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众志成城抗暴雨,大爱无疆现京城_大爱无疆众志成城
 

众志成城抗暴雨,大爱无疆现京城_大爱无疆众志成城

发布时间:2019-07-11 03:58:11 影响了:

  反应快速,确保了“第一发布”  传播学中有这样一个定律:首先进入人们记忆的信息具有先导性和稳定性,后来要改变这个信息,需花费7倍的功率。这个定律表明了新闻传播时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也要求新闻管理机构和新闻传播媒体,应当尽量创造确保新闻时效的制度和机制。
  当今,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开放性已非昔日可比。各媒体争夺舆论阵地,就要力争在第一时间报道,以赢得更多受众。灾难的突发性决定了报道的速度是第一位的,最快的时间、最新的报道,才能满足人们在灾难发生后对信息的巨大需求和思想混乱时的心理需求。能否快速地投入新闻报道成为决定此类新闻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性问题。这时候事件现场的一切都是有极高新闻价值的,记者看到的一切都是受众想看到的,都成为人们关注这个媒体所作报道的理由。
  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出现了61年来罕见的特大暴雨。灾情发生后,市属各媒体,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精心指挥,从电台、电视台到各平面媒体,各单位的记者快速行动,纷纷奔赴灾情第一线践行“走转改”精神。北京电视台从21日下午3点便开始现场直播。平面媒体的记者深入灾害现场进行采访。在暴雨发生的第一时间,由于媒体的“第一发布”,使受众从电台的声音中、电视的荧屏上,平面媒体第二天的报纸版面上,微博和互联网上,及时看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紧急召开会议,部署抢险救灾的情景,看到了郭金龙、王安顺、吉林等领导奔赴灾区现场、站在暴雨中察看灾情和指挥抢险救灾的身影;看到了一群用身体作提示警告的环卫工人、一群被暴雨淋湿透了的交警、一群主动帮忙拖车的路人、一群免费搭载路人的网友、3位分别为救助群众而牺牲的派出所所长李方洪、镇长李建民、副镇长高大辉、一位趴在水里疏通下水道的大爷、一位主动背女士和孩子过马路的年轻人;一些商家和市民打开家门,为回不了家的人免费提供食宿……
  上述情况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第一发布”,使受众看到了普通而伟大的行为,立刻在人们心中激起涟漪,让人潸然泪下。这些疲倦却顽强的身影瞬间定格成美丽的画面,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中。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们通过媒体所展露出来的素质、品德与干劲,彰显了从“北京精神”到“北京力量”,在暴雨中熠熠生辉。使人们又一次领悟到展现公民精神,有时并不需要挑战危险,而是在随时随处。无数普通人的守望相助就可以构建起城市的道德高地。高尚公民责任和公民精神,不仅是现代生活和政治文明的基石,更是抢险救灾和解决“发展中问题”的智慧源泉。反应快速,确保“第一发布”也使受众及时满足了知情权,充分体现了媒体在关键时刻的社会责任感。
  以人为本,突出了“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新闻是事学也是人学,是为人而作。抗灾救灾报道,起始点是“灾”,但落脚点应该是“抗灾”“救灾”“减灾”“自救”和“重建”,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灾害报道,事关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作为新闻媒体,应高度重视,把做好以人为本的抗灾救灾作为“第一要务”,精心组织,精心指挥,不惜广播电视的黄金时段和报纸的重要版面,应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对抢险救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受灾群众的亲切关怀;应大力宣传地方政府抢险救灾、重建家园的重大决策部署;应大力宣传各部门千方百计做好抢险救灾的有力举措;应大力宣传广大基层干群万众一心团结抗灾的典型事迹。
  在新闻大战中,媒体为了率先、独家报道新闻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不是它忽略以人为本,忽视人文关怀的理由。灾难报道是“温柔抚慰者”,还是“痛苦加剧者”,就要看它有没有秉承以人为本,践行“人文关怀”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第一要务”,才能使灾难性报道的新闻价值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在这次“7·21”特大自然灾害面前,市属各媒体都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第一要务”进行宣传报道。像北京日报的《市委书记心系群众安危,一日五次部署抢险救灾》和《一定要把群众救出来》,北京电视台的“抗击强降雨,最美北京人”的专题报道,北京晨报的《消防队员徒步20里救出390名师生》和《灾民急需毛巾被和应急灯》,新京报的《郭金龙书记讲:只要人在就好办》,法制晚报的《500吨消毒药剂送到房山》和《上千市民送别抗洪镇长》,京华时报的《门头沟体育馆安置数百受灾者》,北京青年报的《雨后战洪峰转移两万人》,等等,都让人们看到北京是座有人情味的温暖城市。大雨无情人有情,大爱无疆。大爱使人们渡过难关。无数人用自己的行动洗刷着“小悦悦事件”曾经引发的“人性冷漠”、“路人之耻”与“社会之痛”。全市人民受到一次以人为本,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精神大洗礼。
