞后的现象已经开始显现。学校用地面积小的问题依然存在,校园用地面积小,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在镇区改造和建设中无论增加或置换教育用地难度都大。近两年来,我县政府在调整学校设点布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目前初中、小学的设点布局不尽合理,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均衡。有些学校(主要是镇区优质学校)规模过大,班额数大大超过有关规定,而有的初中和小学(主要是农村薄弱学校)却是规模过小,班额明显不足,最少一个班级只有8人。随着在我县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非本县户籍学生增长迅速,部分学校在校生非本县户籍学生已超过本县户籍学生,如昆阳五小、***五小等学校农民工子女已达75%以上,给县政府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带来了困难;而且非本县户籍人口流动性大,对我县教育行政部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带来难度。三、师资水平仍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求近几年,通过以集中培训、校本研修为主,运用多层次、多形式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初中、小学师资水平,但优质师资仍满足不了学生和家长的需要。一是师资配置不均衡,优质师资相对集中于基础好的学校。二是教师实行流动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三是部分教师素质不高。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师资不均衡是“择校热”的根源,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四、办学水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但是落实《义务教育法》,保障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促进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目前不同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存在很大的差别,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这直接导致屡禁不止的“择校热”,政府部门虽然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校招生,采取“就近入学原则”,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测试,但现实中,择校情况依然存在,一些家庭为了让孩子进入更好的学校,不惜在好学校附近购房迁移户籍,而更多的家长则从幼儿园开始,就想尽办法为孩子选择一个好幼儿园,并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参加各种考证,以获得进入好小学的各类证书,而进入好小学之后,又开始为进入好初中做准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与对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辩证的过程。办学条件均衡是基础,师资均衡配置是关键,教育质量均衡是中心,管理水平均衡是突破口。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均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和机会,必须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力度。我们提出如下的建议与对策:一、继续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注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活力县政府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要继续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依法保障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尽快提高骨干教师奖励标准,逐步提高教师待遇,不断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条件现代化水平。基础建设投入努力做到各项标准能达到或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新增、扩建镇区学校,以适应城镇人口集聚给办学带来的压力,切实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力度,以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科学规划学校设点布局,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一是要根据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财力许可,确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和任务,逐步实现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标准化,实现对同类学校生均教育成本的均衡投入,为学校创造平等办学竞争条件,不断满足我县广大学生家长对优质均衡教育需求。二是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新一轮的城区建设与改造,在确保教育资源不流失的前提下,立足长远,进一步合理配置和整合教育资源,科学、合理地规划与调整好学校的设点布局,扩建或新建一批镇区学校,以满足城镇人口集聚带来的办学压力(教育用地的扩增资金,应由政府承担),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县域内学生提供接受优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为每所学校提供均衡的办学条件,把义务教育提高到新的均衡发展水平。三是进一步提高对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接受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合理规划,确保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盘活资源,正确引导,形成经验,合力推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发展,高标准实现新***人子弟的受教育同城待遇。三、加强师资校长队伍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软实力一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多形式、多途径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的培养,在教师专业职务评审中,逐步提高初中和小学高级教师、骨干教师的比例,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内涵发展提供保障。二是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整体优化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队伍结构,逐步缩小校际间师资的差距,大力推动优质师资倾斜农村薄弱学校的力度,进一步促进师资均衡。