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文明传播的解读之三_小学生文明礼仪内容
 

文明传播的解读之三_小学生文明礼仪内容

发布时间:2018-12-28 04:03:03 影响了:

  全体华人捐助善款规模空前,彰显商业文明的水准;志愿者人数空前,公益观念大普及,从根本上复兴了中华民族大仁大义的人文精神。      什会是商业文明?   商业文明就是以利益交换、价值实现和财富增长等为核心机制导向的社会经济与产业模式的发展趋势,包括产业技术和行业、市场与交易的设施及其规则、伦理的进步方式与优秀品质的总和。
  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程方式,是从思想文化和历史哲学的高度判断经济生活的民族、国家特点,追寻其构成文明要素的产业价值与人文精神的底蕴。
  商业文明的标志之一是财富的社会分配机制,当然首当其冲的是企业和富人的社会责任表现。在大灾之时,从平民百姓到商贾明星的捐助数额这次创了历史记录,表明中华商业文明的真实复兴迹象。
  中国古代商人大规模参与赈灾有很久远的历史传统,甚至有一大批倾家荡产捐助的文献记载。这个传统在商业颓败的历史时期消失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明的传统逐渐恢复,尤其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各方社会人士,包括中国企业和明星的表现将这一传统极大发扬,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西方舆论长期对中国的负面评价。
  “仁义忠孝”,是中华文明的传统,历史上许许多多扶危济困的美德如今升华为志愿者的组织和行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公民权利在大灾时刻演变为志愿者队伍,一批又一批前往灾情最需要和最力所能及的地方,这是需要崇高信仰为动力的。
  
  强忍悲痛,守望相助,中华大地奔涌空前规模的爱心热流。这一次自发产生和自己组织的志愿者人数之多、热情之高、意志之坚定也是空前的。成都数百“的哥”冒着余震赶往都江堰抢救伤员;南京拾荒老人把零钱换成百元钞票塞进募捐箱;全国的献血者排起了长队,许许多多城市,献血长龙将血站“挤爆”。本来是灾民的一转身就成了志愿者,被救的一转身就变成了救援者……无数这样的故事同样感人至深。
  公民意识的培育是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我们看到了公民意识的蓬勃生长。抗震救灾筑就公民精神的里程碑:民间爱心涌动,志愿大军汇集,社会资源与政府资源良性互动。灾难中无数普通人用朴素的行动,诠释着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
  而在公益背景和志愿者队伍中,我们欣然看到了“灾后心理救助”的口号、旗帜、观念和行动。从救死扶伤、扶危济困到心理救助,极大地深化了中华文明生命终极关怀的人文内涵。
  美国一家周刊这样评价, “这里的人民不仅懂得如何哀悼,而且懂得如何给予,中国的‘公民精神’并未缺失”。这些,本质上是中华民族大仁大义的人文精神在当代的弘扬。
  对于赈灾过程中国人的文明素质表现,西方舆论已经表达了敬意。这当中我们发现,任何一个国家在灾荒之时都会发生的抢劫、偷盗等犯罪行为,在中国少得几乎达到了被境外媒体“忽略不计”的水平。这不需要刻意掩盖,因为互联网会有大家同声谴责。而在中国这些天里,爱心与秩序之间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灾区内外,中国人的仁义精神成了完全自觉自愿的细节行为。
  有境外媒体评论说,中国人自从地震以来所表现的互助互爱的崇高精神,超出了西方人的想象能力,在世界灾难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同时,尽管应对灾难的战略措施有待完善,中国政府始终积极干预在大灾大难之中的经济运行,信贷政策、物价调控、市场平衡与物资储备已经成为赈灾行政效能的标志,而众多企业也将生产与市场行为的目标自觉自愿地与救灾需求统一到一起,地震让我们看到中华商业文明的复兴,中国再次进入了文明史上所说的“盛世民生”历史阶段!
  
