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新课程理念在细节上的实施与应用】如何实施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在细节上的实施与应用】如何实施新课程理念

发布时间:2019-01-24 03:53:07 影响了:

  [摘要]新课程赋予课堂教学新的内涵,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课程理想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可见,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因此,教师要站在教学艺术境界的高一层,在课堂上“指点江山”,在课外“激扬文字”,关注教学教育细节,体现自身的创造价值和人格魅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细节 实施
  
  新课程理念是理想,新课堂教学是现实。它要求改变过去一味由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开始“裂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形成,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智力得到挑战,思维产生碰撞,情感受到熏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一个由新课程理念影响和引导出的充满民主、和谐、激情的课堂已向我们走来。到底什么是新理念,在中学历史课当中应该怎样体现新理念呢?
  
  一、关注细节。立足学生主体的原则
  
  1 如何提问――自由式还是迎合式?
  从教师的语言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历史课上,学生一见到历史图像、实物就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时候老师的一句问话“看到这些图像、实物,你想研究什么?”与另一种方式“猜一猜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学生的回答将以两种不同的心理背景出现:第一种,自由发散式的,学生主动;第二种,迎合式的,学生被动。从这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同一个问题,教师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就体现着不同的教学理念。
  
  2 怎样发现――引导式还是发现式?
  从问题的产生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历史课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比较”,学生在前面已经了解了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第二课时要学习探究它们之间的比较。问题出现的第一种方式是:提问“你认为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更有伟大意义?或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为什么更大?”教师边说边由此展开学习探究活动。第二种做法是:新的学习探究活动建构在上节课的知识基础上,当学生发现事实与它们的预想不相符合时直接产生疑问“对这两件航海史上的大事,你有问题吗?你想说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问题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而预测也由此非常主动地展开了。所以尽管历史课学习探究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发现,但我们的做法是尽量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我们很注重对学生的提问训练。记得一位老师说过,知识越丰富的人问题越多。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提问的数量增多了,问题的质量也能随着提高。
  
  3 方法施用――多样式还是死啃式?
  从方法的实施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新课程理念强调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且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在课堂中可能掌握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讲,很可能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难道还是回到原来的死啃式?在这种情况下,个别的辅导应该大力提倡,这也是个别化教育教学的一种体现,更是新课程实施的一种必然。
  
  4 谁来总结――包揽式还是自主式?
  从问题的总结方式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教学活动的结束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一节课的结束也不意味着学生认识活动的结束。所以,在教学活动之后,对活动的总结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学生是最好的总结者。一次活动以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活动的体会、要求、新的设想,为今后进一步成功搞好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发展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能力等。教师还要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活动成败,在下一步活动方案设计中取长补短,把活动设计得更完善。总之,教师在总结活动时一定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要以学生实际为依据。
  
  二、把握细节。立足学生发展的原则
  
  1 师生平等的原则。
  教师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去了解、剖析、关爱学生,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教育。因为注入了一种平等的换位思考的理性和宽容而不再显得那么居高临下,也不再使学生感到压力重重。对学生来说,老师更像是一位知识丰富、年纪稍长的朋友,他们可以和老师自由地交谈、争论,甚至在某些方面指导老师。这样既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也让老师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亲近。
  
  2 自我发展的原则。
  教师在课堂内外始终激励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培养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能力。如可以根据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历史活动课上让学生进行一次“人多真的能好办事吗?”的主题活动,在学生搜集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以正反双方辩论的形式开展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明白了南于古代社会把人口的多少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政局稳定、社会繁荣与否的一个依据,导致了中国人口不断增长,最终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的关.系,真正懂得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量是有限的,人口与生产、生活和社会进步发展密切相关,如果人口资源比例失调的话,必然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一组学习探究性活动后,我们要进行一次小结。每个学生都认真作自我评价,给自己在每次探究性学习中的表现打分,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对未来提出更高的要求。
  
  3 引导激励的原则。
  历史老师往往在历史事件的认识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来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在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我们就选择了一个动脑筋的题目“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作为学习探究的问题。因为生活类的知识经验是最容易发生迁移的,况且,北京人的一天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答案带有非唯一性的特点。但在学习探究活动开始后不久,新的问题出现了,学生的回答虽然具体过程有差异,但大多数是对学生假期夏令营生活的陈述:什么早上出去打猎,中午回来吃午饭,下午制造工具,晚上吃过饭娱乐一阵后休息。毫无疑问,这是一张现代人的极富规律性的作息时间表。我们不禁要问:这是远古人类一天的生活吗?在得到老师的引导后,学习探究转入正轨,在交流中有学生提出质疑:“群猎、群居中,北京人会说人语吗?”在得知现代技术无法确切证明他们会说人语后,学生又有了新问题:“不会讲话,那他们用什么方式交流呢?”“模仿声音,打手势,约定信号……”大家开始展开自己的想像,在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中,找到了用独特的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学习探究问题的理解。这个过程告诉 我们,学习探究是需要师生合作的,教师的引导有时也是十分必要的。
  
  4 分层发问的原则。
  在提问难度研究中,有一个“解答距”的概念。所谓“解答距”就是让学生在经过思考后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离。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提问大致可分为四个级别:一级问题,学生只要参照学过的例题、例文就能回答;二级问题,没有现成的套子可以参考,但只足现成套子的变式;三级问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四级问题,没有现成方式参照,需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针对教学实际,教师应把四级水平的提问进行合理安排,有机结合,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运转起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求知需求。很多老师喜欢让班上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当小老师,但是我们更欣赏那些将锻炼机会交给不太能干的学生的做法。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活动的有序开展,而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5 积极参与的原则。
  教师在活动中要发挥重要的参谋作用。(1)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2)学生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3)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名成员做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移近一点。如果接下来小组讨论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返回去表扬。(4)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尽相同,但教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做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也能避免『临时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5)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查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任务,如果是真的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可以自由活动,前提是不能影响其他人。(6)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目前,绝大多数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转化成人的素质,还需要在实践当中产生进一步的感悟。如果说教育专家提出新的课程理念是一种创新,那么我们每一位新课程实施者把新的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在细节当中去贯彻新理念,同样是一种创新,而且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