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提防校园招聘的“陷阱”_毕业生应提防哪些试用期陷阱
 

提防校园招聘的“陷阱”_毕业生应提防哪些试用期陷阱

发布时间:2019-01-01 07:25:55 影响了:

     又到了校园招聘的黄金季节。每年的9月至12月,都会有众多企业走进校园,对应届毕业生进行招聘活动。然而,就在这轰轰烈烈的校园招聘背后,隐藏着多少难以觉察的令人防不胜防的“陷阱”。布下这些“陷阱”的,有招聘企业,也有求职的学生。因此,供求双方都需要擦亮眼睛,以免一不小心“中了招”。
  
  招聘企业布下的“陷阱”
  
  陷阱1:
  名为招聘只“招”不“聘”
  小于是去年毕业的大学生,回忆起一年前的校园招聘,他一脸无奈。从去年11月开始,不打算考研,也没准备出国的小于便开始为招聘会做准备了。可参加了多次专场宣讲会和一次大型校园招聘会后,都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甚至获得的面试机会也不多。又一次参加招聘会无果后,小于想到去学校就业信息网上试试运气,他很快发现了一个合适的职位――网站维护,便投了份简历。让他高兴的是,没过几天公司就通知他去笔试。
  刚拿到笔试试题的时候小于还感到很高兴,因为试卷上没有很复杂的专业问题,除了特长、爱好外,都是一些“平均每天花多长时间上网”、“主要通过哪种途径获取信息”这样的问题。小于开始怀疑他们出题的目的,感觉这不像是招聘技术人员的试题。可他转念又一想,可能这也是招聘的一个程序吧,况且周围几十个参加考试的同学都在低头答题,没有一个人提出质疑。不管怎样,先把试卷答完再说吧。
  几天之后小于接到这家公司的面试通知。面试中,考官先是花了十多分钟来介绍他们的公司,而且问的问题也很“奇怪”,他们对小于的学习成绩和在学校的表现似乎并不关心,关心都是例如“平时喜欢登陆哪些网站”、“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到这些网站”这样的问题。面试结束后,负责招聘的人就让小于回去等通知。
  本来小于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被录取的,因为他感觉自己面试的表现还不错。可后来在校园网的论坛里认识了几个去过这家公司面试的同学之后,他傻眼了:他们同样是应聘网站维护职位,也同样自始至终没有被问到与技术相关的问题,而且也都没有等到被录取的消息。他这才意识到遇到了虚假招聘。“其实这家公司很可能并不是真的想招人,而是通过这种手段宣传公司做广告,还顺便利用我们做了市场调研。”小于气愤地说。
  后来小于在网上搜到的一些资料也印证了他的想法:这家公司常年招聘,而且数量不少,但是招聘信息很少更换,仿佛永远也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只要是稍大规模的招聘会,这家公司都会参与,而且省内多所高校都有他们发布的招聘信息,但是很少有人成功应聘到这家公司。
  
