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浅谈在朗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审美素质
 

【浅谈在朗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审美素质

发布时间:2019-07-21 03:54:56 影响了:

  【摘要】朗读教学从美学角度说,即引导学生理解美和表达美,让学生从文质兼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发现美、品味美、传达美、鉴赏美的能力。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注重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学语文;朗读教学;提高 审美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220-02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语文教育。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所特有的审美属性决定了它在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在朗读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引领美的发现,品味美的语言,传达美的情思,鉴赏美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也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示范朗读——发现美
  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的范读可起到创设审美情境、唤起审美注意、发现美之所在的作用。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使用普通话有表情地朗读,哪怕是枯燥的说明文也要努力读出赵丹朗诵菜谱的韵味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如涓涓细流浸入心田,似绵绵春雨沁人心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形象思维,引发学生回忆、寻索、联想,唤起学生对文章形象的爱憎褒贬的审美判断,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于吾心有戚戚焉”。 比如:《散步》抒发的是浓浓亲情,朗读的基调应当是舒缓深沉;《山中访友》抒的是对大自然热爱的心声,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朗读时要把握韵律,力求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美;《爸爸的花儿落了》描写细腻,曲折传神,朗读时要以声传情,读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体现人情美!这款款深情,唯有用心领悟、用心朗读,方能体味其中之妙处!范读传递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和情感趋向,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老师产生共鸣。
  与此同时,在范读中万不可忽视音乐的存在和功用。文章的风格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有的豪迈奔放,有的含蓄婉约;有的潇洒飘逸,有的沉郁顿挫;有的轻快明丽,有的慷慨悲歌。如能给这些美文配以风格相似的音乐,则如红花配之以绿叶,蓝天点缀之以白云,相互彰显,互为衬托。精美的配乐范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中更好的感知的作品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接受语言美音乐美双重的熏陶。例如给《再别康桥》配以大提琴曲《天鹅》,《天鹅》舒缓优美的旋律对表现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起到强烈的烘托渲染作用,湖水之于天鹅恰如康桥之于作者,二者互为衬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二、指导朗读——品味美
  首先,应在朗读的方法上加以指导和训练,这是学生品味美的前提。具体来说:
  (1)发音正确清楚。
  (2)语气语调恰当。表示疑问、愤怒、惊奇、命令、号召等句子,语调要前低后高,表示肯定、沉重、感叹、请求等句子,朗读时语调要前高后低。
  (3)轻重适当。将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把握得当才能将课文读得生动悦耳。一个短语或者句子里的音节读重音,表示这个音节是主要字眼儿。
  (4)停顿准确。注意语法停顿,即注意把句子当中的各个成分读完整。注意逻辑停顿,即在为了突出某个词,让读者更好地领会其意思时,可在这个词后稍有间歇。
  不同的停顿,意思就有可能不同。例如:“太阳能//发电”与“太阳//能发电”这两句的意思是不同的。同样,如“我看见//他笑了”与“我看见他//笑了”两句的意思也是大相径庭的。又如朗读诗句"秦时-明月-汉时- 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是按音节来划分朗读节奏的,还可按意义单位划分节奏,读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5)注意速度。对于感情低沉、伤感的文章,朗读的速度要慢;对于感情高亢、激越的文章,朗读的速度要快;对于感情较欢快、欣喜的文章,朗读的速度宜用中速。
  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文中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景,写出了春草的柔嫩、春花的烂漫、春风的温暖柔和、春雨的细密、人们的喜悦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味觉表现出来的,这是一幅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天活力的画面。朗读时,对学生在语调、重音、停顿、节奏、语速上加以指导,就会让学生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眼前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其次,朗读的过程应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
  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朗读之后,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评议。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只有在这样有效的朗读练习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我在教《济南的冬天》时,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轻声跟读,使学生对文章的优雅的感情基调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说说各自对文章的理解,讨论问题:本文的“山” 和“水” 的特点各是什么?文中的中心句(即文眼)是什么?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较喜欢的语段进行品读,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品味语言的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