  我有3个愿望
  
  “我有3个愿望:第一,感谢在我生病期间关怀、照顾过我的学校、老师、同学;第二,将治病剩下的捐款,捐给四川地震灾区;第三,交人生最后一次党费。”这是5月14日因急性白血病去世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尤升磊人生最后的3个愿望。
  5月19日,尤升磊的父亲尤开峰把尤升磊治病剩余的近4万元善款经学校全部捐给四川灾区。
  尤升磊是北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07级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来自山东临沂莒南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靠种地为生,还有一个妹妹在外打工。今年1月27日,他突患白血病,这对于一个已经支撑他大学学业的家庭而言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北航机械学院的同学组织了全校性的大型募捐活动,共募集到10万余元善款。但病魔仍夺走了他的生命,尤升磊在5月14日上午9时12分去世。
  “我要帮儿子完成这3个心愿。”尤升磊的父亲尤开峰说,他首先向学校老师和尤升磊生前的同学鞠躬致谢,并将39643.84元的善款和2000元党费郑重地交到了北航领导手中。而据了解,尤升磊父亲此次带来的近4万元善款里,有1万余元是其家人和亲戚自筹的款项,家人决定将这1万余元和之前剩余的两万余元治疗款项一并经学校转赠给四川灾区,支援灾区救援和灾后重建。
  
  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
  
  在南宁市江宁区东新南路的一个募捐点,一名约60岁的老人来到了募捐点,他头发花白,穿一件蓝色上衣,胸前的补丁起码3个,背后的则不计其数,衣服下摆已经破烂,脚上穿一双破烂的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老人端着碗,在宣传灾区的展示牌前止步,看了一会儿,哆哆嗦嗦地从口袋里掏出5元钱,放进募捐箱,念叨了一句:“为灾区人民……”
  工作人员愣住了,还没反应过来,老人已经离开,“他好像很累的样子,步履蹒跚。”本以为这就是捐款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谁料,下午3点,老人再一次出现,这次,他掏出了100元,塞进了募捐箱。这个举动让工作人员有些吃惊,在多次询问下,老人才解释,“我上午就想多捐一点,但钱太零碎了……”
  老人的普通话很不标准,费了很多口舌后,工作人员才明白,老人本想多捐一点钱,但身上全是讨来的一毛两毛还有一些硬币,不好意思拿出来,特地利用中午凑了凑,接着到银行,将全身的零钱兑换出了一张一百元,老人一直说:“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他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不容易啊!”
  好说歹说,老人总算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他不会写字,委托工作人员代签:徐超(音)。老人走后,在场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保安说,老人常在附近乞讨,平时很少吃到什么好东西,没想到一下子就捐出这么多……”
  
  我们好比是兄弟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德清新市镇南昌社区办事处迎来一位老人,他掏出了1000元现金和一张万元支票,表示要捐献给四川汶川受灾群众。他就是家住新市的78岁老人陆松芳,平时以拉煤饼为生,收入微薄。
  没有电话,没有联系方式,只知道他在煤饼厂送煤。几经周折,记者终于在德桐公路雁鱼荡桥东堍1号的煤饼厂中,找到了正在忙碌着的陆松芳。制作煤饼的小作坊内,机器声“咔喳”作响,几乎听不到说话的声音。一位佝偻的老人正在往一辆手推车上装煤饼。
  “我要装煤饼的……”当记者提出要和老 人了解些事情时,陆松芳有些迟疑。这时边上的几位工友走上来,开始帮他装车。在一间传达室里,陆松芳坐了下来。这是一个矮小的老人,佝偻着腰,双腿由于长期拖板车显得有些罗圈腿,两只手更是沾满了煤屑一片乌黑。
  陆松芳是新市厚皋村人,养育有一子一女。20多年来,陆松芳一直都以拉煤饼、送煤饼为生。陆松芳话不多,他说看到电视中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实况后,心里实在难受,这么大的灾难,死了这么多人,看到后来就看不下去了,还有那些正在读书的小孩子,就这么被压在那里了……于是,陆松芳在拉煤饼的间隙,来到了新市镇南昌社区办事处,把平时省吃俭用的1000元现金和一万元的存单,全部捐给了四川汶川灾区。
  社区工作人员都知道他赚钱不容易,对他说:“捐款助人是善举,但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你的钱赚来不容易,可以少捐点。”
  陆松芳说:“地震中那些受灾的人,都是我们中国人,我们都好比是兄弟。现在这个兄弟出事了,没有饭吃了,而我这个哥哥身边还多有一碗饭,我是不是该把这碗多出来的饭给他吃呢?”
  门卫金阿浩在一边说,陆松芳的钱赚来不容易,送煤饼这个活又脏又累,每百斤送到对方那里按照路程远近收费2至3元。一车煤饼大约在350公斤到400公斤,一般陆松芳一天下来可以送上两至三趟,收入在50元左右。“不管是刮风下雨、下雪或者高温季节,这个活都是没法中断的。”
  说话间,工友替老人将拖车装满了。从煤饼厂到新市镇,一路要走上10多里路,还要辗转送到每户小吃店。老人显得有点急匆匆的。出门就是一个上坡,一步,两步,老人用力地拖着板车爬坡……
  