  案例分析:
  这类企业往往在宣讲会上发给求职者很多宣传册、介绍公司文化的资料等。有些公司还写出可观的招聘数量,制造一种发展迅速、求才若渴的假象。其实,这都是企业假借招聘之便,进行的一些广告炒作。企业之所以这么做,大多是为了宣传,因为招聘广告有隐性宣传的作用,可以让人感觉到这个企业很有发展潜力。当一个企业需要招聘很多人时,在求职者心目中,这家企业无疑会被认为是一家蒸蒸日上的企业。所以求职者一定要查清楚底细,再去应聘。去应聘前,最好找到师兄师姐或者该企业的员工打听消息,询问那里的工作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做“冤大头”。
  一般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刊登相同的招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刊登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陷阱2:名为招聘实为招生
  已经工作两年的刘刚现在提起毕业前夕经历的那次招聘,仍然记忆犹新。
  那是一家北京的IT公司,刘刚投过简历之后的第二天就被通知去面试了,回答了一些比较简单的专业问题后,面试官说他的素质不错,准备录用他。负责招聘的人又说,到他们公司工作需要有一种上岗资格证,要想获得这种证书要到一个指定的地方培训学习。经培训考试合格后,公司才能和他签订就业协议。
  一个星期后,刘刚按照约定的时间到达了公司指定的培训地点。就在刘刚对未来的工作充满憧憬的时候,公司方面的培训负责人却通知他要先交证件的成本费、培训费、材料费,一共三百元。刘刚当时也怀疑对方是不是在骗钱,可想想对方说工作满一个月后,可以报销培训费,又想想找到一份工作不容易,也就把钱交了。“装模作样”地培训了五天之后,结业考试。公布成绩那天,公司说员工可以选择离自己近的分公司报到。可是等真正到了“分公司”之后,才发现和原来说的是两码事。招聘的时候负责人说他们公司在北京有大大小小十几家分公司,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分公司就是些“皮包公司”,是一些小公司联合起来骗人的。
  而且之前和“总公司”谈好的待遇,在这些“分公司”根本达不到。原本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和刘刚讲好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提成+补助”,可真正工作之后才发现上当了。我们的工作就是满大街去“扫楼”,推销一款所谓的“高科技产品”,然后把有意向的客户信息提供给老板,由他来统一分配,员工不能单独和客户洽谈。实际上这些客户信息都被他和合伙人瓜分了,刘刚要做的只是大量搜集意向客户。因为当初的合同中约定了要有一个很高的业绩才有基本工资,可是他们根本没有和客户洽谈的机会,也就无所谓业绩了,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提成和补助了。
  一个星期之后,刘刚看清了这里面的“猫腻”,就辞职了。“三百块钱就当是交学费了。”刘刚最后无奈地说。
  案例分析:
  目前不少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就玩“先培训后上岗”的猫腻。其实,这些信息中以“培训为主、上岗为辅”的情况居多。一些企业经常打着入职培训的旗子,收取几百元甚至更多的培训费用,培训结束就没了下文;还有的求职者在培训结束后干不了几天就被用人单位以各种理由辞退,且不返还培训费;有些企业尽管确实在培训者中招用了一些人员,但是求职者工作后往往会发现实际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都和企业当初的承诺差别很大,最后不得不选择主动辞职。
  另外,有些地方政府为高科技企业提供了一些培训优惠政策,以解决当地的高科技产业人才紧缺瓶颈。有些企业正是利用了这样的优惠政策,从政府补贴中获取利益。
  
