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论汪懋祖“教育化成说”对初中作文教学的指导意义] 初中化学
 

[论汪懋祖“教育化成说”对初中作文教学的指导意义] 初中化学

发布时间:2019-01-27 04:18:29 影响了:

  内容摘要:该文结合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针对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在介绍汪懋祖的“教育化成说”理论的基础上,就其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启示分七个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教育化成说 指导意义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1.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课时的保障。苏教版语文教材虽在部分单元中辟有写作专题,如作文修改等,但没有形成系列,也不能给初中三年的写作训练以充分、全面和系统的指导。
  2.缺少集体备课。因课程设置上没有作文课,只有语文课,所以集体备课主要围绕教材的课内阅读展开,如备教学重点、备生字词、备练习等,缺乏由课内到课外、由阅读到写作的延伸。课内阅读篇目讲解过细,而对于写作技法因中考极少涉及干脆忽略不讲,致使很多学生连写一张请假条都不规范。
  3.散兵游勇战中考。中考对作文的要求成了现阶段初三不多的几节作文复习课的重点。教师对作文复习课的设计大多围绕“凤头”“点题”“审题”“结构安排”“语言表达”等方面展开,结果是学生生硬地套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来表达自己的所谓“惆怅”,这种无病呻吟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愈发地讨厌写作,让老师满眼都是“八股”。复习写作知识只是为了换取分数,长此以往,兴趣何在?动力何存?
  4.学生渴求写作。与教学安排不重视写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对写作的渴求。日记、周记、随笔、qq、博客、微博……甚至是传记、长篇小说、随笔集等也屡见不鲜。应该说,学生是渴望对日常生活加以表达的,尽管期中不乏急功近利者,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还是深入人心的,作文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还是有目共睹的。学生渴求没有束缚,没有批评,没有评语,没有“技法指导”,没有“偷窥”,有的是一种随性的点滴的记录,烦恼的倾吐和思想的交流,字里行间反映出的是他们多彩的生活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学生渴望表达,乐于去写,需要家庭的理解、学校的引导和社会的关注。
  二.汪懋祖的“教育化成说”
  教育家汪懋祖(1891~1949)早年师从杜威,曾任北师大教务长兼代理校长、国立北京女子师大哲学系主任兼教授、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兼教授、江苏省督学等职。后返家乡创办苏州中学,首任校长。他主张教育应源于生活而改造生活,并对教材、德育、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方面加以研究,著有《美国教育彻览》、《教育学》等。
  汪懋祖发展了恩师杜威的“教育生长说”,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化成说”。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得到更好的教育,让教育有连续性。“人生活动的归向是(最高的善),此最高的善为众善之所由出,亦即为众善之所归。人生在不断冲突的情景中奋斗创造为的是企图发展此理想的至善。所谓善,即是社会生活美满的境地。”而汪懋祖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就是生活不仅是要学生能应对现实环境,而且要发展自己的理想。其理想“不但生长于现实社会活动之中,且孕育陶�于一种社会理想之中,而逐步化成。”所以,“一方面要尊重儿童自发的活动,是谓‘率性’,一方面要将其自发的活动陶�于此理想体系之中,是谓‘修道’”。“化成说”中提出一个“理”字,即社会生活的条理,因社会生活的推进而进展。
  三.汪懋祖的“教育化成说”给予初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1.作文是经验的积累,更是经验的改造。人类就某种情景组成的因素,能感觉其中存在的联系,这便是经验。汪懋祖认为生活的主要任务就是改造经验,扩大学生原有的知识面,使其有效应对。经验源于生活,教师需要汇聚人类生活的经验,让学生能领略超越现实情境的情况,从而使现实向“理”努力推进。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工作就是要遵循“道”,探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种种关系,在与环境的交往中明白“道”,使之趋于完美。初中作文教学要改造学生原有对生活的观察、积累和加工的经验,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勤于练笔乐于练笔,从而有效应对。无论是教师布置或应考必需的,还是自发完成的,都是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就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来说更是一种经验的改造。
  2.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汪懋祖认为习惯就是一种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不仅仅限于外在的动作,更是一种有意识地智慧的情绪的倾向。同样也能使效率增加。所以,养成习惯应给学生准备一种环境,并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初中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不仅要让学生对写作技法烂熟于心,驾轻就熟,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能更有效主动地观察、记录和加工生活,逐渐形成一种情绪倾向――需要。当学生对生活的表达形成需要时,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汪懋祖提出的所谓“至善”。所以作文教学不仅要尊重学生的生活,更要帮助学生理解和驾驭社会生活的演变发展规律,将人类的生活经验汇聚起来,领悟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明白为文的根本目的。