  文明传播的哲理语录
  
  公元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为了数万个在瞬间集体陨灭的生命,华夏山河呜咽,神州大地悲泣,悲伤的泪水,汇流成河。这无尽的悲怆,这一声声汽笛,这长鸣的警报,是我们对所有逝去同胞不舍的呼唤,是我们对所有遇难亲人不忍的告别,是整个民族无限的痛楚和创伤,更是共和国对汶川特大地震所有遇难者最后的庄严敬礼!――在全国哀悼日第一天,央视主持人康辉在直播节目中慷慨激昂,念出了以上文字。
  
  共和国第一次为重大自然灾害中死去的普通民众降下国旗,这个行动将载入历史。――北京工商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杨柳副教授说。
  
  这是以国家的形式让死者安息,让生者慰勉,体现了国家对生命的高度重视。――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说。
  
  我们应当庆幸自己生活在现代的中国而不是古代中国:为那些不幸死难的普通人――他们可能是你和我――表示敬意,对他们的死难表示同情。当全国下半旗致哀,当下午2:28全国所有的汽笛鸣响,我们任泪水奔流,尽情抛洒我们对人(四川人,中国人,人)的同情和怜悯。――社会学家 李银河
  
  这次汶川大地震的不幸遇难者,绝大多数都是身上淌着英雄先辈热血的四川同胞,他们用血肉之躯,在废墟之上,筑起一个人写的中国人,唤醒无数迷惘之中的芸芸众生。这难道真是历史的宿命?注定要生活在青峰竞艳、丹壑争流的天府之国的逍遥神仙们,完成一次又一次大悲大爱的沉重命题,来换取民族精神的升华?――网友 王宁
  
  5月19日的全国哀悼日,一家人觉得也应该做点什么。
  村子里找不到旗杆,也没有国旗,便在帐篷边竖起一根竹竿,在竹竿的中部捆上一块红布,就算是下半旗了。每天下午的2时28分,附近的农民就在旗杆下站上一会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悼。
  偶尔有微风吹来,这块微微抖动的红布,和天蓝色的帐篷布,构成了山坡上的一缕亮色。――网友 陈忠的记述
  
  这一刻,我们都是汶川人!――汶川灾情牵动全体中国人的心,互联网上跳动着这样的滚烫留言。
  
  
  我们如此绝望,我们如此希望。――凤凰卫视主持人陈晓楠在5月17日节目中感慨。
  
  现在正在抗震前线赈灾的子弟兵、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他们的英勇行为让我非常非常感动!只要我们人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战胜灾难!――作为国际巨星,成龙在地震发生后停止了全部拍摄工作,于16日10时抵达成都。
  