  陷阱3:名为招才实为招财
  常东的故事是从一个电话开始的。
  那天手机响起的时候,常东正准备去食堂吃饭。他拿起手机一看,是个陌生的号码。接通时,听到一个年轻的女声,对方自称是某科技公司的HR经理,“我们在网上看到你的简历,觉得你的基本条件很适合,现在想对你进行一下电话面试,可以吗?”
  常东听了暗暗高兴,知道是自己前一段在招聘网站上登的简历起了作用。而且,这可是他第一次接受传说中的“电面”――电话面试,不禁又有些紧张,“好啊,当然可以。”
  对方首先就常东简历中填的一些项目进行了确认,又问了他一些技能、兴趣、性格方面的问题,然后还请他谈谈对市场营销工作的看法,常东一一认真做了回答,自我感觉表现得还不错。
  那个HR经理似乎也对他感觉很满意,她很快就说,“根据我们对你的了解,认    为可以录用你为我们的销售代表,你毕业后就可以到我们公司来上班,到时候我们会和你签订劳动合同……详细情况回头我们会给你邮件通知。”
  常东不禁一阵欣喜。这段时间以来,他一直在为日益临近的毕业和就业而烦恼,周围的不少同学都渐渐找到了好“东家”,可他却一直没有“开和”,看来这回终于要“咸鱼翻身”了。销售代表们衣冠楚楚、举止有度的形象开始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出来,常东暗忖自己眼下形象和他们还是有段差距的。电话里那个HR经理谈吐间流露出的自信和利落劲儿也让他仰慕不已,觉得自己还有很多需要修炼的地方……正胡思乱想间,同寝室的张东湖回来了,常东便把“电面”的经过跟他说了,东湖也为他高兴,两人便一同来到学校外面的小餐馆点了好几个菜,以示庆祝。
  第二天,常东如愿收到了期待中的邮件。信中说,公司已经正式决定录用常东为销售代表,毕业后即可上班。试用期三个月,试用期工资2500元,转正后为3000元,并按销售业绩提成,还有“五险一金”。信中还说,为保证新员工的按时到职,请在某月某日之前将500元抵押金打入公司账户,公司将在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返还抵押金。
  看到要收500块钱,常东心里有些嘀咕,拿起电话就想打给昨天“电面”的那个HR经理,想了想又把电话放下了。常东想,别显得太计较了,要是因此而失去了这个不错的工作机会就不值了。所以他很快就按信中所说,把钱寄了出去。
  过了两天,常东想,还是应该打个电话问问,看看钱是否已经到账。不想电话打了好几遍,却总是没人接听。隔天再打时,居然关机了。常东想起那个邮件,就给HR的邮箱发了信询问,也是杳无音讯。常东知道事情不对了,把事情的前前后后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发现真的可能就是一场骗局。常东大骂自己糊涂,居然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让人家给蒙了500块钱去,还满以为工作问题就此解决了呢。
  案例分析:
  尽管国家早就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应聘者收取报名费、抵押金等费用,但这类事件还是时常发生。由智联招聘组织的关于招聘、职场维权的调查表明,在求职者遇到的各种招聘陷阱中,收取费用的情况最多,占27%。有些人利用求职者求职心切的心理,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费用,如风险押金、培训费、服装费、建档费等。因此,求职者在求职的过程中,一定要擦亮双眼,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了解一下用人单位的情况,确定offer的真实性,尤其要警惕那些只经过简单接触就迅速做出决定的“高效率”公司,以免和常东一样上了当。
  
  陷阱4:名为实习
  实为廉价劳动力
  张帆是软件工程专业大三的学生。这学期,学校让他们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开始张帆觉得这事儿应该不难,想进知名的跨国企业实习不容易,现在中小IT企业满地都是多如牛毛,随便挑一家,踏踏实实做点事、学点东西,实习上几个月还不行嘛。谁知,真正施行起来原来也没那么容易。因为没有什么亲朋好友能给她推荐专业对口的单位,张帆花了很多时间,靠电话黄页、看招聘广告的方式联系过很多目标企业,却都没能如愿。
  后来,在一次毕业生招聘会上,张帆偶然看到一张“诚聘大学实习生”的海报,这海报着实让张帆眼前一亮,她立刻就挤上前,把自己的简历恭敬地递到了招聘人员的手中。
  这是一家网络教育公司,尽管规模不大,但专业对口,招聘人员说是招实习生去建设远程教育数据库,何况还有实习补贴,尽管不多但也聊胜于无,想想那些无偿实习的同学,张帆已经很知足了。
  暑假的第一天,张帆早早就来到公司,开始了她的实习生活。
  那天,部长把她和另外十几个实习生领到一排电脑前,分给他们每人一摞资料,说是网上远程教育的教材内容,让他们录到电脑数据库中。部长说,一般来说,按每条1元计算实习补贴,多劳多得,但一定要注意保证质量,因为公司的正式员工会在他们的录入数据完成后进行校对,出现错误的条数不计补贴……
  实习生们听了面面相觑,张帆觉得有些郁闷:这个实习岗位与她原以为的数据库开发有着天壤之别,想起招聘会上那人说的“建设远程教育数据库”,那原本就是个模糊概念,要怪就怪自己没有问清楚。想想实习单位并不好找,这家公司看起来也还正规,张帆决定,既来之则安之吧,无论如何这也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实习啊。
  就这样一天忙乎下来,张帆因为不太适应这种全天候固定坐姿的“作战”方式,觉得浑身酸痛,终于在临近下班前完成了全部录入任务,但想起部长所说的质量保证考核方法,不敢就此交差,又开始了漫长的自我校对过程。
  忙到七点多钟,张帆终于觉得可以提交成果了,另有几个实习生也在纷纷交活下班。张帆看看偌大的一个办公室里还是灯火辉煌,人气很旺,看来这个公司的人都习惯于加班的。
  时间一天天过去,十几个实习生中多有退出不干了的,但张帆一直坚持做到了最后。随着对操作的熟悉,她的工作效率也渐渐提高,往往不到下班时间就完成了全部的录入和检查。只是再仔细也有出错的时候,他们都有过好多次因为出错而被扣补贴的记录。
  几个实习生闲聊时也会经常自嘲是“廉价劳动力”,是“肉身打字机”,不过自嘲归自嘲,张帆等人终于还是完成了为期两月的实习,也拿到了那份来之不易的不多的报酬。
  案例分析:
  眼下,把实习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的案例时有发生。今年6月,四川仪陇就有数百名学生在东莞某厂“实习”,每天工作14小时,月收入却仅500多元……
  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学生往往希望通过实习的经验增加自己就业的“砝码”,有些学生为了得到实习的机会,甘愿廉价甚至无偿到企业实习,部分企业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种不计报酬、急于实习的心态,把实习生当作了廉价劳动力。而且,参加实习的学生往往存在实习岗位和所学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交给他们的也往往是一些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很难达到实习“检验所学”的初衷。
  