在总结梳理教育共同体活动成功经验的同时,要积极发现和整改存在问题,加大共同体所应发挥的作用,促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效果得在实处。下阶段,可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试运行组建教育集团,推动师资均衡发展。优质均衡的关键是教师的自身提高和现有优秀师资的均衡配置。三是加快名师名校长基地建设,实施人才强教工程,构建教师教育资源联盟,推进校本研修和教师专业支持等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师德修养和专业化水平。鼓励并促进校长、教师的有序、合理流动,加快教师流动的推进步伐,加强镇区与农村之间的教育合作交流。四、促进学校依法办学,整体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办学品质一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学校均衡发展,在注重学校硬件达标的基础上,给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在资源配置和办学竞争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创造均衡发展的条件。二是要继续对重点建设初中和小学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要引导学校注重对设备设施的管理和使用。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设备的使用效益,发挥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作用。要激励学校不断增强自主办学的能力,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的中小学发展格局。三是因地制宜地推进“小班化教育”,进一步扩大“小班化教育”范围,用小班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五、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公平实施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职责,民办学校不恰当的扩招将改变义务教育的性质,并冲击其它公办学校,要按照《义务教育法》及《民办教育促进法》,严格控制其规模和招生数量。现有的民办学校要改变不公不民的性质。民办学校既然是满足优教优费的需求,其招生不能经过考试择优,而要给愿意出资者以均等的机会。民办学校要以社会效益为重,自主办学,政府应视其对社会承担义务的程度给予政策优惠或补偿。六、推进招生和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机制一是进一步深化招生考试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改革,严格按照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做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入学工作,并着力加强对招生入学工作的检查和督查。二是积极推进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依据之一,引导学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三是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和监测等制度,开展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并以适当方式公示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以发展性评价理念引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发展性督导评价实践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专业化督导评估队伍服务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居民委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为贯彻落实总局、管局关于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方案精神,深化拓展争先创优活动,大力加强和完善社区服务站的组织建设,我们居民委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我们居民委基层党建工作和党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调研,现将本次调查摸底工作报告如下:一、居民委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居民委成立于2012年2月10日,有管理人员5名,收费员2名,环卫工人10名,但限于党员属地划分不清,现仅有党员2名。至今还没被允许成立党组织。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党员人数不足、党员属地划分不明,党建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是我们居民委现存的最大问题,五委辖区的部分党员的组织关系仍在四委,还有些党组织关系在管理区的。虽然进行了入户摸底,但短时间无法对28栋楼1108户居民内的党员全部摸清查明。三、建议1、建议农场党委实行属地管理,这样我们才能强化党组织核心集体领导,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行党员属地管理,让有单位的党员组织关系回单位,在管理区工作和没单位的党员归社区,只有这样我们摸清党员总数、思想动态、干事创业能力,我们将按照“积极性高的、积极性不高的、对社会不满的”进行分类筛选、合理安排,力求各尽其能,发挥其应有作用。2、建议提高楼栋长的经济和政策待遇,不能让他们既搭时间又搭金钱。3、建议农场党委多为我们提供培训、学习机会,提高我居民委工作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我们指明方向。居民委党支部2012-3-29 玉米机收及秸秆还田工作调研报告玉米是东阿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生产一直以来是制约我县粮食机械化生产水平的难点,机械化播种、机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等水平较低。为改变这个局面,东阿县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区域性投入作业费补贴,并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作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引导群众对玉米生产的机械化投入,使我县玉米机收及秸秆还田作业水平有了极大提升。现将这项工作情况和下步打算报告如下:一、 玉米机收及秸秆还田工作情况(一)基本情况近年来,东阿县按照省市农机化工作部署,连续几年把玉米机收及秸秆还田推广作为农机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农机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优先扶持发展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玉米机收及秸秆还田工作实现了较快发展。截止到2012年底,全县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达到912台;秸秆还田机保有量达到1124台。玉米机械化生产水平明显提升,今年玉米种植面积52万亩,实现玉米机收44万亩,机收率85%,比2011年提高了14.1个百分点;秸秆还田49万亩,还田率95%。