  在全球已经募集了4270多万元的善款,其中网上个人捐助已达到了2800多万元,从学生到教师到退休工人,每一个人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一场空前的灾难,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深入到前线,人性的美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所以,我们来了,50多万的捐款都在我身上背着,我个人没有什么展示的,我只是一名志愿者。――5月18日李连杰说,上午护送壹基金首批捐赠物资50余吨,前往什邡蓥华镇,还当起了搬运工。
  
  四川是“天府之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有:李冰、司马相如、诸葛亮、李白、杜甫、李商隐、苏东坡等众多风流人物;近有:邓小平、朱德、陈毅、刘伯承、聂荣臻、罗瑞卿、张爱萍、杨尚昆、邹容、张澜、吴玉章、郭沫若、张大千、巴金、张思德、黄继光、邱少云、赵一曼等一大批英雄豪杰。悠久厚重的中华文明,在巴山蜀水遍地开花!汶川大地震虽然造成了震惊世界的特大灾害,但是,英雄的四川人民是不会服输的,一定能挺直钢铁的腰杆,在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的斗争中,创造出震撼世界的奇迹!――一匿名同友
  
  死亡的唯一价值,是让我们能约略懂得生活的意义。濒临死亡的绝境,我们更感悟出生命的甜美,那是我们在寻常苟活时刻所领悟不到的。死亡使我们成为爱者与被爱者,使人与人之间冰封的断层开始慢慢融化。死亡是勇气、仁爱和男子气概的一次喷薄。死亡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北京师范大学媒体中心研究员 毛峰
  
  四川电视台一个特别报道,记录5月18日重庆第三军医大学专家进入理县路途中遇到强烈余震被困山谷的过程,极其感人!
  尤其令我震撼的是在这生死关头中国男人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与临危不惧的智慧与忘我――可谓铁骨铮铮中国男子汉!中国的真男人!他们代表了当今中华民族的脊梁啊!
  多年来,我们(或世界)习惯了两方文明创造出西方英雄形象与两方男子汉形象,中国男人似乎总是与猥琐、狭隘与懦弱的东亚病夫同名。今天,在大地震的涅�中,中国男人可以自豪地伫立在世界的东方,与西方的男子汉英雄们媲美!
  汶川大地震中的中国男子汉们:壮哉!伟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杨瑞明
  
  当胡锦涛主席紧握俄罗斯救援队员的手,当温家宝总理拥抱美国志愿者,当中国灾区居民为日本救援队送去方便面,当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站在汶川废墟上感叹:中国人民是充满力量、勇敢无畏,坚韧不拔、富有自助和合作精神的伟大人民――我看到“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在大灾之年以一种凝重的方式闪现世界文明的光辉!――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执行会长 娄晓琪
  
  面对数万同胞的骤然逝去,汶川依然是亿万国人血脉同搏、泪水涌动 之所在。但几十个昼夜的坚守拼搏,全球华人的同风共雨,更蕴藉着中华民族向死而生的期待,书写着中华文明浴火重生的希望。――安徽华运物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小峰
  
  汶川大地震,唤起人们对当年唐山大地震的痛苦记忆。两次灾难相隔32年,其间,正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表面看来,这一次天灾,是突如其来的危机,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应急管理方式、灾难救助方式。这一切改变,莫不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莫不系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可以说,这次抗震救灾中呈现的新理念、新实践,新突破,正是对于30年改革开放的一次特殊检阅。――上海英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欣
  
  不少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还没有摆脱冷战思维的影响,认为共产党国家都没有民主、自由。大地震中,中国领导人、各级政府和官员的表现打破了这些有色眼镜。媒体夜以继日地将信息迅速送向全世界,空前的透明度再次表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一体化进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王怡红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西方人看到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显示了中国和西方生死观的一些差异,比如,中国的传统观念崇尚道德价值高于生命,提倡见义勇为,赞扬舍身取义。西方的主流思想是“生命高于一切”,“法治重干道德”。在美国,人们相信遇劫不反抗以免危险,而应报警;行人遇难,不要轻易救助,避免招惹麻烦,也应及时报警。所以西方看到中国人在灾难面前如此不怕牺牲,就有了震撼、惊奇和感动。――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异虹
  
