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实施中的表面化现象初探]历史与社会七上作业本答案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实施中的表面化现象初探]历史与社会七上作业本答案

发布时间:2019-01-24 03:49:57 影响了:

  一、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实施中的表面化现象      (一)教学活动形式化   新课程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重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此,一些教师理解为教学活动越新颖、越生动活泼就越好;有些教师就特别注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刻意制造所谓“看点”,他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笑声、掌声不断,可谓热闹非凡;但也有不少课只顾追求表面的繁华,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浮华空洞、流于形式。乃至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形似而神非的现象。
  (二)内容革新表面化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教学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为此有的教师过多地加入其他学科的内容、过多地介绍跟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联系,忽略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内在逻辑,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有关的知识;有的追求内容新、奇,在联系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时,不认真进行调查、查阅资料,存在着脱离实际的现象。
  (三)合作学习片面化
  新课程强调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别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以及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了新课程的一种外在标志。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课堂教学上,这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了能够使课堂学习方式多样化、气氛活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成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一大法宝。
  但是,一些教师或把学习方式简单化,忽视不同学习方式的相互配合,忽视学习方式的优化;或把上述学习方式跟传统学习方式对立起来,认为一节课中若没有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就不是实施新课程。一些人否定教师的必要讲授,教师该讲的不讲,不适合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内容也硬让学生探究,例如,一位教师在组织“辽阔的疆域”的教学活动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合作学习题:“讨论一下中国大陆疆域的四个端点是哪里?”学生很快进行组合讨论并得出了答案。但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在教材上有专门的地图和文字介绍,不用讨论学生一般也能准确回答。这就说明,有时教师会出于形式的需要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其中有些是没有必要进行的。而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又担心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往往是刚出示讨论题,学生还未充分思考,讨论还未深入开展,结论尚未统一,教师就草草收场,讨论的真正目的还是没有达到。
  (四)教学手段应用简单化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生动形象的优点。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和直观,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正由于此,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就过于强调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过多倚重现代信息技术。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手段只是一个载体,展示教学的艺术与经验才是上课的真正目的。过于突出教学的手段,必然会对教学的核心有所忽视。《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未必是手段越多效果越好的。
  (五)课程评价庸俗化
  新课程主张改变评价制度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在一些《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出现了表扬模式化,忽视人本的价值取向,简单地以学生活动多少、说话多少来衡量是否以学生为主体、课上得好不好等情况。有些教师为了鼓励学生,不惜说“过头话”,只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忽视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啊,你真棒!”“掌声鼓励!”……学生初时对这样的表扬感到兴奋,受到激励。久而久之,它们或者对表扬产生功利性依赖,一旦没有表扬,学习兴趣就大减,以致难以正确地接受必要的批评和指正;或者对这种肤浅、滥用的表扬感到乏味,形成“表扬疲劳”。
  
  二、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表面化现象的对策
  
  综上所述,当前《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出现的这种剑走偏锋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一线教师应怎样避免呢?
  (一)统筹兼顾,妥善地协调好各种关系
  在新课程实施中要统筹兼顾,妥善地协调好各种关系。如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关系、减轻负担与提高质量的关系、课程改革与考试改革的关系、坚持改革与适应升学需要的关系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目标制定合理可行的课堂学习目标,并且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系统化的学习结果的巩固;实现学习方式的优化组合,恰当地组织、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实效地推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评价机制;改革考试命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提升课程质量。
  (二)提高把握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要在深入学习研究新课标,提高把握驾驭新教材的能力,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不随意地把删除的内容再补回来;不轻易地把降下来的难度再按旧教材的要求提上去,明确定位每个知识点分别应该把握到什么程度。对于新教材超越课标最低要求的知识、教学中认为需要补充的一些课标中不做要求的知识要适当关注;要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增加内容、加大难度。所以要灵活处理教材的内容,要依据课标规定,不超越学生的承受力。
  合理重组教学内容,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注重用当代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充实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案例和素材,体现时代性,将重要的概念、原理、观点等理论教学内容与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已有经验紧密联系和有效融合起来,以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构建知识;注重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激励、肯定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探究和思考。
  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探究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断提高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组织课堂教学能力,把教师主导的“活动一策略一评价”的教学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放下架子,学会向学生学习,学会在课堂上倾听,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尊重、激发、保护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热情和信心,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三)提高小组合作的成效
  首先要为学生准备合作学习的空间。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合作空间、交流的环境,推动学生之间的合作,从而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在合作中形成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精神。其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合作目标。第三要鼓励学生合作创新。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见解,在讨论不同见解优缺点的争辩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第四要公正、正确地反馈和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在你评、我评、互评的过程中,巩固新知识,发现新创意。
  (四)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高效,合理的使用才能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落实。例如在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方面,有些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问题,没有必要运用多媒体;有些教材中讲得非常透彻的内容,也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有些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能接触到和感受到的东西,也没有必要做成多媒体。笔者认为,多媒体作为一种较为昂贵的教学工具,要考虑其必要性,能不用尽量不用,切忌“舍近求远、舍易取繁”,过分依赖这种教学媒体。
  总之,《历史与社会》“课改”只是刚刚起步,如果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不重视不解决,就会使课改多走弯路。搞课改既要有高涨的热情、果敢的精神,又要有冷静的头脑和审慎的态度,希望《历史与社会》课表面化的现象尽早得以矫正,使课改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