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蹉跎 [蹉跎的钢铁]
 

蹉跎 [蹉跎的钢铁]

发布时间:2019-07-04 04:07:03 影响了:

  FCMF1超重型坦克  1940年时,法国陆军装甲力量的精华,基本上由500辆“索玛”s35中型坦克和403辆“夏尔”B1重型坦克构成,它们中的大部分被分配给了3个轻型机械化师。其实就轻机械化师的坦克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应该说与德军的装甲师相当,法军轻机械化师采取2旅4团的编制,由2个轻机械化旅(法文缩写BLM)组成,但是这两个旅的装备是不同的,其中轻机械化旅A实际上是一个坦克旅,下辖两个装甲骑兵团,在法军中,他们的名称是“胸甲骑兵团”(RC)或者“龙骑兵团”(RD);每个团的标准装备是47辆“霍奇基斯”H39轻型坦克和48辆“索玛”S35中型坦克。轻机械化旅B是一个机械化步兵旅,下辖一个装甲侦察团(RC)和一个机械化骑兵团(RDP),每个装甲侦察团的标准装备是43辆“潘哈德”178装甲车;而每个机械化骑兵团的装备则是69辆MR33/AMR35ZT1装甲车。至于“夏尔”B1重型坦克,则通常编为统帅部直属重型坦克团,战时加强给轻机械化师或是预备队装甲师。所以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的双重角度来看,这都是一支相当可观的力量,后来的战争实践也多少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索玛”$35在火力、机动和防护性上的均衡与“夏尔”B1的坚不可摧,都在那场短暂的战役中给其对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像。如果不是因为过于笨拙的指挥,这些坦克本应成为德国人的梦魇。但德国人更应感到庆幸的是,尽管“素玛”S35与“夏尔”B1已经达到甚至超出了他们同类装备的水平,但法国人早在这两种坦克刚刚投产的1936年,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装备更新计划,企图以一些全新的型号取而代之,对德国人形成压倒性优势,只不过后来的战争打乱了这一节奏。
  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双方只强调进攻的惨痛教训,战前的法国军方认为在未来的战争中,防御一方将占优势,于是开始在法德边界修筑马奇诺防线。执行防守战略,坚持以步兵为主政策的结果,不仅使法国陆军只有很少的资金研制、试验和装备坦克,还直接影响了坦克的发展方向。既然坦克的作用只是支援步兵,或是像骑兵那样进行警戒、侦察,坦克就没有必要拥有很高的速度和较大的行程,只须有强大的装甲防护能力和火力就够了。也正因为如此,在法国坦克部队普遍缺乏支援火力的情况下,“夏尔”B1重型坦克以其厚重的装甲,以及既能用于反坦克又能用于火力支援的齐备火力,全面超越了当时任何一款德军坦克,成为了德国装甲兵眼中不可战胜的“猛犸”。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在1936年法国工程师的图纸上又出现了更为可怕的巨型装甲怪物。要知道,“夏尔”B1不过只以32吨的战斗全重便令德国人手足无措(由于该车防护坚固,比当时德军坦克外形更加高大威猛,被在二战初期遇到该车的德军冠之以绰号“巨人”的绰号),而法国工程师绘图板上的这种巨型怪物却重达140吨,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
  事实上,这种后来被命名为FCMF1的超重型坦克,属于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70吨级FCM2C超重型坦克的延续。所以我们从FCMFl的设计中,依然能够看到浓烈的多炮塔主义风格——前后纵列配置的两个炮塔中(主炮塔在后,副炮塔在前),分别安装有1门90毫米高炮和1门SA35型75毫米坦克炮,而在两个炮塔的顶部或侧面,则分别装有1门20毫米高平两用机关炮作为辅助武器。至于FCMF1的底盘结构则类似于“夏尔”B1,采用轮轴架结构配以小直径负重轮的独立螺旋弹簧式悬挂装置,每侧有多达21个小直径负重轮。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前面的诱导轮带有外齿,和履带啮合,并可以通过诱导轮来调节履带的张紧度。后部的主动轮内带有行星齿轮排,兼有侧减速器的功能。FCMF1的行动部分的另一个特点是履带外侧有侧护板及排泥槽。这种设计的最大优点是造价较低,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即使个别负重轮被击毁也能继续行动。不过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过小的负重轮也造成悬挂行程太小,越野时的舒适性太差。在法国人的脑海中,除了种类齐全威力巨大的各种武器外,厚重的装甲对一辆多炮塔风格的超重型坦克而言,是最具威慑力的重要指标,‘所以按照当时的标准,FCMF1的装甲厚度十分惊人——正面120毫米,侧面100毫米,当时基本没有任何一种坦克炮或是反坦克炮能够对其造成实质性威胁。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法国工程师为FCMF1准备了2台550马力“潘哈德”发动机,但在140吨的战斗全重下,公路速度只能达到可怜的24千米/小时。令人遗憾的是,当法国国防部于1940年4月27日下令将FCMF1投产(首批定单12辆),企图以此挽回败局时,战争的形势已经恶化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如此仓促的投产命令自然不了了之。这个庞然大物最终只有一个全尺寸木制模型留存于世。
  “潘哈德”AM40P骑兵装甲侦察车
  二战前,法国坦克设计思路主要是基于一战经验,当时的坦克速度慢、防护差、火力弱、故障率高而且缺乏合适的通信设备。要把这样严重缺乏可靠性的履带式装甲怪物作为陆军的核心,自然要涉及坦克兵特有的技术维修、油料补给、部队训练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必须将坦克兵变成与步兵、炮兵和骑兵并列的一个独立的兵种。其结果就是一直在陆军中居统治地位的步兵和骑兵的地位将大大下降,那些靠步兵、骑兵发迹的大小军官势必要失去许多晋升的机会,失去其传统的地盘,这种兵种集团利益至上的思想决定了法国装甲兵的命运。最终法国军方认定,步兵和骑兵仍将是是陆战的主力,坦克只起支持作用,法国坦克发展思路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受了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尽管列装的很多型号也相当先进,但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法国坦克的总体发展思路是背离主流的。不过,令人颇感意外的是,与履带式坦克的逆境中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轮式装甲车的发展在法国却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无论是性能还是设计思想都在当时处于顶尖水准。究其原因,是因为轮式装甲车的发展一直在由骑兵来主导。
  事实上,在一战末期,法国骑兵师就开始向装甲机械化方向发展:当时通常在每个师中编组2~3个“怀特”装甲汽车中队。但对于骑兵部队,真正大规模换装机械化装备则始于1929年。此时,骑兵师中的炮兵部队也开始逐步实现摩托化,而原来的轻骑步兵营则编组为“摩托化龙骑兵营”(BDP),他们装备了带拖斗的3轮摩托和Citroen-Kegresse半履带装甲车,而所谓的“1932型骑兵师”由2个普通骑兵旅和1个“轻机械化旅”(BLM)组成。另外,工兵和其它的支援分队也在同时实现了摩托化,所以到了二战前夕,法国骑兵部队已经成为了传统和现代的混合体:部分骑兵部队仅仅延续了其历史上的编制和番号,实际上已经完全变成为机械化部队,虽然也有很多部队仍然保留着马匹,但不管怎么说,法国骑兵部队向机械化或者说装甲化的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而与法国骑兵部队机械化发展相适应的是,非常适合骑兵部队的轮式装甲侦察车的研发自然受到了重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