  大灾大难让中华民族空前凝聚,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许多网友留言:“汶川,挺住!中国,加油!”海外华人寄语:“我为有这样的祖国而骄傲!”外国媒体评价:这场地震让世界看到一个有爱心的中国,一个有竞争力的中国,一个真实可敬的中国。 一个月前,西方一些煤体在污蔑中国扼杀藏文化、屠杀藏人,现任突然发现没法印证。文明传播的力量铁证如山,藏独分子开始受到冷遇,还能剩下多少传播的资本?――中国科技大学教授 胡河宁
  
  毫无疑问,在灾难之中,国家政治文明的高尚演进,民族内在精神的高扬重塑,公民责任意识的猛烈增强,必将让“民本主义”、“民生发展”的政治理念深植于国家的肌体。文明传播的力量会升华、激发出一种制度动力,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底蕴,成为中华民族迈向未来的特殊“软实力”。――首都文明工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季燕京
  
  网上评选的“十大感言”的入选感言
  
  告诉自己要坚强;
  有这样的总理是中国人民之福;
  天佑中国人间有爱;
  愿悲伤的泪水化作天堂里绵绵的细雨;
  总理,您更像一位慈祥的父亲;
  我要大声高喊:中国人最团结;
  我们不怕,在废墟中重建家园;
  谢谢,所有关心灾区的人们;
  宝贝,不要哭泣;
  让我们疯狂地热爱我们的祖国;
  面对灾难我们要重新振作;
  相信中国汶川一定会挺过,雄起;
  温总理,您多保重;
  不抛弃,不放弃。
  
  救援的心声 生死不离
  王平久
  
  生死不离,
  你的梦落在哪里。
  想着生活继续,
  天空失去美丽,
  你却等待明天站起。
  无论你在哪里,
  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液里。
  
  生死不离,
  我数日等你消息。
  相信生命不息,
  我看不到你,
  你却牵挂在我心里。
  无论你在哪里,
  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搭起双手筑成你回家的路基。
  
  生死不离,
  痛苦也不哭泣,
  爱是你的传奇,
  彩虹在风雨后升起。
  无论你在哪里,
  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你一丝希望是我全部的动力。
  
  摄影师手记:好好活着,生命需要尊重
  
  5月23日晚9点,从灾区汶川映秀镇辗转搭车回到成都,我准备返回武汉,11天的采访宣告结束。但似乎有些什么东西,永远也难以结束:那是生命。
  人们因生命的逝去而悼念。19日,全国哀悼日,我在茂县,在那短暂而又漫长的3分钟里,近几天来所拍过的死伤者一幕幕出现在眼前:一对失去孩子的父母在废墟前痛哭,面前点着3柱香,在当时水源很紧缺的灾区,父亲将一大瓶牛奶倒在地上,口中哀号着:“娃娃呀,爸妈喂你最喜欢的牛奶哟!”那些死去了孩子的家长们,他们是那么可怜无助,让我止不住地哀伤,泪水哗哗流下。
  人们因生命的隐灭而守望。在映秀镇,我遇到了守在映秀镇小学旁的81岁的朱奶奶。10天了,每天她都在学校废墟边守着,碰到人就会喃喃地说上一阵:她的孙子叫吴明明,13岁,穿绿色的裤子。每挖出来一具尸体,她都要靠近去看看,在旁人望而却步的废墟现场,她以最近的距离,守望,以心与心的距离,守望。夜晚通宵挖掘,她也守至深夜。天空开始飘起细雨,她蜷曲着身子不让自己淋着。我为这个老人,数不清第几次流下眼泪。在模糊的视线中,我条件反射般按下快门。
  死者,也曾在几米深的废墟下,对生命执着地守望。搜寻到的许多孩子的遗体,从不幸被掩埋后的姿势来看,依然能推断他们当时有过逃生的举动。遗体袋的拉链缓缓被拉上,这些尚不知道姓名的孩子带着对人世的无限眷念,包裹在消毒袋中,在我无法控制的痛哭中,远远地走了。
  
