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区【新疆昌吉回族“搭救亡人”仪式的内涵与功能解析】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区【新疆昌吉回族“搭救亡人”仪式的内涵与功能解析】

发布时间:2018-12-27 04:29:18 影响了:

  [摘要]居住在新疆昌吉的回族在葬礼之后,为了表达生者对死者的哀悼、祈祷与纪念,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宗教仪式,谓之“搭救亡人”。本文主要围绕举行“搭救亡人”的一系列宗教仪式,解读宗教仪式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社会功能。
  [关键词]回族;“搭救亡人”;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8-0051-02
  
  新疆昌吉回族的葬礼受****信仰和人生观的影响,讲求速葬、薄葬、简葬的尽早使亡人入土为安。而在葬礼之后,为了帮助亡人完好地过渡到后世,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哀悼、祈祷、纪念亡人的宗教仪式,谓之“搭救亡人”,意指亲属为纪念亡人进行施散财物、诵经或赞主赞圣等宗教活动。借以表示对亡人的怀念、纪念,替亡人在真主面前说情,祈求真主饶恕亡人身前所做的“古那哈”(罪过),给亡人念经,做“都哇”,求主光亮亡人的坟墓,将亡人归入“舍西德”(不受清算)的行列。****认为,亡人一入土,就会受到天仙的拷问,亡人都有一个罪人的身份,而对于活着的亲属来说除了哀痛,惟一能做的就是“搭救亡人”,以求亡人的灵魂得以永远安息。昌吉回族在长期的世俗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搭救亡人”仪式,具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一、回族“搭救亡人”仪式及其内涵
  
  (一)消夜
  在亡人入土的头天夜里,亡人的家属要请阿訇、满拉等在家里念《古兰经》,赞圣,为亡人求恕饶(宽恕)、求平安、求福佑,称为消夜。在回族人看来,亡人入土的头夜是受打算(拷问)最重的,在此夜给亡人做“都哇”,念《古兰经》,可照亮亡人黑暗的坟墓,祈求真主宽恕亡人,慈悯亡人。消夜也是游坟的开经仪式。
  (二)游坟
  游坟即探望坟园,俗称“上坟”、“走坟”。游坟是遵循圣行(逊奈),以示对亡者的纪念和缅怀,并祈求真主饶恕罪过,升高他的品级。同时,通过游坟,使生者见坟生感,参悟人生,由亡人的归宿联系到自己即将步其后尘的现实,时刻铭记无常(死亡),尽快勤修善功,为后世审判做好准备。《古兰经》经义认为,亡人入土后灵魂会在坟上周转40天到一年,为了使亡人度过难关,要由自己的亲人或请满拉走坟40天,给亡人做都哇,念完30本《古兰经》,并给走坟的人出乜贴(施散财物)。
  (三)干“尔卖里”
  “尔卖里”是阿拉伯语,为“做”、“进行”之义。广义是请阿訇在家中诵经,在寺中过忌日;狭义是给亡人过忌日,以求家里平安。在回族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家干“尔买里”是件大事,回族除了在宗教节日或亡人的忌日时请阿訇在家诵经外,还在家人得病、破财、迁新居、出远门、朝觐之前或食堂、店铺开张时,在家里干“尔买里”,谓之“求平安”。
  回族人还重视给阿訇、满拉等念经人出乜贴。在回族人看来,出乜贴无论是为了亡人或是生者,都包含着一定的寓意:或是祈求真主慈悯亡人,宽恕亡人生前的过错,使之早日进入天园;或是祈求真主看守(看护)生者平安、健康,一切顺利。
  除葬礼仪式外,回族还在亡人的头七、二七、三七、一月、四十天、百日、周年时都要在家干“尔买里”,点香,请阿訇诵经,出乜贴,并做丰盛的饭菜款待亲朋好友,以表示对亡人的纪念与祝福。
  
