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浅议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浅议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6-18 04:10:32 影响了:

  一、积极创设问题意识的理论背景  在我多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上课很安静,都认真地听课,却很少主动提问题.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就以解决教师的问题为目标来获取知识.然后学生以教师的答案作为标准,思考问题和板书解题过程千篇一律,很少问为什么这样做?还有第二种方法解吗?在课堂上,学生的语言几乎没有“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等的表达方式.为什么学生不会发现问题,缺乏问题意识呢?我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走进我们的课堂,容易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家长也嘱咐学生:“上课要注意听讲.”教师在学生的操行评语上也总爱有这样的话:“上课注意听讲,积极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为了能再现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课后搞题海战术,熟练题型,苦不堪言,不少学生即使能解决很复杂的课本上的问题,但却不能用数学解决生活上简单的实际问题,所谓的高分低能.学生一旦脱离了课堂,就不知该做什么,不懂该学什么了.因此怎样改变上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现在数学教学的迫切要探讨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有一位名人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则是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是学生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积极探求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体现,需要学生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这主要从“敢问”、“会问”、“善问”三方面来阐述.
  1.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拉近,教师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积极地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者”“朋友”式的关系.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每位学生一种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教师是最可信赖的.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都会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所提的问题非常重视,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有些同学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教师也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在教学中,我常常对学生说:“只要你想到了,就说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不要怕出错,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没有人会笑话的.”“希望同学们能提出更多的问题来问倒老师”有一次在教学统计图练习时,我让学生围绕统计图提问.因为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答得合理就行,在我的鼓励下,学生都能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时我发现平时学习有困难的一位学生好像有话要说可又不敢说的模样,于是我不断地鼓励:“还有问题的尽管说,讲错没有关系,就怕你没有勇气!”在我的目光注视下,这位学生终于举起了手,积极参与了问题的提出过程.我及时地表扬了他.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发觉这位学生上课慢慢地变得积极发言了,课后还主动地找问题来要我解决,学会了主动学习.因此教学中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了使学生养成爱提问的习惯,我在每节课的最后5分钟,是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段时间是学生最轻松,最活跃的时候,大家都把整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找出不理解的或难点的地方提问,我再引导全班学生帮助解决.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浓厚,好问成了这班学生的学习风气.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有的学生对一些知识想提出自己的看法与问题,但他们缺乏提问的技能,想问又不知怎么问,提的问题要么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不是关键性的问题,要么与自己的思维不吻合,词不达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知道提什么?怎么提?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地方上找问题:
  (1)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如我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时,我先从已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四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然后再算五边形的五个内角和.有学生就问:能不能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来求?受他的启发,学生们想到了求六边形、七边形……的方法,我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方法探索规律,进而再求n边形的内角和.
  (2)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如教学“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时,一道练习题2x2-6xy+2出现了两种情况:
  A.2x2-6xy+2=2(x2-3xy+1);
  B.2x2-6xy+2=2(x2-3xy+2).
  我不急于判断对错,而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验证哪种做得对.大部分学生都说A对.可我发现有的学生脸上还有一些困惑,于是鼓励他们大胆地提问,说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教师的鼓励下,一位学生问:“为什么最后一项是2,在括号里却成了1?”这位学生问到了本题的关键所在.经过讨论,终于使这部分学生明白了2可以看成2×1,把公因式2提出来以后,括号里必须是1,不是2.又如,我在上一元一次方程中移项时,由学生归纳得出移项的方法,即式子从等式一边移到另一边时,式子的符号要改变后,练习时,一个学生上黑板上板演:-2x+4=3x-7,
  -2x-3x=-7-4.
  有一位学生就提出了他的疑问:为什么-2x与-7的符号不变?学生们都笑了,我及时表扬了他说:“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他问出了移项时还要特别注意的另一个地方,说明他善于思考,学生们能回答他的这个问题吗?”于是,学生们热烈地讨论开了,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不移项则不用变号.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们印象很深,避免了以后的出错.
  3.建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善问”
  “善问”是指学生能自觉地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满数学课堂,并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形成新知.在一次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中,我听了一个小学教师的课,这节课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位教师在讲清周长的概念后问“教师想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能用什么办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话音未落,一位学生甲说:“我可以用尺子量.”在教师还没有来得及说话时,另一位男生乙立刻问:“那你怎么量?”“我用尺子量长和宽是多少,再一加就求出长方形的周长了.”“那你的尺子要不够长怎么办?”“我的尺子够长!”“要是特别大的长方形呢?你怎么量?”“哎呀,不够长就多量几次,加起来不就行了吗?”另一名学生丙插话道.在这几个学生争论时,我们一直用惊奇的眼睛注视着全班学生,我们在静听.这时,教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们注意听他们的讨论了吗?他们还真想出了一个办法,是什么办法?”及时地把全班学生调动起来,参与讨论.这几个学生这样随便的质问也许在有些人看来很不像话,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教师就应当制止,但是这位教师没有这样做.因为学生刚才的互相质问,说明学生在想,用他们的大脑在思考,只有积极的思考,才能促使学生在不断地质问中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 黄桂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