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浅议艺术设计中的人格化设计|什么是舞蹈艺术特征
 

浅议艺术设计中的人格化设计|什么是舞蹈艺术特征

发布时间:2019-01-24 04:05:45 影响了:

  一、人格化设计的存在      如果在我们面前停放着两辆汽车,一辆是大众汽车(Volkswagen)的新甲壳虫(New Beetle)(图1),另一辆是通用汽车(GM)的悍马(Hummer)(图2)。现在让我们除去二者的性能、结构等方面元素不谈,而只来关注其外观和内饰的视觉设计元素,它们的视觉效果可谓差异鲜明、风格迥异。我们不难将大众新甲壳虫联想成可爱的“乖宝宝”,而将通用的悍马看成彪悍英武的“酷形男”。就在此时,很显然我们已经将两辆汽车看成两个人了。既然是将无生命的汽车当作有生命的人类,那么它们同时也具有人类所具有的一切社会特征,例如性别、年龄、性格、教育程度、财富状况、社会地位等。
  首先,凝望大众的新甲壳虫,以我们的社会生活经验来判断:我们会联想到这是一个小女孩,大约四五岁的样子,体态有点胖嘟嘟的,天真可爱,有点顽皮,圆圆的大眼睛在想着什么“坏主意”。
  其次,通用的悍马让我们联想到:男性,三十五岁至四十五岁,无论是身高、体重、体型都属于超级“酷男”,肌肉发达,诚实、有责任感。
  这种将事物赋予人类性格的联想恐怕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将物比作人的修辞手法叫做“拟人”,而在设计中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作“人格化”现象。将“人格化”概念应用于设计,叫做“人格化设计”。那么,“人格化”是个什么概念呢?
  
  二、人格化的概念
  
  首先,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人格”。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这个概念最早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其次,让我们来研究一下“人格化”。这个词汇也是从文学借鉴而来的,它是在童话、寓言等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对动物、植物以及非生物赋予人的特征,使其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而设计上所讲的人格化是指对非生命的人造物赋予人的某种性格、气质特征,使其具有人的某种性格、气质、社会印象和人文风格。
  最后,让我们来研究一下“人格化设计”。所谓人格化设计是指根据被设计物的环境、功能、主题等条件,在观察、分析、归纳、提炼、策划、创意、处理和表现等方面,通过光影时空、形态构造、色彩材质、虚实互动等手段,注重施加人的某种性格、气质、能力特征的视觉审美的创造性活动。
  
  三、人格化设计的作用
  
  人格化设计将在产品设计风格上扮演重要角色。有人曾经预言:21世纪将是设计的时代。的确,当人类迈进21世纪的时候,我们都经历了技术革命和经济改革而摆脱了发展的初级阶段。回忆20年前,当我们选购某种产品的时候,会发现市场上不同功能、不同质量、不同价位的商品种类很多,但产品质量的优劣差异很大,同质产品的风格样式差异则很小,我们选择的范围很小。而当今市场上存在着许多种有着类似功能、类似质量、类似价位的商品,我们选择的范围很大,而选择的标准是你喜欢什么风格、什么样式的设计。这个时期的市场产品质量特色为同质产品充斥市场。当我们不再为产品的功能多寡、装配精度、材质优劣的问题而担心的时候,设计问题就成为判断和取舍某一产品的关键因素。而在判断和取舍的过程中,产品的印象往往来源于产品的视觉形象,而这视觉形象的关键又在于产品的设计是否亲善、友好、可爱和乖巧,而这些都来源于产品的人格化设计。
  
