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大学生就业调查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_韩增芳】
 

大学生就业调查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_韩增芳】

发布时间:2019-07-28 09:54:13 影响了: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韩增芳 马 堃 河海大学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时代潮流。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速度较快,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某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卷调查,在对创业和创新创业相关认知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调查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思路,最初萌发于美国,现已在全球兴起。[1]创新创业教育被形象的称为“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其实质是将创业教育的理念反映到高等教育中,是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之一,最早见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一文。我国1999由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举办的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也开始进入我国的高等院校。[2]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引导下,一些高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开展了多角度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成就。但就我国传统封闭式的教育而言,仅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承,使人才培养脱离了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

2011年3月作者在某高校学生中开展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就调查发现的问题分析研究,总结出一些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此次调查共收回问卷719份,调查对象涉及经、管、文、理、工等不同学科类别。

一、创业相关认知1.创业概念

通过对创业概念的调查,71.6%的学生认为只要开创一份事业就可以叫创业,17.8%的学生认为创业仅仅是开办一个企业(公司),7.7%的学生认为创业即为开发一项前沿的科技项目,另有2.9%的学生对什么是创业有其他的理解方式。调查结果说明,目前大部分的学生对什么是创业并没有清晰的认知,仍存在误区,其所理解的创业概念仅是一种主观行为。

2.创业目的

对于正在创业的学生来说,其目的依次是:成才的一种方式(35.5%)、赚钱(24.6%)、积累经验(22.0%)、没有创业打算(16.9%)、其他(1.0%)。从调查数据来看,很多学生把创业当成成才和自身锻炼的一种方式,一部分学生把创业目的仅仅理解为赚钱,这一理解并没有看到创业的实质,仅看到成功后的物质和财富利益。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创业是实现就业的另一种模式,没有创业,难有就业。创业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去为自己甚至他人制造“饭碗”。

3.创业前景

在涉及大学生创业前景如何时,53.7%的学生认为前景不一定;26.7%的学生认为一般;9.9%的学生认为没有前景;仅9.7%的学生认为前景很好。自2008年底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就业市场一直呈现萎缩的状态,年青一代纷纷加入失业大军的行列,因就业前景不乐观而灰心失望。创业与就业相比,需要更大的投入,因而较难付诸实践。通过调查,学生对于创业的前景持迷茫甚至是不乐观的状态,认为创业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没有兴趣甚至没有想过要创业,与之相比更倾向于选择相对稳妥的方式,少部分认为创业前景好、有兴趣自主创业的学生,由于对具体的操作过程了解甚少,大学生的创业前景不容乐观。

二、创新创业相关认知1.创新创业地区选择

对于创新创业地区的选择,50.3%的学生首选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占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其次有217名学生选择回到自己家乡,占30.3%,当然部分选择回到家乡的学生中不乏来自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另有116名选择到西部地区,占16.2%;其他22名,占3.1%。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到,优先考虑发展前途是学生选择就业地区的首要标准,这一点已基本成为共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创新创业观念日趋成熟,选择将来发展地区的标准也日趋多元化,但不可否认大城市在经济文化上所具有的显著优势依然是吸引大学生到当地创业的重要因素,仍然是学生的首选。近年来国家教育及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并出台多项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到人才缺乏的西部地区就业。

2.创新创业形式选择

在多种创业形式中,自主创业(41.4%)成为首选,同时合伙创业及家庭创业也是学生比较倾向的形式。在1.0%选择其他形式创业的学生比例中,不少学生给出了连锁加盟“创业”、网上经营店铺创业等形式。

