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高中物理课改【对高中物理课改的若干思考】
 

高中物理课改【对高中物理课改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19-01-15 04:00:52 影响了:

   [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虽然早已实施,但至今仍然是广大教师谈论的主题。新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教师更新知识结构,加强自身学习,还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启发等方式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主动提出新想法。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不断拓展和优化选择教学方法,从多个方面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程 物理课改革 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试验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个充满生机的教育课程体系业已形成,其对教师的科学教育方法同样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更新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且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尽快融入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环境中。下面,笔者就近些年来的物理教学经验,浅谈对高中物理课改的几点思考。
  
  一、对创新教育理念的思考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无尽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培养创造性的跨世纪人才,已成为我国当前的迫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向。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的一种教育方式。目前,随着创新教育的发展及对创新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其重点和难点已逐步转向创新教学内容及创新课堂教学等研究方面。
  多数教师对教学课堂的认识可能存在误区,他们认为,课堂是很严肃的传播知识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地方。其实,课堂只不过是一种教育手段。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如今的物理课堂上,我们还能看到许多教师在充当着“主角”,课堂教学还是采用“灌输式”教育形式,他们认为,只要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就是新课程改革中所强调的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殊不知,所谓“主体性”教学其中包含多层意思,其一方面,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老师的指导、辅导、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积极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可见,教师是高中物理课堂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推动者。教师应改变在课堂上的主宰地位,从实践者转变为研究者,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望。通过引导、启发等方式帮助学生积极拓展思路,主动提出新想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突破思维定势,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见解,新思想,得出新结论,使之逐渐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一种良性循环。
  
  二、对优化教学方法的思考
  
  高中物理课堂的核心是教学主体内容,如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教师深入思考的一个永恒话题。笔者认为,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自身具有的综合性、复杂性及创造性等特征,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大家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创新的无限动力。
  目前,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引导法,讨论法和直观教学法等,教师只有熟练掌握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自如,以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如讲授法是传统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主要用于对新知识点或理论的讲解,学生只要整合教师所提供的资料并储存到自己的头脑中便可,优点是节约教学时间,但整节课都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将会降低学生们的听课热情。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指定的问题展开议论,发表各自的观点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因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不仅有助于集思广益、加深理解,而且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但其缺点是占用较多教学时间,不利于随后的组织教学。引导法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较为广泛,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师生间的相互交流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同样存在占用较多教学时间等问题。
  类似的例子在此不再赘述,但可归纳为:各种教学方法均有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教师需要深度挖掘其教学价值,在备课时不仅需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等因素,还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不断拓展和优化选择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对营造良好课堂环境的思考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愉悦、宽松的课堂环境不仅能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使学生的各种智力和非智力活跃度均处于最佳活动状态,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仅指安静的教室,整齐划一的回答问题方式。某种程度上讲则恰恰相反,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的传授和交流往往是在相对喧闹的课堂上与学生们参差不齐的回答中进行,这样才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可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课堂环境的基础。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更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不能要求、命令或强迫学生服从自己,教师的权威应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挥的能力之上。教师应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掌握沟通的主动权,并把握沟通的时机和方式,课堂外的交流往往会使课堂内的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其次,教师要学会宽容。这里所指的宽容,不是对学生错误言行的漠视和放纵,而是教师对学生态度上的宽容、时间上的宽限和处理问题上的宽待等。如对课堂上不配合的学生,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加以引导,往往能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枝泉.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新课程,2009,(03):31.
  [2]于四川.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要走进生活.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77.
  [3]赵灿.高中物理课改的实施.考试周刊,2008,(5):176.
  [4]李玉民.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及其改进方式.西北职教,2009,(8):33.
  [5]袁日萍.高中物理课堂创新教育简论.考试周刊,2009,(30):18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