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9-07-09 03:58:47 影响了: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贫困生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占有一定的比列,由于经济、文化、家庭等关系,贫困生普遍存在人际关系敏感、自卑、抑郁、心理负担过重等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对其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能够促进校园和谐稳定。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贫困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 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尤其是学费制度的改革,加之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使得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日益凸显。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有着其特有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对贫困生的关注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帮助贫困生解决心理困境,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之一。
  1 高职贫困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1 强烈的自尊与自卑并存 自卑心理(Self-abasement,Inferiority)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诱因引起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性格上的欠缺,表现为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偏低的评价。自卑个体往往由于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以及其他原因(如穿着寒酸) 而产生“低人一等”、自轻、自贱的心理。自卑心理容易使人离群索居,压抑自信心。
  贫困生经济上的拮据,使他们常常为吃穿发愁,更没有能力负担其他的支出,这些都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形成反差。这种支付能力与消费追求的反差对其心理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容易使贫困生形成自卑自贱心理,感觉自己处处不如人,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1]。另一方面,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使他们的综合素质较弱,在英语、计算机、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不足,更加深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过分敏感,在意别人的言语,担心被别人瞧不起,害怕被否定,一旦自尊心受挫,自卑心理就会越发凸显。
  1.2 经济困窘带来的焦虑情绪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是在日常生活中,因预感到困难将要到来或有祸事降临,感到没有把握、无能为力而又无法有效地加以预防和解决,从而产生的一种担心、紧张的情绪[2]。
  贫困生往往由于过分担心经济状况,而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中,思想压力大,烦躁不安。很多贫困生的学费都是向亲戚朋友借的,他们一方面要用手里不多的钱维持正常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希望有途径挣,尽可能得省钱挣钱,帮助父母将欠的债还清。这给他们心理造成过重的负担,精神压力过大,焦虑不安,甚至失眠,不及时加以疏导,可能引发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现象。
  1.3 嫉妒而引发的攻击性心理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自尊是每个社会人的正常需求。与一般学生相比,经济困难学生获得他人的尊重的需求更为强烈、更为迫切,同时,也更为敏感、更为脆弱[3]。同学之间的贫富悬殊容易使贫困生产生嫉妒心理,为了维持所谓的自尊心,有些贫困生出现了攀比的行为,追求享乐和高消费,甚至把平时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购买高档手机,化妆品等。与此同时,他们内心充满了对他人的不满,进而又心生憎恨、妒忌。这种消极、冷漠的心理容易让他们走向极端,例如破坏他人物品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稳定。
  1.4 自我封闭导致的人际交往障碍 贫困生由于生活拮据,担心被别人看不起而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出于对自己的保护,他们常常把自己包裹起来,产生敏感、多疑等不良心理,心理反映极度脆弱,情绪低落,不愿让他人了解自己的情况,更不愿向他人袒露心声,给人以孤僻、难以相处的印象。这种消极的心态限制了他们的个人发展,也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久而久之,他们越发不懂得怎样和别人交往,形成恶性循环,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对于心理脆弱的贫困生来说,很可能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
  2 改善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途径
  虽然高职院校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在某些方面仍然有所欠缺,随着贫困生数量的不断增长,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探寻新的途径,以适应90后学生的发展,不断完善、促进贫困生身心健康成长,使他们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
  2.1 建立健全资助体系,鼓励学生勤工助学 为了使国家的资助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帮助最为需要的学生完成学业,需要不断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困难补助和学杂费减免等五个方面资助体系,严格按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通过自我申请、民主测评、逐级审核等程序,确定受资助人员资格,避免“争”、“抢”等现象。改变救助观念和救助方式,提倡经济资助以“自助为主,他助为辅”,克服“等、靠、要”等消极依赖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经济贫困,消除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自卑心理,面对现实,勤奋上进,优先安排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园和社区参加勤工助学的公益劳动,既获得报酬、弥补经济困难,又得到锻炼,促进学习。让贫困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目的[4]。
  2.2 以校园文化促感恩教育,塑造独立健全人格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班级、宿舍的育人环境作用,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营造健康消费环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在活动中,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与社会、他人接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广泛交友,建立融洽的人际交往关系,从而消除自身的精神压力。同时在社会实践中践行感恩教育,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让同学明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获得他人的资助与关爱是因为我们需要帮助,更需要我们勤奋进取,学有所成。学会感恩就会有抱负、有理想,就能把忠心献给祖国、热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献给他人、爱心献给老师、信心留给自己[5]。从而教育贫困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
  2.3 做好学生心理疏导,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经济困难学生所有的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总是与他们的原有内在相联系,所以首要问题就是转变消极的心理,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正确地看待经济上的贫困问题。应该鼓励他们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养成自强不息的精神[6]。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个人情感、环境适应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必要的进行个体咨询,指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方法,使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克服障碍,消除焦虑情绪,促进个人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参考文献:
  [1]林芙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2007,6(2):50.
  [2]李万仓.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7,(5):97.
  [3]余华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路径[J].企业技术开发,2009,6(28):161.
  [4]张春兰,周石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N].江西教育科研,2006(8):26.
  [5]杨小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引导[J].教学研究,2008,5(3):225.
  [6]裴丽云.浅析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青年文学家,2010(15):198.
  作者简介:王懿(1983-),女,助教,本科,社会工作专业,法学学士。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