  四、形成人格化现象的原因
  
  首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人类认知事物的特点。
  古人云:人不可貌相。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以人的表象外貌来判断其善恶、美丑、优劣。但现代社会竞争如此激烈、选择如此多变,常常没有时间进行长期考察,由于视觉形象最易感受,最直接、最鲜活,所以就往往“以形象为印象”。曾经就有人用“给别人留下印象只需30秒”这样的词句来形容从“形象”转化为“印象”的直接和短暂。所以,现在的人们就不得不“以貌取人”了。在这种情况下,对人物的外在视觉形象的评价,就直接影响着人物的内在印象,俗称第一印象。
  人格化现象在某些情况下影响对事物的认识,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褒贬判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表面、视觉开始,由具体的形象逐步形成了抽象的印象,由局部的感觉逐步提升为感情,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形象――印象――感觉――感情”的链条。富于人格化的设计作品表现出不同风格视觉形象。人们从最初的接触、发展到认识、了解,再发展到接受、信赖,以至于达到喜爱、钟爱的地步。
  其次,我们来研究一下条件反射。
  诺贝尔奖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70-1932年)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巴甫洛夫注意到狗在嚼吃食物时淌口水,或者说分泌大量的唾液,唾液分泌是一种本能的反射。巴甫洛夫还观察到,较老的狗一看到食物就淌口水,而不必尝到食物的刺激。也就是说,单是视觉就可以使狗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其实,人类也是如此。无论人类的视觉感受到什么,都会立刻做出条件反射式的联想。人类的视觉感受到的事物越熟悉,条件反射联想就越快捷;人类的视觉感受到的事物越熟悉,条件反射联想就越丰富;人类的视觉感受到的事物越熟悉,条件反射联想就越清晰。
  那么,在人格化设计的表象之下有着什么样的认知本质呢?
  人格化设计的原理:
  第一阶段,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会接触许许多多的人物,我们的视觉会感受到他们的形象。人们的形象是千差万别各具特征的,其中吸引我们的是那些视觉元素,如身高体型、面部器官形状、语音语调、肢体姿态、肤色、衣着、身处环境等。
  第二阶段,通过与人们的接触、交往、共事,会体会到他们的性格与为人,在意识中形成对这些人的人格印象,如亲切、友善、积极、健康、轻松、愉快、诚实、负责、科学、严谨、精确、高效等。
  第三阶段,在我们的头脑中,我们会将看到的人物的视觉元素归纳提炼成为视觉符号,包括线条、形状、体量、比例、色彩、结构、材质、肌理、排列、组合、光影等。而后,将这些视觉符号与人格印象构成联系,形成条件反射关系。这样的条件反射时间久了、次数多了,就会形成经验储存在大脑中。
  第四阶段,当我们在设计作品中又看到视觉符号的时候,就会迅速地将在头脑中储存的条件反射经验提取出来,产生对人格印象的联想,这样,我们看到的带有视觉符号的设计作品就立刻具有了人格印象。例如,当我们在设计作品中又看到锋利的线条、类似水晶切面的形状、浅冷灰的色系、表面肌理坚硬光滑等视觉符号的时候,就会联想到科学、严谨、精确、高效的人格印象。
  经历了如此四个阶段,在潜意识中就产生了“以物当人,万物皆有生命、皆有面孔、皆有性格”的人格化设计。
  
  五、人格化设计的地位与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设计文明的不断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使用设计产品时,不仅存在如尺寸、形状这样具体的人体工程学方面的问题,而且同时存在着对设计产品的感受、联想与好恶方面的问题,从而形成综合性的印象,这就是人格化思维理论。
  人们在认识或接触某些人造物或设计作品的时候,总是以拟人的方式进行思维。人们会把一些无生命的人造物或设计作品,在其印象中作为有生命的人来对待。人对事物的初级认识是感知,这只是简单的表层,经过整理归纳的认知就是感觉,将感受进行综合、升华便产生感情。这一切的认识过程,都与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中积累、感悟的某些视觉符号相联系。高大、伟岸、宽厚、刚直线形的符号,人们见到这样的符号就能直接联想到男性。这就是人格化思维理论。人们对于看到的物体,都会产生人格化联想。于是,建筑也会论美丑,汽车也会有善恶,手机也会分男女,家具也会排长幼。
  于是,上世纪90年代至今,可爱的儿童形象的设计风格被人们广泛注重并有巨大市场,这恐怕是到目前为止,不同地域、不同种族均可以普遍接受的设计风格,因为大多数人都有可爱的童年,大多数人都喜欢可爱的孩子。这种设计风格被设计评论界称为“可爱文化”。
  综上所述,人格化设计是设计步入高级阶段的表征之一;人格化设计是设计作品趣味性的重要表现;人格化设计是杰出设计的表征之一;人格化设计是设计作品由形态境界到神韵境界的本质飞跃;人格化设计是使设计作品由无生命到有灵气的涅�;人格化设计是人与设计作品心理交流的便捷桥梁。总之,人格化设计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轩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