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大学生创新创业点子300_创新我省次发达地区的中职教育办学体制与模式
 

大学生创新创业点子300_创新我省次发达地区的中职教育办学体制与模式

发布时间:2019-07-20 04:02:01 影响了:

  摘 要:由于区域经济水平和历史等原因,我省次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薄弱。面对当前产业转移、次发达地区崛起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提升次发达地区级中职教育的办学能力和水平,适应当前经济建设的需求,创新中职教育办学体制和开展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尤为重要。
  关键词:次发达地区;中职教育;办学体制;办学模式
  一、我省次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教育资源匮乏影响次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水平。
  从总体来看,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仍落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变化的形势,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次发达地区的中职教育资源匮乏,大量劳动力需要的是劳动技能的培训,因政府投入不足,正规中职教育学校很少,不能为其提供所需的服务,在次发达地区中开展的劳动技能培训大多是个人或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水平受到较大的限制。
  (二)劳动力单向流动影响次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流动日益活跃。但是,和其他国家相比,我省的劳动力基本上呈单向流动的趋势,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城镇剩余劳动力流向大、中城市。这种劳动力流动的特点一方面使得教育资源更加集中在大、中城市,另一方面也给按地区实行的职业教育带来困难,难以形成有效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经费不足影响次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质量。
  由于次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职业教育资金严重缺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侧重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实践性教育环节及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缺乏实习基地和实训设备,教学手段落后,教学仪器设备陈旧,图书资料短缺等同题,次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质量无法保证。
  (四)办学模式单一导致专业设置不符合地区经济需求。
  次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绝大多数由普通高中改制而成,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专业定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政府的指导及直接参与较少,这就使得一些学校为了扩大生源。不顾自身办学条件,不管地区经济是否需要,师资设备是否具备,盲目招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商业化倾向,什么专业赚钱、投入少就办什么专业。调查发现职业教育中管理类、财经类、电脑类培训出现了较严重的过剩现象,而需要高投入的制造类专业培训却很少,或学生实习实训环节难以落到实处,不能形成本学校本地区的办学特色。
  (五)条块分割形成无序竞争制约本地职业教育发展。
  次发达地区中开展职业教育的机构或单位一般有教育局、劳动局、农业局、科技局、人事局及民办培训机构,每年招生各自为政,甚至恶意竞争,扰乱了招生市场。有些学校或机构教学设施、教学师资及就业渠道等不符合办学要求,降低了学生及家长在当地求学的信心。各学校的发展缺乏统一部署,专业设置单一重复,既浪费资源,又难以使当地教育得以良性发展。
  二、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一)建立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互融圈。
  在我省次发达地区,主要以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小城市带动乡镇,实行学生互动、资源共享,即学生可相互流动,在次发达地区学校就读1-2学期后进入资源较优的中职学校,资源较优的中职学校将设施设备及师资对等支援次发达地区学校,同时开展相应师资培训。
  (二)政府牵头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次发达地区中社会力量办学的职业教育机构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主要以赢利为目的,除了学费高之外,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且办学者大多没有将教育培训机构做大做强的长远目标,而中职学校却普遍存在着生源不足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对本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避免低效率重复,实现优势互补,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达到规模效应。在次发达地区中,由政府牵头对教育、劳动及民办学校等实行资源整合,成立次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中心,在次发达地区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三)政府指导下企业与学校的合作。
  政府部门可制定相关的政策促进本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活动,为受教育者提供实训基地及就业机会,并加大与其他地区企业的联系,为流动劳动力提供相应的职业教育,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收集企业用工信息,和企业开展“订单式”的培训,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有必要学校与企业可开展深层次办学模式,如学校进入企业培训员工、学校将学生进驻企业教学、实习实训等。
  (四)找准基点:“三农”。
  我省次发达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中等职业教育必须立足农村,与农村经济社会紧密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随着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产业之问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所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上要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和农村发展需求的实际,培养目标需根据新农村建设要求,合理设置专业,更新课程教学内容,特色鲜明,同时注重实践教学,把职业技能培训及新技术的推广纳入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
  (五)继续推进“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人才培养模式。
  “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省构建和谐社会,关心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实践方式。这种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智力扶贫新模式,体现了鲜明的广东特色,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方向。它有利于加快我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进程,促进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有利于为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有利于省内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合理转移,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有利于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广东。
  三、探索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
  (一)学校与企业的联合。
  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合作,按照“订单教育”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创造办学条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由双方共同确定:企业负责承担部分办学经费,并负责向学校提供部分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提供实习场地;学校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通过企业精神与校园文化的双重熏陶和两种不同教学场景的培养,学生一毕业就成为熟练的企业员工,从而实现学生能力和岗位需要的无缝对接。校企联合,企业为学校注入经济活力,提供就业岗位,而学校为企业带来知识和人力资源,使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比翼双飞,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教生命力的源泉。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一是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实习条件,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二是创造了学生的就业环境和就业之路,三是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教学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直接面向企业,面对社会,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学校与乡镇的联合。
  学校与乡镇联合办学模式是以一乡、一镇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为基点,将办学的重心下移,直接为基层定向培养人才。依托中职学校专业优势,在县、乡、村、户之间构建起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服务网络体系,达到学一技之长,帮一户脱贫,带一村致富;培养一批能人、形成一个农民服务组织、推广一个科技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三)学校与政府的联合。
  学校与政府的联合模式是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开展学校与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合作。根据本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学校与有关部门进行联合培训或学历教育。比如面向在职干部、农民、复员军人、下岗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为“科教兴市” “人才兴市”提供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四)学校与行业的联合。
  学校与行业的联合是指学校、专业协会、农户互动的办学模式。即由职业学校牵头,依托次发达地区有关职能机构,以专业教师和毕业生为主体,组织专业协会,再通过专业协会把农户组织起来,参加科技培训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这样,就把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紧密地置于专业协会和农户的互动之中,使职业教育直接有效地为农业服务。
  (五)校校联合。
  学校与学校的联合是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的双赢结果。一方面城市学校由于受到校园面积限制,招生规模难以提高,但有较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另一方面次发达地区中职学校虽有较大的校园面积,但整体发展水平和办学条件尚不完备,将城乡中职学校实行联合,采取1+1+1或1+2等办学模式,可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的双赢结果。
  (作者单位:恩平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吴艳玲,曾洁,张振国.广东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J].广东教育·职教,2010,(10).
  [2]张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比较[J].职教通讯,2011,(23).
  [3]吴晓义.建构广东地市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个案研究[J].职教通讯,2010,(8).
  [4]杜兵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建构[J].中等职业教育,2008,(12).
  责任编辑 赖俊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