  求职学生布下的“陷阱”
  
  陷阱1:简历注水过度包装
  在旁人看来,小海就读的学校名气大,所学的专业又是当前热门的计算机,毕业了找份好工作简直就是“轻松加愉快”。但小海可不这么想,现在大学扩招,尤其是一些好学校的热门专业更是如此,今年学校里和小海相同专业一起毕业找工作的就有上百人。面对这样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能从中脱颖而出?小海选定了“简历”,用一份外表精美、内容突出的简历作为打开就业大门的一块敲门砖。
  小海学习成绩中等,平时比较贪玩,也不怎么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一到放假就忙着游山玩水,所以兼职和社会实践基本是空白。如果真的按照实际情况做成简历,就算海发也基本上没戏。小海决定从学习成绩、工作能力、形式设计几个方面包装出一份让人眼前一亮的好简历。
  首先是学习成绩。这个不难,稍作修改,就能制作出一份“真实”的全优成绩单,用人单位收到那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简历,哪有时间一个一个地去核实学习成绩。然后是工作能力。小海曾经做过学生会的干事,那就写成学生会主席,就算问到    了相关的问题也能说两句。关于社会实践经验,小海写的是曾在多家网络公司兼职,反正自己是计算机专业的,也拿了三级证,公司里的实习经验也差不多吧。最头疼的就是英语了,小海发现现在的公司应聘,大多要求英语六级、应用熟练,而自己好不容易才过了四级考试,这在找工作上很不占优势。为了好工作,小海一咬牙一跺脚,花了点钱办了个假的六级证,自己是做技术的,英语就是找工作的入门条件,以后又不靠它工作,小海这样宽慰自己。最后,小海又利用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对简历的外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如此一来,小海的这份足有20页的精美求职简历就做成了。封面是一些美丽的插图;翻过去,是致用人单位领导的一封信,堆砌了一番身体安康之类的寒暄话;然后是自荐信,表明自己能力非凡、才华出众;再往下是个人简历,罗列的所学专业、在校担任职务、社会实践经验,同时附上了找同学帮忙做的英文简历;紧接着是大学期间门门优秀的成绩单;后面就是英语六级、计算机三级的证书复印件,还有所有奖励证书、学历复印件等等。看完自己亲手炮制的简历,连小海都不由得认定自己真是个人才。
  有了这块重量级的敲门砖,小海在投递简历的时候也自信了很多。“知名高校毕业, 计算机三级、英语六级,Photoshop图片处理、Java、C++等样样精通,还有在多家网络公司兼职,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多用人单位看到这样的简历,都舍不得放手。目前,小海已经收到了好几家公司进一步约谈的邀请。
  案例分析:
  大学扩招,给了更多人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加大了就业危机。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们,过度“美化”自己的简历,或拔高自己的能力,或编造自己的“辉煌”历史,把简历当作了打开求职大门的重要敲门砖。但是,没有那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否则,不但可能给应聘的企业带来损失,也往往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况且,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是通过很严格的笔试和面试来选拔人才,简历写得再好,如果不能通过考试,也只是枉费心机。
  
