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学教师和学生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学教师和学生

发布时间:2019-07-21 09:21:32 影响了:

第五章 课程结构

本章重点内容:

本章重点是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中小学的课程安排及教学设计

掌握什么是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型的教育影响。它是由美国学者杰克森在1966年正式提出来的。隐性课程在教学课程中非常重要,还应掌握它的功能、结构及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设计有如下主要特征:1、教学计划、开发、传递和评价系统化。2、教学目的建立在系统环境的分析上。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5、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媒体的选择。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一部分。

此外,教学设计的要素及步骤也是应该注意的重点。本章还应注意问题: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组成成分、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和成分等。

一、单项选择题

1. 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

A 讲授课和练习课 B 讲授课和复习课C 讲授课和实验课 D 单一课和综合科

2.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力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 知识 B 能力 C 直接经验 D 间接经验

3.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

A 学科课程 B 活动课程 C 综合课程 D 融合课程

4.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 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 综合课程理论

C 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5. 教育改革的核心( )

A 内容改革 B 方法改革 C 课程改革 D 途径改革

6. 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

A 教学计划 B 教学大纲 C 教育目的 D 教学目标

7. 教与学的知识属于( )

A 本体性知识 B 条件性知识 C 实践性知识 D 文化性知识

8. 编写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

A 课程目标 B 教学目标 C 教学计划 D 教学大纲

9. 教材的主题部分是( )

A 讲授提供和讲义B 教科学和参考书C 研究型课程 D 学校课程

10.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

A 洛克 B 斯宾塞 C 赫尔巴赫 D 杜威

11.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

A 读、写. 、画 B 读、画、算 C 画、写、算 D 读、写、算

12. 知道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

A 教育目的 B 培养目标 C 课程目标 D 教学目标

13.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把课程分为( )

A 社会中心课程 B 教育的任务 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

14.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

A 实践型课程 B 研究型课程 C 拓展型课程 D 知识型课程

15. 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

A 课程类型 B 教学计划 C 教学大纲 D 教科书

16.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

A 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 B 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信息理论

C 系统理论、传播理论、教学理论 D 教学理论、学校理论、“经验之塔”理论

17. 制定教学策略的首要依据是( )

A 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 B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C 教材、教学设施和设备 D 学习理论、教学理论

18. 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是从下列哪一种角度来进行划分的?( )

A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 B 从教育阶段的作用

C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 D 从课程核心组织角度

19. 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生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的活动( )

A 制定课程目标 B 制定教学目标

C 课程设计 D 明确培养目标

20. 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

A 教师 B 学生 C 班级 D 课程

21. 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外在于,它们都是( )

A 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 B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C 师生共同参与的 D 学生自愿选择的

22. 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 )

A 教学任务 B 教学内容 C 教学规律 D 教学原则

23. 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

A 熟悉教材 B 分析教材 C 概括教材 D 理解教材

24. 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教学软件的是( )

A 录像机、录音机 B 计算机的显示器、幻灯片

C 幻灯机、电影胶片、教科书 D 录像带、投影片

二、名词解释题

1. 必修课

2. 学科课程

3. 融合课程

4. 广域的课程

5. 隐性课程

6. 核心课程

7. 显性课程

8. 活动课程

9. 教学计划

10. 教学大纲

11. 课程

12. 课程结构

13. 相关课程

三、简答题

1. 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2. 简述教学设计的特征。

3. 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4. 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5. 简述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6. 简述教学设计的步骤。

7. 简述隐性课程的结构及特征。

8. 简述隐性课程的功能。

9. 简述隐性课程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四、论述题

1. 论述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

2. 论述教学目标的叙写中明确的行为目标要求。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DCADC BBDCB DCABA ADCCD BADD

二、 名词解释题

1. 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2. 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秩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3. 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科学组合成的新学科。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科学内容融合为一门学科。

4. 广域的课程:亦称“综合课程”。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如把物理、化学、生态、生理、实用技术综合成“综合自然学科”。

5. 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者无意地传递给学校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6. 核心课程:亦称“问题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者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旨在把独立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并谋求与生活实际精密结合。

7. 显性课程: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哥们学科,以及有目的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8. 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9. 教学计划:指的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

10.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有了教学大纲就能选择具体教材和编写教科书。

11. 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

体规划及其进程。

12. 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13. 相关课程:亦称“联络课程”。由具有科际联系的各学科组成的课程。同时保持原来学科的划分。组成的各相邻学科,如语言与历史,历史与地理,数学与物理等既保持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又在各科课程标准中确定了相关科目的科际联系点,使各科教材之间保持密切的横向联系。

三、 简答题

1. 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

2. 简述教学设计的特征

答:教学设计有以下主要特征:(1)教学计划、开发、传递和评价系统化;(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3)教学目标用科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5)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媒体的选择;(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一部分

3. 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答:(1)在内容上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同意;(2)在教材的编辑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3)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4. 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

5. 简述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答:(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4)重视个别差异;(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总和技术教育;(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

6. 简述教学设计的步骤。

答:(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6)考试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7. 简述隐性课程的结构及特征。

答:隐性课程的结构:1)物质—空间灯类;2)组织—制度类:3)文化—心理类;隐性课程的特征:1)潜在性;2)非预期性;3)多样性。

8. 简述隐性课程的功能

答:1)陶冶功能;2)育美功能;3)益智功能;4)健体功能。

9. 简述隐性课程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答:1)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明确隐性课程的目标;3)发挥教师在实施隐性课程中的作用;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5)克服隐性课程中的消极因素。

四、论述题

1. 论述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

答: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四个板块组成的。

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为了保证学校教育质量,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必修课。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必修课的比重。必修课所占比例多大,原则上是要保证学生掌握普通教育的共同基础。

选修课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一般说来,选修课的内容既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制定选修课,即把有关选修课分为几组,

规定学生必修选修其中一组或在各组中选择一二门;另一种是任意选修课,即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甚至允许学生跨年级选修。

活动课主要是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途径之一。它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精神,培养兴趣特长,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形成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社会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同时培养了学生活动能力而安排的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课程主要是由四个方面构成的。就一般而言,在内容和时间安排上,主要应该以必修课为主,侧重于普通教育的共同基础。同时又顾全到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开设一定比例的选修课,并把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也纳入课程计划中来。这样有利于系统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应付敷衍。因为这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2. 论述教学目标的叙写中明确的行为目标要求。

答: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要素。教学目标的叙写,在于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具体的行为改变。即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其行为表现或改变必须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可作为目标是否达成的衡量标准。它必须用学生可判断分析的具体行为来描述,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从广义讲,包括终极目标,即国家的教育宗旨;中程目标,即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短期目标,每科每课的教学目标,即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当前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叙写上有三类情况。第一。用教育目标代替;第二,含糊的教学目标;第三,明确的教学目标。

明确的行为目标,首先包含行为主体。指的是学习者。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不是教师的行为。

其次包含行为动向。行为动向是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分为含糊的与明确的动向。

再次包含情境或条件。情境或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①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或者不允许使用,②提供信息的提示,③使用工作和特殊设备,或者不用,④完成行为的情景。

最后包含表现水平和标准,表现水平或标准,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标准的说明可以使定量的或定性的,也可以二者都有。一般行为为标准分三类:完成行为的实践限制;准确性;成功的特征。

教学设计拥有具体明确的行为目标,可以为教师提供明显的教学方向,提供选择教材、教法以及教具的依据,也提供了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但有些教学目标是不能测量学习的结果的,也需要加以重视。教学中不可忽视目标所未提及的其他人物,未预料的教学活动也可能引出更有价值的结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