为东阿县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二)工作措施1、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用,大力推广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机械。我县自2005年起到2012年,先后七年实施了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累计利用农机补贴资金4630万元,补贴机械4270台套,购机总额约1.5亿元,享受补贴户2790户。其中,购买玉米收获机910台,占补贴机械总台数的21.3%。比实施补贴前的2004年底新增秸秆还田机832台,增加了2.8倍。使玉米机械化生产装备实力得到很大提升,为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大幅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加强农机技术宣传培训,促进玉米机收及秸秆还田工作的快速发展。东阿县农机局积极争取县政府领导的支持,2007年和2009年县政府先后下发了大力推广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文件,利用电视媒体、宣传车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发放宣传材料42000余份,营造推广玉米机收新技术的良好社会氛围。年年举办培训班和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机械演示会,先后培训各类人员4000多人次,使我县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应用得到普及应用。3、加强组织领导,目标责任到人。把玉米机收与保护性耕作推广结合起来一起抓,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有关科室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与各乡镇农机站下达了具体的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发展指标,及时调度,加强阶段性工作指导,为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地块相对分散较小,降低了大型玉米收获机的作业效率。由于当前实行的土地承包,一家一户经营,地块分散且小,大型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在作业时,经常遇到小地块没有收割价值,割完地头,中间所剩不多。而较长的地块可能又不宽,大型收获机明显存在不适应当前的生产关系的现象。今年我县吉生合作社的大型玉米收获机有的根本没安装,安装作业的一季也就收200亩左右。二是小型玉米收获机械的适应性和耐用性应进一步提高。近两年,小型玉米收获机由于有明显优于大型玉米收获机的灵活性、适应性,得到广大机手喜爱,发展迅猛。但这又导致部分企业片面追求效益,忽视质量,使机械故障率增多。有的机手反映每小时只能干3亩左右,稍快很可能造成对滚轴断,新机械对于大面积、高强度作业有一定的适应性,需要进一步强化改进。三是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的综合生产问题。大型玉米收获机由于动力充足,完全能适用机收和还田作业,但锤爪式粉碎在调整离地高度时,应充分考虑还田效果,调整不好不只粉不碎,还浪费动力,过后很难播种。小型收获机使用切割式还田,既省动力,还田效果还不错。四是群众相对保守的传统观念需要进一步宣传发动。全县各乡镇存在对玉米机收认识和使用不平衡的现象。即便秸秆还田以后,有人还要烧粉碎物,这是非常错误的。(四)建议及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土地合理流转,形成新的农业生产机制,使农业生产的最大要素——土地,尽快形成符合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形式。加快机耕道建设,为大型农业机械的田间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对农机生产企业的监管,提高机械质量,进一步加大技术革新力度,生产出适应农业生产应用的先进机械。搞好农业技术探索,寻求解决农机与农艺融合问题,使农业机械真正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从而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的全面科技进步。二、2013年工作打算工作思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着力调整优化农机装备布局结构,着力发展玉米机械化收获机械,秸秆还田作业机械,进一步提高玉米生产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继续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主要目标:2013年争取发展玉米联合收获机160台,秸秆还田机160台,玉米机收水平及秸秆还田水平进一步提高,努力实现玉米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持。工作措施:1、加大领导力度。建立玉米机收及秸秆还田机械化作业领导小组,分级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玉米机收及秸秆还田工作目标分解到人,实行年终考核制,努力推动玉米生产水平的提高。2、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采取优先保障补贴和应补尽补措施,大力推广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粉碎还田机,为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提供充足的机具保证。3、发挥项目引导作用。利用实施小麦玉米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项目的机会,对项目区进行作业补贴,进一步引导玉米机收及秸秆还田的推广应用,以点代面,促进全县玉米生产水平的提高。4、加强技术指导。搞好技术培训,加强机具选型引进,积极搞好新机具演示及作业现场会,进一步推广秋季作业试驾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认识,激发农户购机和用机的积极性。要加强农机农艺结合,搞好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免耕播种机的机具配套,实施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机械深松土地-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同时加大玉米机收技术指导力度,及时提供玉米收获机的安装、维修服务,提高机械作业性能和作业效率,增加购机户的作业收入。5、强化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玉米机收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节本增效机械化技术的好处,努力营造农民应用该技术的良好氛围。6、加强基地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交通便利区域,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召开机具演示会、现场会,并积极组织镇村干部、农机大户、农民科技带头户等人,开展现场观摩活动,让广大干群亲眼看到玉米机收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功效、促进秸秆还田利用的好处,从而提高农民应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的积极性。(周广军) 2013年1月21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