由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创业群体,其创业条件有所不同,创业形式的选择十分重要。自主创业是创业者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社会资源获得财富。现阶段,我国将迎来第四次自主创业潮,主要是由于学生过多而导致就业岗位紧缺,主要针对的主体是大量高校毕业生。而选择合伙创业是一种既分担风险又能分工合作的好方法,创业已非纯粹追求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只有大家同心协力,与创业伙伴集合各自的优势,利用群体的智慧和能量,才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家庭创业则主要是借助家庭的力量来完成创业,这与17.6%的学生认为自身创业的想法更多的受家庭影响相契合的。近年来,很多学生开始借助现成的网络资源来创业,通过网上开店或网上加盟的形式创业。能够根据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做出适应自身的选择。

3.创新创业能力认知

当涉及到学生目前具备的能力问题时,选择中排前三位的选项依次是:有专业知识背景(22.5%)、有自信、乐观、顽强的品质(21.5%)、有良好的适应、应变能力(19.6%),与之相比较为欠缺的能力是: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8.9%)、有良好的判断决策力(4.3%)、有较强的风险承担能力(4.2%)。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说明,经过各方的教育指导,学生自身已具备了一些创新创业的能力,这些能力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但是,对于已具备的这些知识、技能是否满足创业的要求时,有近四成的学生选择了不满足,三成的学生认为处于一种说不清的状态,近三成的学生选择基本满足,选择满足要求的学生仅占了3.9个百分点。学生能否创业,不仅受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的作用。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上投入了很大力度去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但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虽然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些知识和技能仍不足以支撑他们成功的创新创业,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遇到的重大困难不知该如何应对,较为迷茫,距离成功创新创业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加大力度去学习,增强自己的知识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4.创新创业中的障碍分析

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什么?通过调查,33.7%的学生认为最大障碍是经验不足,缺乏社会关系;19.1%的学生认为是对市场环境不熟悉;15.4%的学生认为是资金短缺;9.3%的学生认为是经营风险承受能力差;8.6%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该如何起步;4.7%的学生认为是创新创业方向不明确;4.1%的学生选择勇气;3.4%的学生认为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另有1.6%的学生表示要考虑继续深造。

目前的社会大环境造成了学生不敢贸然的去进行创新创业,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在认识到自己经验不足的前提下,缺乏社会关系被认为是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传统的文化惯性使创业的人际环境存在负累,依赖人际的思想扼杀了部分创新创业者的积极性。资金短缺是调查所显示出的创新创业的第二大障碍,在物价高涨,普遍收入不高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创业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融资的困难使许多怀有创业梦想大学生只能望洋兴叹。对市场环境不熟悉也是障碍之一,政府部门出台很多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但现实中,这些特殊政策并没有形成一整

・50・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是“活水”

——谈高校人力资源退出

◎胡玉巧   华东理工大学

【摘要】我国高校正由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循环有序的系统过程,但是人力资源退出的艰难已经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的瓶颈。本文着重探讨我国高校人力资源退出困难的原因并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退出

退出是人力资源“进、管、出”三个环节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目前对“进、管”两个环节的研究和实践已逐步规范化、制度化,而对退出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明显滞后。高校不能像企业一样做到人员淘汰市场化,使得优秀人才“进不来”、“留不住”,闲人、庸人“出不去”,慢慢地没了发展空间,死水一潭。

一、我国高校人力资源退出困难的表现

我国高校人力资源退出存在诸多障碍,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人事理念渗透在用人、管人的方方面面,行政色彩浓厚目前,高校还未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其管理还是采取科层制组织形式,人事部门依然是教学、科研等辅助性机构,其职能就是管人管事。“学而优则仕”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某些领导亦常以职位赋予的权力影响人事变动。高校的事业性编制管理被视为铁饭碗,利用人际关系在高校谋职位,政府部门不适任的人转往高校任职的现象也颇多。高校非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对“风吹雨打”尚依赖行政力量,受制也受益于行政的“惰性”已成顽疾。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人事部门还是职能部门,人员进出难以自主决定

