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加强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加强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18-12-24 09:46:57 影响了:

  “厦门城”筑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意寓国家大厦之门。虽然建城时间仅620年,但是由于厦门市与金门诸岛、澎湖列岛和台湾岛隔海相望,有着语言相通、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源远流长的血脉相承等诸多因素,因此做好厦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通过对台文化交流工作,可以更好地促进海峡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谐与发展,加强台湾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一、厦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一)、厦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闽南民居(祥店民居),民间信仰(大道公信仰),民间习俗(中秋博饼),民间工艺(珠绣、漆线雕技艺),民间美术(同安农民画),民间音乐(南音),民间舞蹈(拍胸舞、车鼓弄),民间戏曲(高甲戏、歌仔戏),民间曲艺(答嘴鼓)、民间医药(厦门青草药)等等。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厦门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厦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猛烈冲击。
  1、一些富有闽南地区特色的古建筑因建设拆迁而永远消失,如古民居(红砖民居)。2、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如:富有闽南地域特色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车鼓弄。3、一些传统民间技艺濒临消亡。如:1911年厦门就有的民间技艺――珠绣,目前该民间技艺已基本失传。4、富有闽南特色的民俗礼仪逐步被新仪式取代。如:婚嫁、哭丧等逐步被时髦仪式或简易化所取代。5、具有闽台特色的闽南语童谣也几乎失传,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时有发生。
  
  二、厦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台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关系
  
  1、从台湾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经济文化、教育状况、宗教等等来分析台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特别是与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相连。从2005年台湾的党派领导人相继访问大陆,掀开了两岸关系新的一页。两岸关系形势日渐好转,促进了两岸文化的交流,增进两岸人民的文化沟通和情感交流。
  2、厦门市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海沧台商投资区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福建省省委提出的“五缘六求”要求,同时也是为了加强宗教文化的保护,增进两岸文化、文物的交流、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公众对两岸宗教文化的了解、远离封建迷信、反对邪教组织,构建和谐社会。如:从2006年4月18日在海沧青礁慈济宫举办首届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并将在今后每年举办。
  3、厦门市每年的台交会都要举行文艺演出,厦门市文化馆对濒危的非保项目进行有力的保护,即派指导老师或请老艺人进行指导与辅导,市文化局拨款扶持,并提供展示机会。在每年的台交会、9・8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海峡两岸农业博览会等重大活动中进行展示,富有闽台两地共同特色的民俗表演受到台胞的特别青睐。如:闽台童谣、答嘴鼓、宋江阵、拍胸舞、车鼓弄、大鼓凉伞、蜈蚣阁、布袋戏、歌仔戏、高甲戏、车鼓弄、踩高跷、莲花褒歌、月琴弹唱……
  4、目前台湾的中小学生、幼儿却对这些项目不太了解,他们却因着年轻一代父母移民或被美国、日本文化的影响而淡化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然而我们在透过亲密的非物质文化往来交流、展示,更多地唤起台湾青少年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认同。
  
  三、厦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1、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机构和举办活动
  ①成立了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厦门市群众艺术馆。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大、省文化厅关于在全省各地举办“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日”暨启动“2005年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年”活动的通知精神,加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工作力度,提高群众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于2005年1月1日举办了“厦门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年”活动启动仪式,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文艺演出并在现场颁发《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宣传材料等,向广大群众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
  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06年6月9日厦门市举办了“寻找与守望”――首个文化遗产日专题晚会。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晚会以一幅幅老厦门市的生活图景为背景,原生态的童谣、祭拜仪式、民间舞蹈、音乐等在舞台上生动地展现。为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了良好氛围。
  ③2007年6月9日举办“寻找与守望”――厦门市第二个“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其中有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大型图片资料展,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陈列展,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授牌仪式,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艺演出,答嘴鼓、讲古表演及研讨、《红色回忆》和《馆藏精粹》两本书首发式,电视台、报社都做专题介绍进行大力宣传。
  2、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①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工作。根据文化部《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要求,厦门市文化馆多次组织专家讨论,于2005年7月确定了 “答嘴鼓”(曲艺),“漆线雕技艺”,“歌仔戏”、“高甲戏”( 戏曲),“南音”(音乐),“中秋博饼”,“大道公信仰”、“送王船”(习俗),“宋江阵”等9个项目为厦门市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项目,并按规定精心制作文本、录像片,报送福建省文化厅。经省专家评审,我市除“宋江阵”以外的其它8个项目被福建省文化厅确认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并报送文化部,其中厦门的“答嘴鼓”、“漆线雕技艺”、“歌仔戏”、“高甲戏”和“南音”5个项目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②2006年4月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共18个项目,分别是“车鼓弄”、“拍胸舞”、“莲花褒歌”、“新�五祖拳”、“厦金宋江阵”、“厦门方言讲古”、“歌仔说唱”、“厦港�民习俗”、“池王爷习俗”、“蜈蚣阁”、“春仔花习俗”、“厦金风狮爷信仰”、“闽南童谣”、“闽南皮影戏”、“厦门青草药”、“松筠堂药酒配制工艺”、“嘉庚瓦制作工艺”、“厦门珠绣手工技艺”。被评为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③深入开展调研、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研讨会。2006年6月再次召开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专家研讨会,就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下一步如何开展出谋献策。专家们提出厦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基是闽南文化,特别是闽南话的传承。重点在保护、研究、传承、宣传、普及。
  3、举办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和普查前摸底工作
  ①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的培训。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推进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6年9月份专门举办了“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
  ②主要培训对象为各区文体局分管局长、文化科长、文化馆长、文化站长、专职普查人员及本市非保办工作人员。培训班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采取全封闭式的培训,全市有87人参加了培训。
  ③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参加厦门市文化局组织召开的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前的研讨会,从各个层面分析论证如何高效地开展普查工作,为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出谋献策。
  ④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途径,为活态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展示评台。2005年底开始对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摸底,我馆对一些根植于群众中的民间表演项目如“拍胸舞”、“大鼓凉伞”、“车鼓弄”等给予扶持并派专业人员深入农村、社区进行指导和培训,同时组建了民俗表演团队,让他们参加全市性重大文艺演出,让更多群众认识与了解,使这些项目得以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四、厦门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情况
  
  1、2006年12月中旬,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展开。在厦门市文化局统一组织下,以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和各区文体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组为单位的市、区、镇(街道)、村(居委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摸底工作认真有序地进行。普查人员加班加点不辞辛劳走村串户,走访,召集老艺人,长者,知情人,爱好者,与学者、专家座谈,认真记录,其中被调查年龄最长者为96岁。
  2、通过全市普查,初步收集整理材料1036份,其中口头传统519份、传统表演艺术40份、民间美术22份、民间手工技艺34份、民间传统知识与实践65份、民间信仰习俗356份,据不完会统计有60%以上的项目与台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基本掌握了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与生存状况及与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3、通过普查充实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和数据库,为做好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为厦门市将来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准备了充足的材料;对已成功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与关注。
  厦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台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可谓“一脉相承、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充分说明了加强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虽然厦门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已采取了相应保护措施,但是笔者认为站在祖国统一的角度上,国家应该对厦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给予相应的保护政策,特别是在经费上给予更有力的保证,在政策上进一步放宽,特别是在审批过程中简易程序、提供方便,设立相应的厦门与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交流的绿色通道。
   责任编辑:文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