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正确的“设想”是高校改革的前提]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
 

[正确的“设想”是高校改革的前提]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

发布时间:2019-07-07 03:54:45 影响了: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设想是一种理念,高校改革的实践需要正确的理念指导。该文对高校管理类专业的改革提出了以下几见解:1、从实际出发,进行正确的人才定位,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性、创新型人才;2、转换教育机制,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的使命和任务;3、建设“医学院“式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和稳定的实习基地,以提升高校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核心竞争能力。
  
  关键词:设想;应用性人才;教育机制; 使命;竞争能力
  
  高校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转变我国高校长期以来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养成的倾向,使之真正转到培养应用性、创新型人才的正确轨道上来。
  一、高校管理类专业改革应适应社会需求的“设想”
  我国著名教育家郝克明认为:高等教育必须从社会需要出发,要按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来培养人才。为我国企业界提供需要的应用性、创新型的管理人才,是高校管理类专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为社会培养和提供企业家和职业管理人才的后备军,则要求高校管理类专业实施改革,转换现有教育机制,以完成对职业管理人才的人格完善和智力的训练,培养企业发展的需要应用性、创新型人才。
  现代企业需要的管理人才可分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CEO、总经理等)、企业中层主管人才(部门经理)、基层管理人员(业务骨干)。作为高校管理类专业(本科)其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企业中层主管人员上,正确的人才定位,可以使高校有明确的目标。应该指出的是,面对企业管理的实践性和复杂性,高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很难直接从事企业部门主管工作,但高校可以为他们提供从事企业中层主管工作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他们在企业基层工作实践中,经过必要的磨炼,就能胜任部门主管工作,他们中的一些人,只要在工作中善于学习并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成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才和企业家。
  不同的企业,其经营业务也不一样,但作为企业中层的管理人员,所需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的要求是相通的。在管理能力要求上,作为企业的部门主管应该具有执行决策和规划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承受工作压力和善于沟通能力;信息处理和自我学习能力等,概括起来,就是应该具有应用管理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创新能力。
  二、高校管理类专业改革的使命和任务的“设想”
  为社会、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其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使命所在。转换高校教育机制,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其目标是保证实现社会对所需人才的智力的训练,以及对人才的完善人格的教育,这需要在高校的管理者、教师、教辅人员、学生、规章制度、教材、教学设施、校园环境、学习风气等各种要素之间,进行有效组织,使之形成培养人才的决策机制;对人才培养所需知识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机制;对人才完善人格的教育机制;“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机制;还有对教学的激励机制等,这些局部机制不只是要独立地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它们之间还需要相互协调,以形成总体性的能灵敏反映社会对人才需要及其适应变化的整体效果。
  现行的教育机制不利于培养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在对人才的知识传授及能力训练上,与企业的需要有距离。如何依据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阶段)以及今后的发展需要对学生传授所需的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和知识,则有待研究和实践。在对学生能力训练方面,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师资队伍本身的不足,很难让学生受到必要的能力训练。对学生的完善人格以及道德教育,也有待进一步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新的方式和方法,学生作为教育改革的主体之一,需要激发其强烈的求知和成才欲望,以及学习主动性,这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及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一个有效的教育机制,是全方位的保证体系,这种体系能自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必须依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灵敏作出相应的调整。高校管理类专业只有通过改革形成这种机制,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三、高校管理类专业应具竞争能力的“设想”。
  高校管理类专业要想完成肩负的社会使命式任务,必须打造自己的竞争能力。这种竞争能力除了高校的师资、设施、条件以及“品牌”外,还表现在毕业生总体质量水平以及他们受企业欢迎的程度。毕业生的质量可以综合反映高校培养人才的竞争能力,高质量的毕业生自然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同时,也会为学校带来很高的美誉度,从而能吸引更多的考生,使学校获得较其它学校更好的生源,这又为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毛坯”提供了好的“材料”资源。高校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所培养人才在社会上的竞争,这种竞争主要反映在人才的就业率以及人才就业后在企业的成功率上。
  就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来说,高校之间在如何培养应用性、创新型管理人才方面,应该是没有特别的优势。这对各个高校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会,看谁能在改革中,迅速转变观念,特别是高校领导对管理类专业的认识的提高,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的核心竞争能力,谁就能捷足先登,成为高校管理专业类的人才培养的佼佼者。
  我认为,高校管理类专业提高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于:尽快建设一支医学院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建立起医学院式的“附属医院”式的稳定的实习基地。在这一点,对所有高校管理专业来讲,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两件事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能否实现培养应用性、创新型管理人才的目标和提升高校的竞争能力。
  高校管理类专业人才质量的高低,还取决于学生的生源以及学生的求知和成才的欲望。如果说,由于高校已经形成的“品牌”影响,导致高校生源的质量差异是难以改变的,那么,学生的求知和成才欲望是可以激励的。比起“名牌”学校的生源,普通高校及民办高校的生源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确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实践性能力学习方面,这种差距会很小,只要致力于能力培养和激发学生求知和成才欲望,普通高校及民办高校培养的管理人才,是完全可以与名牌学校相竞争的。
  
  四、选择和实施“设想”的要求
  高校管理类专业改革的“设想”可以有多种多样,因此,一种“设想”是否正确以及能否指导实践,必须要满足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有以下四个方面:
  1、高校管理类专业改革的“设想”必须符合社会现实。我们认为,本文提出的“设想”是符合实际的,尽管它是一种思考性的认识,但只要思路对头,就能对高校管理专业改革起指导作用。
  2、高校管理类专业改革“设想”的实施,必须在高校形成共识,尤其是教师,他们是高校改革的主体之一,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如何,关系到改革“设想”实施的成效。改革的“设想”还应让学生理解,让学生参与讨论,感受改革的过程,这对人才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总之,只有每一个成员,从领导到教师、学生到教辅人员,都明确改革的要求,形成共识,统一行动,改革才能成功。
  3、高校管理类专业的改革的“设想”中,应该将社会需求,高校使命和任务,以及高校现有能力及今后发展三者的思考融合在一起,使之相互适应、协调,否则,很难从总体上把握“设想”对改革实践的指导。
  4、高校在实施改革的实践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设想”进行必要的调整,一切改革都必须以能取得实际成效为判定标准,只要培养的管理人才与社会需求还有距离,就说明我们的“设想”还存在不足,即使“实际”已经按我们的“设想”取得了成功,我们还应警惕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以便及时更新我们的“设想”,使之更好指导新的实践。
  本文:《适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JKGHAB-0084)
  作者简介:秦小刚(1962-),男,河南郑州人,郑州科技学院院长,研究方向:民办高等教育。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