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教育仿生思想探源】卢卡奇总体性思想探源
 

【教育仿生思想探源】卢卡奇总体性思想探源

发布时间:2019-01-29 04:17:41 影响了:

  摘要 仿生学是通过模仿生物的作用机制解决人类问题的科学,教育仿生则是借用仿生的思想方法或者其他相关学科的概念、原理来研究教育的规律。古希腊人最早用仿生思想考察教育问题;近代自然主义教育家用自然现象比拟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现象;现代人类学和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则为我们全面认识儿童、深入探究教育规律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 仿生学;教育仿生;探源
  
  作为自然的存在,人是生物系统中的一部分。但与其他生物相比,人是天生有缺陷的。初临人世的儿童缺乏适应环境的先天生物装备,其独立生活的能力极其低下,需要成人的精心照料才能生存下来。然而,人类个体具有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极强的学习能力。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不断地向大自然学习、向其他生物学习,模仿它们的优点,创造新的技术来为自身服务。仿生学就是一种人类模仿生物的科学,它以自然界中现存的生物为模板,观察、研究不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模仿生物的作用机制来解决人类的问题。比如,发明各种性能优异的仪器、装置与机器。使人类的技术系统具有类似于生物系统的特征。从而提高了人类活动的效率。
  仿生的思想古已有之,仿生学作为一门科学却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仿生学研究所涉及到的科学领域极其广泛,内容也非常丰富。近年来,仿生学的发展逐渐突破生态学、解剖学、遗传学和工程技术学的局限,开始进入社会科学领域,为人们解释社会现象及其运行规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中的人。作为一种生物,人与自然、与自然中的其他生物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人的成长必然要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内在的自然规律。把仿生学的思想方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也就成为可能。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教育仿生的含义。第一,借用仿生的思想方法来研究人类的教育现象,把人与生物、人的发展与生物的生长放在一起进行比拟,模仿生物的作用机制来理解人类的教育问题,或者从生物的生长规律中得到启迪,进而探索教育的规律。第二,借用其他相关学科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过程中的人以及教育现象,从而不断加深或更新对教育规律的认识。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用仿生的思想方法来考察教育问题。那时,人们还没有从思想上真正把人与自然区分开来,通常把人当作自然的一部分。比如:德谟克里特认为,人是由原子构成的,是自然的产物,应当遵循自然的必然性。“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通过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身上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那里学会了唱歌的技巧。”人与其他生物一样,也要遵循自然本性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古希腊的智者派率先提出“天性自然”的观点,认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受天性支配的行为是合理的,教育有助于人的天性发展。亚里斯多德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人看作是有机世界的一部分,认为在人的灵魂中,存在着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三种成分,分别对应于人的身体、情感与理智三个方面。这三方面是依次发展的,其发展顺序与自然的规律相一致。因此,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灵魂发展的自然顺序。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斯多德最早明确地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观点。这一思想在近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现代诸多教育思想的历史源头。
  在近代欧洲,自然主义教育家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哲学家的仿生观点,也用自然现象来比拟人、比拟人类的教育现象。他们用植物的生长来比喻儿童天性的成长过程。夸美纽斯认为,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秩序,它是万物的灵魂、具有万能的支配力量。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必须服从自然的普遍秩序。在《大教学论》中,他采用自然类比的方法。用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来比拟、说明儿童天性发展的特点,阐释教育的过程与规律。他认为,在儿童身上自然地存在着学问、德行和虔敬的“种子”,“种子如果种在地下。它便会向下生出根芽,向上长出嫩枝,嫩枝凭着它们的天生的力量,日后便可以长成枝柯与树叶,形成绿阴,点缀着花儿与果实。所以,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只需把那暗藏在身内的固有的东西揭开和揭露出来,并重视每个个别的因素就够了”。儿童的天性与生俱来,天性发展的动力源于儿童自身而不是外部世界的东西。只要有适宜的外部环境,天性就会循着自身的内在规律自然地成长。
  卢梭是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把儿童看作是“上天的幼苗”,儿童的善良天性是天赋的,也是不可压制的。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儿童的天性,使其天赋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教师的使命就是培植儿童的天性而不是改变天性。另一位自然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用园丁和树木的关系来比喻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园丁在培育树木时,必须以树木的本性为依据才能促进树木的生长。教师的工作如同园丁照料树木。他要注意使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进程免遭外力的阻碍与破坏,他要关心儿童的天性能否按照自身的法则得到发展。作为在儿童心灵的园地里耕耘的园丁,教师必须了解儿童的天性,并且顺应天性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所以,教育过程的中心应当是儿童,教师只能充当儿童天性发展的引导者、辅助者。
  教育仿生思想的另一种研究思路就是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来阐释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早在17世纪,夸美纽斯就凭着过人的智慧提出“人的可教育性”问题,教育人类学的研究结果不仅证明了夸美纽斯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且使我们对儿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生来就具有主动发展的潜能。具有学习的能力。同时,人类生命历程中相对较长的童年期恰好为儿童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儿童有足够的时间接受人类文化的影响而达到成熟。
  现代进化心理学则把儿童的不成熟特征看作是人类个体发育过程中一种独特的现象――幼态持续。幼态持续是指在人类个体发育过程中通过延迟发展来保留幼年的发育势头。不成熟的幼态持续对于儿童来说具有积极意义。作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被选择出来的童年期特征,幼态持续并不是为儿童将来的成年期做准备的。而是为了使儿童适应当前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够有充分学习的机会。上述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同样影响到人们对于儿童、对于教育的认识。它启示我们,要正确认识儿童、认识童年期的价值。作为人生历程中的独特阶段,童年期的存在使儿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为逐渐进入社会生活做准备。但是,这种准备不仅要指向儿童的未来生活。更重要的是指向儿童的当前生活。理想的教育应当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关注儿童成长的动态过程,并帮助儿童在适应当前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生活。
  可见,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是可以成为教育研究的智慧源泉和理论支撑的。用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来比拟人,用仿生的方法来分析人类的教育现象、阐述教育的规律,这种教育仿生的观点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承认先天生物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强调儿童具有发展的内在积极性,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使教育为儿童服务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然而,自然主义教育家虽然看到了儿童天性对于儿童发展、对于教育活动的制约作用,但他们的思想仅限于把人与自然现象作比拟。未能揭示出儿童天性发展的内在机制,不能解释儿童具有可教育性的内在原因,对于儿童不成熟的适应功能的认识也不够深入,因而影响到人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而现代教育人类学、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实证的角度来分析儿童的身心特点,阐述童年期的适应功能与学习价值。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儿童、正确理解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是颇有启迪的。由此可见,教育学科的发展仅靠比拟大自然、模仿生物规律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成果来审视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如果说过去人们运用仿生的思想方法来思考教育问题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的话,那么当我们有意识地把仿生的思想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中的时候,就必然会使我们获得一个认识教育现象的新视角,也必然会使我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深刻。
  事实上,当今世界范围的学科发展异常迅速。各种新思想、新方法可谓层出不穷。它们对于教育研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作为教育研究者,不能囿于传统教育学的天地里,孤芳自赏;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前人简单比喻的层次,而应该关注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它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批判性地吸收到教育研究中来。这就是建立教育仿生学的重大意义。尽管教育仿生思想古已有之,但是“如何进行教育仿生”“何时进行教育仿生”“教育仿生的适切性”等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需要做的工作确实很多。
  
  注释:
  
  [1]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12。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