  二、回族“搭救亡人”仪式的功能
  
  (一)心理慰藉功能
  ****认为,人的生、老、病、死皆由安拉指定,当亲人去世后,感到悲痛、泣不成声,这是人之常情。但****禁止嚎啕大哭,据说生者的眼泪会像滚烫的开水浇在亡人身上,使亡人受到惊恐,不得安息。为了表达生者的悲痛,寄托哀思,并且更好地安慰亡人,帮助亡人解脱不受打算,生者应化悲痛为力量,通过举行宗教仪式来救赎亡人、纪念亡人。“在葬礼上,分离是象征性标志的,仪式可能会直接指向如何帮助死者完好地过渡到另一个世界。”①这一系列“搭救亡人”仪式既转化了生者的痛楚,使生者忙碌于为亡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又满足了生者救赎亡者的一种祝福与祈愿:帮助亡者还愿,在后世度过难关、不受打算,使亡者安心地完成今世的夙愿,回归真主。既然死亡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也是逃避不了的事实,是真主的定然,那么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只有遵真主的口唤(召唤),向大能的真主祈祷,饶恕亡人生前的罪过,慈悯亡人,使亡人的灵魂得以安息。这一系列“搭救亡人”仪式使活着的人更加参透了真主的存在与大能,从而坦然面对生死,尽快地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回归内心的安宁与清静。
  (二)教育与警示功能
  ****强调,死亡是真主对来到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的每一个人制定的最为公平的必然法则,是每个人必然的归宿,这一切都是真主的安排和定夺,作为穆斯林应当欣然接受真主的安排,以宁静和安详的心态去对待。通过消夜、游坟、干“尔买里”等纪念亡人的活动,使生者感悟人生,由亡人的归宿联系到自己即将步其后尘的现实,时刻铭记无常,尽快勤修善功,为后世做好准备。****还强调,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人类灵魂与肉体分离后的一种现象,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肉体的腐朽对一个人而言,只是今世生活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灵魂也随之消逝,因而死亡正是一个人灵魂的升华、后世精神世界的开始。穆斯林并不把死亡看作是毁灭,而是把死亡作为对自己的劝谏、提醒和珍惜生命、敬主爱人、行善止恶的内在动力。一系列“搭救亡人”的仪式既启示生者坦然面对死亡,又为生者提供了一个履行善功的好机会。通过纪念亡人请亲朋好友聚会,依自己的经济所能施散财物,将善举从家庭扩展到至亲、邻友、孤寡老人以及社会上需要帮助的每一个人。
  (三)凝集与整合功能
  为了使亡者的家属尽快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解脱出来,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共同为亡人祈祷、祝福,共同为亡人举行一系列纪念仪式,宴请亲朋好友以及社区邻里聚会。这些集体活动使亡者的亲属不再感到无助和孤单。宗教活动减轻了他们的痛苦,在大家共同参与、共同承担、共同祈祷的过程中,增强了群体凝聚力;在宴请宾客、众人聚会的场合,增强了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与依赖感。大家共同参与、分享食物时相互勉励、相互交流,时刻感受到真主与他们同在。共同分享食物带来的快乐,让人们忘记了失去亲人的伤心与痛苦,并让人们牢记不管有什么重大事情发生,穆斯林兄弟姐妹都会同呼吸共命运。由此将社区的广大穆斯林紧紧地凝集为一个和谐的社会整体。在“搭救亡人”仪式上,集体参与念《古兰经》、赞圣的纪念活动,这种庄严而圣洁的场面,增强了穆斯林的群体认同感及群体对真主的敬畏与感激。“在引导民众共同行为方面,宗教规范了社区生活及其价值系统――表现为一种人们敬畏并遵守的宗教特征。”②伊斯兰信仰关系到穆斯林群体的共同利益,在集体性的宗教活动中,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下增强了群体认同感,达到了群体整合――情感的整合与规范宗教信念与行为的整合功能。
  (四)文化传承功能
  回族“搭救亡人”仪式的集体活动还为社区穆斯林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大家相聚在一起,互相宽慰,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传递信息,为寻求合作互助提供了机会。在这里“宗教价值嵌入传统的道德秩序,宗教与个人生存密不可分,自然就成为社会群体存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③这些仪式强化了个体的信仰意识,增进了穆斯林群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宗教传统对信仰的传播起到一体化和普及化的效果,体现了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功能。****既是回族穆斯林的信仰与价值观,又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回族穆斯林个体成员在家庭中一步步成长,父辈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通过家庭对后辈穆斯林成员的个体社会化过程,逐步内化为个体成员的人生观与生活实践。穆斯林个体在家庭的熏陶下,在这种口传心授、耳濡目染的家庭氛围当中,在各个不同的人生阶段通过亲身感受,不断地参与与实践这些宗教活动,自然而然地接受和认同了祖辈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而被成功地塑造成合格的穆斯林成员,完成穆斯林家庭对个体的文化传承与社会化过程。回族“搭救亡人”的仪式与活动过程,既实现了广大穆斯林群体间横向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功能,又实现了纵向的穆斯林家庭对个体的文化传承功能。
  
  [注释]
  ①英•菲奥纳•鲍伊著,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
  ② 美•杨庆�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第114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