用人制度形同虚设,尤其难以约束权力的干预;人才政策牵涉多方利益,经常受到内外力量的阻挠,贯彻实施困难。以引进人才来说,好的大学应该学科门类相对齐全,有强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但事实上各学科的发展很难平衡,强势学科强调引进高端人才来强化优势,弱势学科也强调引进人才扶持发展,在名额限制下,各学科会运用各种力量影响本学科人员数量,某一学科已经积聚太多的人出不去而另外一些学科或研究领域则人单力薄,套的政策和法规,使得学生即使有创新创业的想法,也因与在社会和市场上已经奋斗拼搏过的创业者站不到同一起跑线上而放弃,当然也与学生并没有“用足”这些政策有关系。

5.创新创业中的资金筹措

对于创新创业过程中资金筹集的渠道,26.4%的学生选择银行贷款的形式,20.3%的学生选择申请创新创业基金,18.2%选择争取风险投资商,17.9%会选择向父母借钱,17.2%选择向朋友借钱的渠道;而当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发现资金不足等财务问题时,47.9%的学生会选择向银行贷款,14.9%的学生选择吸引风险投资,14.1%的学生选择向政府部门申请资金,11.7%的学生选择向亲朋好友借钱。

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到,在创业初期准备阶段,学生的资金筹措渠道相对均衡,而在创业过程中,遭遇资金问题时,会出现筹集渠道的倾斜,向银行贷款的学生比例明显提高,这与学生经过创新创业初期阶段,经过市场磨砺之后的成熟,对市场更为了解的心理变化有关。

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创业初期的成本,使创业风险大为降低。经营风险承受能力差和缺乏足够的勇气,也是在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不能顺利开展的原因,需要在充分让学生掌握相关创新创业政策信息的前提下,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质,使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三、结论

以上分析仅就调查结果而言,因客观条件的影响,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可以看到: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普遍是:学生对相关概念的模糊认定;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与期望中有很大差距;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前景表现出悲观情绪;学生目前的知识和技能还不能完全满足创新创业的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创

这正是高校人事的为难之处。目前,人事部门往往是执行部门,没有进入决策中心,权力不足致使工作难以开展。

(三)管理方法落后,管理环节不连贯,缺乏有效的退出标准我国高校人事人员很难说具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比如说考核,宣传考核的重要性,设立考核周期,选择考核方法,根据岗位设立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和标准,具体实施考核,反馈、运用考核结果。人力资源管理者要作为决策层参与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确定工作目标、招聘、考核、薪酬管理、激励与反馈以及退出,各环节联系紧密又各有侧重。不可否认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只是局部调整,聘任制和绩效考评受到重视,人员退出却甚少涉及,除退休、病退、自愿退出等少数情况,人员退出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作为考量。

(四)退出缺乏相应的配套保障,退出人员接受度低

高等学校是事业单位,待遇好、福利高、受尊重而且工作稳定,除非退休、病退以及自主专业或者转行,对退出的人员来说,失去工作不仅“丢面子”而且威胁生活,高校教师的知识专用性使得其流通性较低,事业单位的优越待遇、安全感和舒适度也驱使他们利用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源保其职位,退出之后的利益补偿、再就业、社会岗位的激烈竞争、社会保障的不健全等相关配套设施难以减少退出以后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所以即使实施了“能者上庸者下”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但是由于退出的代价太高,人们也是难以接受,甚至会想尽办法阻挠退出。

二、我国高校人力资源退出困难的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人力资源退出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严重影响人力资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扶植力度不够。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特别是其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当前就业难,引领学生实现创业的主要途径。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措施。通过以上问题可以得到如下思考: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应构建以兴趣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界定明确,从思想和观念上树立创新创业意识,积极主动的学习;其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断强化其授课效果;第三,政府和学校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力度,在改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再次,营造宽松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个性充分发展的环境和空间,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方式的支持。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校的单独作为,只有政府、社会和高校三方通力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取得长足进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91-93.

[2]曹胜利.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1):25-30.

作者简介:

韩增芳(1986-),女,山东邹城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马堃(1987-),男,江苏南京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5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