  深夜,躺在从废墟中挖出的铺垫上,听着不远处抢险人员通宵机器的轰鸣声,想起白天挖出的一个孩子只剩下骨头的手,长久不能入眠,听抢险人员说,孩子是在废墟中自己挖掘出路的时候将手挖烂了。他们对生的渴望,不应该哀,而值得敬。
  活着的人,在寄托着死者哀思的路上,仍要继续前行。自14日清晨从成都出发、一路经都江堰紫坪铺大坝坐冲锋舟来到阿坝州铝厂登岸,向汶川县映秀镇挺进,我也在生死的边缘摸爬滚打。头顶上高悬着块块巨石,地震过后,摇摇欲坠;而脚下的路,我只能手脚并用一步步爬过,稍有不慎便可能跌入悬崖下几十米嘶吼着的岷江。
  难忘在前行中几次突遇险境。在前往映秀的路上,在小心翼翼地摸着山壁往前的行进中,新华社的赵建伟老师突然大喊:快躲,滑坡。我飞速爬过,身后,一片恐怖的“咕咚咕咚”声。
  17号到达北川,下午和文字记者范文生正准备到北川中学的新校区采访,突然看见人们都发了疯似的朝我们这边跑,一边跑一边喊“大坝要垮啦!”我急忙就近到一所倒塌房子的废墟上,对着疯跑的人群连着拍了4、5张照片后,跳下来跟着大家一起跑。事后得知由于救灾人员在飞机上看到大坝一处位置发生了渗水,而大坝正好就在我们的上方,因此赶紧通知大家撤离。
  在与死神擦身而过的一次次挣扎中,却正是失去家园的当地人给我力量。在跑离北川的慌张中,刺目骄阳下,一个叫田小荣的孩子因口渴发出哭声,在水源匮乏的情况下,附近的医疗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将有限的葡萄糖水,剪开瓶底,让孩子和老人优先饮用。孩子的脸上展露出一种满足的表情,好像所有的灾难不曾发生。
  在最困难的时候,人性的闪光,让一切变得有序,变得温馨。18日被困在茂县,一位开长途大货车的司机,听说我们是记者,对我们很热情,大货车驾驶座后面有一双层卧铺,他将上铺让给我,自己睡下铺,还给我一件大衣盖,拿出酒来招待我。
  生的渴望,死的不舍,自助让自己坚强,互助传递力量,所有一切都是生命的奇迹。
  好好活着,我忠诚的相机,告诉我,告诉更多的人。
  ――湖北《长江日报》记者 周超
  
  
  感言:文明的力量
  
  自有人类始,来自天空和地底下的灾难袭击便一直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噩梦。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的芦苇,不经意间生命就会被灾难这只巨大的黑手轻轻抹去。在这次让泱泱华夏痛彻心肺的震灾中,文明,成为我们脆弱的血肉之躯的拐杖。文明的程度对应着人类的自我拯救能力的强弱。文明赐我们以尽快地让废墟之下的人们回到这个世界的力量。
  在这次震灾中,一个叫邓清清的贫困女学生,尤其让我们看到文明的美丽和力量。这个女孩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终于被成功营救出来。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压在废墟之下是一个难以承受的重负,那是一种身在地狱的感觉。然而,在绝境之中,她仍用文明的成果来对抗灾难对生命的威胁,从文明的成果中汲取力量来超越恐惧。这种对文明的固守,足以让天地为之动容,人类的心灵为之震撼。文明的美丽,正如她的美丽一样,在灾难的废墟之中格外醒目。在那一瞬,她在废墟下面读书的画面已永远地定格在人类的灾难史中,代表着人类不屈的高贵灵魂。
  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 张丹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