  陷阱2:缺少诚信轻易毁约
  本科毕业的时候,学习成绩优异的王丽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一方面,可以避开本科生人数过多、就业紧张的时间;另一方面,王丽认为,学历高可以找一份更具发展前景、薪资水平更高的工作。
  可转眼到了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就业压力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更严重了。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前景更是不容乐观,用人单位的薪资待遇往往与自身的期望值相去甚远,这令做好准备提前找工作的王丽十分苦恼。
  由于王丽是一个条件相当优秀的毕业生,在学校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还经常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很受老师的喜欢。所以,在老师的推荐下,她找到了一家企业,尽管规模不大,而且职位也与自己的研究生专业不大符合,但是单位的经济效益比较好,给出的薪资待遇也不错,王丽就签了就业协议。一来是因为现在就业难,担心“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二来也是响应学校“先就业再择业”的号召。
  在找到工作后,王丽就在学校帮老师处理一些毕业生的事情,因此有机会了解到更多、更新的就业信息。由于王丽找工作的时间比较早,那时候到学校来招聘的好企业并不太多。可随着毕业的临近,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到学校招聘毕业生,其中有不少诱惑性很大。这令王丽开始动摇了,产生了与签约单位违约的念头。但鉴于签约单位是老师推荐的,就先把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劝她别这山看着那山高,并给她分析了一下那家签约单位的优势及发展前景。王丽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便又继续安心在办公室帮忙。
  可是随着不断获知其他的信息,王丽安分的心又按捺不住了,几经挣扎,最终还是与先前的那家公司解约,而攀上了一家大公司的枝头。尽管这家大公司所给她的待遇与原来的差不多,“但是毕竟是大公司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旦将来有什么变化,大公司也有它的生存优势”,王丽以这样的理由,给自己的毁约找到了合理的借口。
  在王丽投入到工作前的准备时,新的诱惑又出现了―― 一家外企以绝对的优势和诱人的薪资待遇来校园公开招聘,而她的专业也在需求之列。以她的成绩和能力,进入竞争行列应该有很大优势。这样的诱惑让王丽决定再作一搏。没有了第一次毁约时的挣扎,这次她以种种理由拿到了第二份解约函,并为此付出2000元的违约金。最后,王丽击败其他同学进入了这家外企。
  在牺牲了几家单位利益和学校声誉,并且致使其他同学失去就业机会之后,王丽开始了她的高薪生活。但不久她就辞职了,理由很简单:外企工作强度太大,自己无法适应其管理模式。王丽下一步打算找个轻闲一些的工作。
  案例分析:
  像王丽这样毁约的毕业生不在少数,最主要的原因是现在就业难,毕业生大多抱着“保底”的心态,找到份工作就赶紧签约,然后再慢慢寻找合适的。虽然毁约更多的是一种短期的个人行为,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会产生长久的不利影响,毁约行为实施之后,学生本人的诚信观念受到冲击,容易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挑三拣四、不负责任、见利忘义的心态,抱着这样一种心态走上工作岗位是十分有害的。而针对毁约现象的存在,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是否也要有所准备,储备一些备用人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