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八年上册数学课本例题 新课标下一道课本例题的“源、流、回”
 

八年上册数学课本例题 新课标下一道课本例题的“源、流、回”

发布时间:2019-01-24 03:46:00 影响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材的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所以新教材不再将教材看作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而是将教材看作引导学生认识发展、生活学习和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旨在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交流的“话题”.因此教师对待教材不应该是简单的复制和接受,而应当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正确合理地“用”之,特别是对课本例题、习题有必要进行挖掘、探究、延伸、推广,使许多数学问题形成网状结构,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链、方法链、模型链.
  本文以人教版必修第2册教科书中的一道例题和习题的处理来说明此项工作的做法.
  
  1 问题的源头
  
  人教版高中《数学》题
  
  思考与分析:因为两定点A,B在x轴的同侧,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及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都小于第三边可知,点P为连接A、B两点所在的直线与x轴的交点;点P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的最大值为|AB|的长度,如图2,
  
  思考与分析:因为两定点A、B在x轴的同侧,作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A′,对称轴上任意一点到两个对称点的距离相等,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及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可知,点P为连接A′、B两点所在的直线与x轴的交点;点P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为|A′B|的长度,如图3,
  
  3.2 形成模式
  (1) 在已知直线l上求一点P,使P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最大.
  ①当两定点A、B在直线l的同侧时,(AB连线与l不平行)连接A、B两点所在的直线,交直线l于点P,如图4,在l上任取一点P′,则有
  |P′B|-|P′A|≤|AB|=||PB|-|PA||.
  当P′与P两点重合时,等号成立,最大的值为|AB|.
  图4图5② 当两定点A、B在直线l的异侧时,作一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B,交l于点P,如图5可知:||PB|-|PA′||=|A′B|时,达到最小,||P′B|-|P′A′||≤|A′B|,当P′与P重合时,等号成立,最大值为|A′B|.
  (2) 在直线l上求一点P,使P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最小.
  ① 当两定点A、B在直线l的异侧时,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及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可知,点P为AB连线与l的交点,点P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为|AB|的长度,如图6,|P′A|+|P′B|≥|AB|=|PA|+|PB|,当且仅当A、B、P三点共线时等号成立.
  ② 当两定点A、B在直线l的异侧时,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B交直线l于点P,则点P使之到两定点A、B的距离之和最小.
  故用形成的模式可以解决上面的一个引申问题:已知点A(-1,2),B(2,7),直线l:x-y+1=0.
  (1) 在l上求一点P,使|PA|+|PB|的最小值,并求此最小值;
  (2) 在l上求一点Q,使|QA|-|QB|的最大值,并求此最大值.
  图6图73.3 模式的应用(数形结合)
  3.3.1 用模式解决函数的最值问题
  (1) 求函数f(x)=x2+2x+5-x2-4x+11的最大值及此时x的值.
  思考与分析:依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我们可将问题转化为数轴上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的最大值,这就需要把题中两个根号下的式子表示成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形式d=(x�2-x�1)
  
  评注:以上几例可以看出,构造解几模式求代数问题(如求函数最值)的应用相当广泛,若能加强数学各分支间的横向联系,拓宽解题思路,开阔视野,有益于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
  新课标课程理论中内容的呈现方式是螺旋式上升且具有一定的弹性.从内容上讲,一是教材内容的可提升空间加大,教材例题可以引申或直接把教材上的题目当特例扩展出一般结论;二是把教材习题附加上新的内容,使之朝新的方向发展.从形式上讲,可以把题目设置成阶梯递进的探究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展开探索之路.这种方式将更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数学学习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李刚.从一道课本例题的教学谈反思.数学教学通讯.2007(1)上
  2 熊仕举.一道课本习题的求解与引申探究.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7)上
  3 秦增平.课本的一个平面向量习题的源与流.数学教学,2007(4)
  4 李连方.反思新教材例习题,培养思维品质.中学教研,2007(2)
  5 王峰成.从一个课本习题组感知实验教材.中学数学教学,2007(2)
  6 新课标教案数学A版 必修2
  7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8 教材完全解读(人教版A版高中数学必修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