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乐记的音乐思想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乐记的音乐思想

发布时间:2019-06-30 04:00:29 影响了:

  摘 要: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形式,而不具有情感的内容。音乐的情感性是由于人事的变化所引起的。本文以主客二分的二元论和共通感来分析音乐艺术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关键词:声无哀乐;形式;内容;二元论;天人合一;共通感
  作者简介:宋美娜,出生于1987年11月12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于形式美的问题的研究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J6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1
  声无哀乐是魏晋玄学的著名命题,主要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论点:音乐是自然的声音,它不包括哀乐的情感;音乐不能使人产生哀乐的情感。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形式美,而不具有情感的内容。“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隐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即音乐的情感是人事的变化所引起的,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只有在音乐的和声的触发下才表现出来。
  一、主客二分下的形式与内容
  “五色有好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嵇康认为自然的声音只有善恶的分别,即好听与否的区别,而同哀乐的情感无关。他认为音乐和自然的声音一样,也只有好听与不好听的分别,而与哀乐的情感无关。“夫殊方异域,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歌,或听歌而感。然而哀乐之情均也。今用均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思非音声之无常哉。” 嵇康从主客二分的角度分析了音乐由其形式美而被人所喜爱,完全摒弃了情感的内容因素。“声音和比”、“声音克谐”充分了阐释了形式美对欣赏者的影响,这种阐释类似于西方有关形式讨论的形式乙的论述,认为美在于形式,它依托于一种建立在二元论基础之上的数的关系的比例的和谐。嵇康的音乐的形式美的提出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维理念。儒家坚持“天人合一”,提出“和”的观念,认为情感是音乐产生的源泉,故坚持“礼辨异,乐和同”的音乐的社会的价值与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讲儒家的“和”的思想是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维护。嵇康的音乐的形式美的提出是对审美意象认识的一种深化。
  二、从共通感的角度看待内容与形式
  在艺术欣赏中,不同的欣赏者所产生的美感具有差异性。但是嵇康无限夸大了美感的差异性,以至于否定欣赏者的美感是由艺术美所引起的,否认艺术美的客观存在。王夫之指出“当飨而叹,非谓叹者之亦欢也;临丧而歌,非谓歌者之亦戚也”严厉批评嵇康否认艺术美和欣赏者的美感之间的因果联系,即否认音乐中情感的价值和意义。康德指出人类具有共通的认知能力,作用于美感,即对于美的感受即美感是可以被传达的。虽然康德的先天综合能力具有一定的客观唯心的色彩,但是康德的共通性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音乐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它不是一种自然地存在,而是一种普遍的客观的存在。嵇康把思想内容从音乐形象中绝对排除出去,把音乐和自然的音响完全等同起来,否认音乐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使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之前所具有的强烈的政治和道德属性,使音乐拥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是对传统价值理念的一种颠覆,但是这种颠覆过于极端,使音乐在渐渐获得独立性的同时失去了作为根基的联系和内涵。
  三、从声无哀乐的角度看待人与音乐的关系
  音乐缘起于劳动过程中对于节奏和韵律的渐渐了解和把握,它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的声音乃在于它是人类的杰作。自然地律动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好比日夜交替和四季时节的更替,而音乐乃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从最初的协调运动到庆祝丰收的喜悦,它都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不过那种功利色彩是无意识的。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超力量的物质生产力使得人类强大的占有欲发挥到了极致。建立在数的比例的基础之上的形式美曾一度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时而亲近,时而分离。它所呈现出来规律主要体现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形式与内容显得愈加亲近,而在相对比较自由和轻松地政治环境下,形式就会以压倒性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形式美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客观的,而内容和情感在音乐的艺术形式中对于给予欣赏者的美感也具有非产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就纯音乐而言,它的韵律具有很强的客观性,每个琴键和音节都是没有特殊的意义的,这些无意义的音节按照审美主体的感受来被排列组合起来,它可以源自于审美创造者聆听到的自然的节奏和律动,也可能源自于作者内心情感的波动和起伏,但是纯音乐给予艺术欣赏者的感受却大为不同,它不仅仅是比较舒缓的节奏给人一种优美的感觉,相对比较激烈的节奏给人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和撕心裂肺的感受。而是源自本能的某些人不能体会音乐一书中所蕴含的节奏和韵律,同时也不能真正地感受到自己身体的节奏与韵律。与此相比,歌乐由于它以节奏、韵律和语言为基础,故语言所引起的共鸣相对而言更能证明音乐艺术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不平则鸣”运用到音乐艺术之中,则是音乐源于情感,欣赏者在感受音乐时得到一种情感的共鸣,故引起美感。这类似于柏拉图的灵感说中的“连锁反应”,它以情感和灵感的传递使艺术欣赏者得到美的感受。
  故对于艺术而言,尤其是音乐艺术,内容和形式以主客二分的方式可使的艺术的形式美和内在美分别得到极致的发挥,但是在最终的艺术欣赏中一定要达到“天人合一”式的统一,单纯建立在“天人合一”基础之上的美是混沌的,这种混沌是没有经过客观分析的统一,因此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片面性。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一内容和形式的对立为基础,探讨了音乐的本质,这种建立在二元论基础之上的分析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为以后审美意象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康德 《判断力批判》
  [2]、塔塔尔凯维奇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3]、黑格尔 《小逻辑》
  [4]、宗白华 《美学散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