  3.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发展。汪懋祖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调动人的本能,将其转化成理性。他认为教育工作应该控制环境和有效利用学生的先天遗传条件适度发展,因材施教。汪懋祖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分班分层教学。新课程视角下的初中作文教学,需要调动学生的本能,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中积累生活和写作经验。同时根据学生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适度发展。初中作文教学就是要将学生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促其思考,根据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反应分层教学。学问就是要在问题情境中思考和学习,教师要从学生的反馈中判断其个性和才智,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4.善用替代和移接法,创设作文教学情景。汪懋祖认为,引导学生的本能是教育入手的方法,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替代和移接,即改变学生周围的环境,用良好的刺激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启示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在作文教学中要善用替代和移接方法,改变现有的或低俗或单一或无序的阅读环境,用经典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名家名篇介绍给学生。引导他们阅读,帮助他们理解,使他们与自身的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起他们对阅读经典和将经典与生活相结合的浓厚兴趣,扩大他们对生活经验积累的范围。在对自身原有经验和习惯的改造中,进一步激发兴趣,获得习作能力的提高。
  5.设置灵活多样的初中作文课程教学模式。汪懋祖在《教育学》中指出,课程设置的实用性是指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适应性是指其与时代、地方风俗和环境相结合。他提出两种课程设置:一是设计的课程。根据“教育就是生活”的原则和“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将课程设置分为引起动机、确定目的、讨论计划、付诸实施和评价结果五个部分。二是集中的课程。课程设置合乎日常生活中的营养、居住、防卫和活动四个部分,教学过程则分观察、联合、发展三个部分。如此增强学生对环境的控制能力。据此,初中作文教学要有专设课程,其设置要灵活多样,要遵循连续、实用和适应的原则,和当地的民风民俗、自然人文景观、时代的发展相结合,立足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常态。每节课的设置可参考前述的五个阶段论。即作文教学要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告诉学生教学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和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依方案执行计划;最后评价执行的过程和效果。
  6.建构通畅高效的家校沟通平台。汪懋祖指出建立家校联络系统,了解学校教育的侧重点,配合学校针对孩子的情况实施个别教育。他提出了诸如举行家长座谈会、游艺会、学生成绩展览会、家庭访问、分发学生问题表等形式建立家校联系。初中作文教学同样要家校合作。教师要指导家长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对自然、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录和加工的能力,及时地赞美他们的不俗表现。教师可利用微博、博客、空间和电子邮件等形式建构完善的家校联系平台,指导写作教学方法,以方便家庭对孩子实施个别教育。
  7.学生社团是作文教学实践的重要载体。汪懋祖认为组建诸如文学社之类的学生社团,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沟通学生课内课外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以及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实践证明,组建文学社也是初中作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文学社的组织和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起指导作用;其内部分组不要太多,各组要分工合作,互相交流;其活动内容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防止喧宾夺主;教师要精选经典的作品影响学生,鼓励广泛阅读,定期交流体会、感受和对写作的帮助,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和写作方法,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汪懋祖.教育学[M].上海:正中书局,1942:39-75.
  
  郑俊昊,苏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江苏苏州立达中学校教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