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四首《船歌》简析:船歌
 

四首《船歌》简析:船歌

发布时间:2019-01-18 03:48:34 影响了:

   [摘要] 意大利的威尼斯是座水上城市,在这个著名的“水上之城”有一种平底狭长的小船,叫做“贡多拉”,船歌就是起源于贡多拉船工所唱的歌,广泛流行于意大利。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不少作曲家都涉足了这种体裁的音乐创作,使得船歌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浪漫抒情曲。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3首威尼斯船歌及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四季》中的“六月”都是较为著名,流传较广的。本文拟比较分析这4首船歌,从而归纳整理出这种体裁在写法上的共性与个性。
  [关键词] 船歌 旋律 调性 伴奏 和声
  
  一、优美抒情的旋律
  “船歌”这一名称就蕴涵着它的旋律特点,在门德尔松《无词歌》中更是如此。“无词歌”是一种宛如歌曲的抒情钢琴小曲,其中包含一个歌曲性质的旋律和相应的伴奏部分。门德尔松认为,他的无词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比歌词还要明确。其中的3首威尼斯船歌(作品19号第六首,作品30号第六首和作品62号第五首)也把这种特性发挥到了极致:作品19号第六首的主题旋律第一乐句是从d��⒉�到d的八度双音迂回下行,真挚感人;作品30号第六首的主题旋律也非常优美,风格完全是意大利式的,听到它,好似把你带到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作品62号第五首的主题旋律是用双音演奏的水纹似的旋律线,之后反复是运用双音加上八度音,具有更为浓郁的浪漫气息。
  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同样具有流畅如歌的主题,旋律小音阶的上行,短时间的休止,无一不细致入微。我们从这四首船歌的主题中可以看出它们都是采用平行乐段的方式,主题句清晰,音区也都很适合人声的音域。
  二、暗淡柔和的调性
  众所周知,相对来说大调具有明朗辉煌的特性,而小调却是暗淡忧郁的。我们看这4首船歌的主要调性: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作品19号第六首为单三曲式结构,其A、B、C三段的调性分别是g小调,d小调及 g小调;作品30号第六首为再现单二结构,调性自始至终都保持在 ��#�f小调上;作品62号第五首为复二部曲式结构,主要调性是a小调,但是中间过渡到了E大调,在回到a小调后最后结束在同主音的A大调主和声上(辟卡迪三度终止的用法)。
  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为复三部曲式结构,其主要调性为g小调,经过��b�B大调,g小调,G大调等,最后乐曲还是结束在g小调。通过这四首船歌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主要调性都是小调性的,虽然有两首中间运用了大调,那也是为了特别的表现需要(后叙)。小调性作为主要调性决不是偶然,而是为了符合这种抒情浪漫曲体裁的需要。
  三、摇曳多姿的伴奏
  在这几首钢琴小品中用“伴奏”这个术语很合适,但同时,左右手演奏出的乐曲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伴奏部分确实对音乐形象的刻画起到了重要作用。说到伴奏就不能回避节拍�节奏以及织体的问题:门德尔松的3首威尼斯船歌都是6/8拍的,三拍子本身就具有起伏晃动的特点,可是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却是4/4拍,虽然没有用6/8拍子,但这里的4/4拍从强拍到弱拍却有摇摆的节奏,并且中部也使用了3/4拍子,同样体现了轻舟荡漾的形象。
  四、不可或缺的引子和尾声
  这4首船歌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长度不等的引子和尾声,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有2小节的主和弦分解的引子和长达16小节的尾声。当然,由于这首船歌为复三部曲式,结构稍为复杂,并且中段调性是大调,情绪略微有些激动,所以这里的尾声主要是为了平衡结构。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作品30号第六首有6小节主属和声交替的引子,12小节的尾声,作品19号第六首有7小节完全功能进行的的引子,12小节的尾声,作品62号第五首引子是4小节,尾声是10小节。从以上总结不难看出,引子的写法是有共同点的:其一,是标明调性(大多采用主和声,偶尔用属主交替或完全进行);其二,是渲染气氛(都用分解和弦,三拍子的律动)。尾声在写法上是根据每首乐曲的特点来完成的,没有新材料的出现,而是取材于乐曲的特色因素,音画式的写法为主,主要表现上各有千秋,但无外乎都是起到了较佳的概括全曲的作用。
  五、精练质朴的和声
  浪漫主义的和声作曲技法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从调性转换来说,频繁的离调和远关系转调是极为常见的;从和弦上讲,大量的重属,副属及变和弦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反过来我们在分析这几首船歌时却发现,这两位作曲家虽然处在这个时期(他们当然能写出很复杂的音乐作品),可是他们在和声上的处理却极为精练。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作品19号第六首有一次近关系转调,整首作品在和弦上几乎只用调内的,有一处副属和弦(C段的第六小节D��7�/S);作品30号第六首调性统一于��#�f小调;作品62号第五首虽然有a小调到E大调的转调,但也是近关系的(E大调是a小调的大属调),最后结束的A大调也是a小调的同主音(辟卡迪三度)调,在本调性内的和声进行较易理解;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相对与以上3首来说,就略微复杂一些,调性的转化是在近关系之内的,具体和弦变化丰富,如第11小节的DD和弦及三声中部接再现段时使用的是g小调和G大调共同的DD和弦分解上行等和弦。整体上来说,它们的和声都是较为质朴自然,没有强烈的矛盾对比冲突,并且流畅自如。在这种以旋律为主的主调音乐中,和声不可能喧宾夺主,就是为了给优美抒情的主旋律服务,其作用是重要的。另外,这几首船歌还有一个共同点也值得关注,那就是采取长时间持续音的构思,一般是在低音声部,作品62号第五首的B部分还有一条内声部的主持续音和其它声部的结合,形成交错切分的节奏形式,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荡舟时的愉悦心情。持续音写作手法从技术层面来说是方便织体的转换,从塑造音乐形象层面来说,是作曲家要求低音部相对稳定,如果低音部转换频繁,整个乐曲就缺少一个稳定的点,那么这也是船歌这种体裁所不需要的,那样“贡多拉”的小船就不能平稳地荡漾在水面了。
  六、各自的点睛之笔
  这4首船歌如同一幅幅精美的油画,耳边响起这些乐曲时,就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梦幻泽国――威尼斯。每首乐曲又有着各自的特色: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作品19号第六首在于它的层层叠进,无再现的单三结构让人情绪愈加高涨;作品30号第六首的中段和尾声中有一个描绘波光粼粼的颤音;作品62号第五首B部分的内声部持续音(前叙),及意想不到的结束于同主音大调的处理手法现象反映了作者的积极乐观的心情。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的三声中部速度转快,节奏更加活跃,从小调转入了大调,从四拍子过渡到三拍子,写出了“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形象,歌声水声溶成一片,令听者不禁叫绝,印象颇深。这些都是每首乐曲的独到之处。
  七、结语
  “船歌”既有声乐曲,如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第二幕中的船歌、那波利民歌《桑塔露齐亚》等,又有更多的器乐作品,特别是钢琴小品。我们通过对上述4首船歌的比较分析,可理解到“船歌”这种音乐体裁总的特点在于浪漫抒情�质朴感人――通过音符的缓缓诉说,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绚丽的风情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