  引导舆论,站在了“第一高度”
  灾难往往是在无预警的情况下所爆发的紧急事件,若不立即在短时间内作出决策,采取有效策略将状况加以排除,就可能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重大的威胁。因此,当灾难发生时,新闻媒介的任务不再仅仅是单纯地进行信息的传播,同时需要成为一个发表意见、影响舆论的工具,把能了解到的事件的真实情况准确地提供给公众,同时宣传政府在灾难发生时的态度、救援计划和救援进度或采取的措施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的思想和行为,力图使整个社会群体在灾难面前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灾害新闻要求媒体时时绷紧“导向第一”这根弦,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新闻价值与舆论导向发生冲突时,必须坚守导向至上、社会价值优先的原则,做社会民心的“稳压器”。
  在“7·21”抢险救灾中,市属各媒体坚持正面报道,把引导舆论作为“第一高度”。不管是微博舆论场,还是主流媒体的舆论场,袖手旁观看热闹的心态弱了,爱心接力传递需要帮助的信息并积极伸出援手,将镜头对准可歌可泣的正面形象的氛围强了,为抗灾抢险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具体表现在媒体普遍都开设了抗灾专版,图文并茂地对抗灾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报道,有力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还通过大力宣传抢险救灾中的不平凡义举及英雄事迹,适时地稳定了市民的情绪,推动了之后救灾善后维稳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北京日报的《雨中情》、晨报的《大雨无情,京城有爱》、北青报的《网上发互助微博积极传递正能量》、京华时报的《暴雨中的北京人值得骄傲》、新京报的《在60年最大暴雨中守望相助》、北京晚报的《政府重视,百姓努力,灾会过去》、法制晚报的《暴雨中闪光的“北京精神”》等等,都有力地宣扬了主旋律,弘扬了正气,用大量人民群众在暴雨中的感人行动,诠释了“北京精神”。
  在正面宣传,弘扬正气的同时,新京报揭露对在抢险抗灾中出现的不和谐之处的报道,如《借暴雨发横财,应重罚》、《还有没有房子建在河道上?》、《手机预警,技术障碍?制度障碍?》等,提醒人们,在建设一座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把地面上建设得富丽堂皇、气象万千,更需要夯实地下的百年根基;既要面子,更要里子。不仅需要普通人呈现出“最美“的道德风尚,也需要城市管理者时刻想到在日常建设与应急管理中,应该怎样做到“更好”甚至做得“最好”。
  北京市属媒体在“7·21”抢险救灾中经受了考验,表现出色。舆论引导工作,从上述三方面看是比较成功的,社会影响也是很大的,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这充分证明北京市的新闻工作者队伍,是一支关键时刻用得上,打得赢,能战斗的队伍。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正如有位老新闻工作者说的:“新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这次“7·21”抢险救灾宣传报道工作,也还有值得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灾前的预警信息是否传播得还不够;灾害中对一些产生灾害的深层次原因挖掘、分析还不透彻;媒体互相之间新闻同质化还较突出等。但瑕不掩玉。从整体上看这次抢险救灾的宣传报道工作还是做得好的,值得称道和赞赏。
  “7·21”特大暴雨之后的第二天,北京又一次艳阳高照。之后媒体的宣传报道便进入了救灾善后维稳上。灾情虽过去了,但抢险救灾中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终将化作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核,彰显历久弥新的情操品格。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北京人好好回味,永远珍藏。人们有理由相信,从“北京精神”到“北京力量”,不仅仅是华丽的口号,也不仅只在危急时刻呈现,它必将变成植根于全市人民内心的道德操守,并将化为闪闪发光的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城市的实际行动奋勇向前,向前!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