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科技项目申报【谈谈我的课题研究】
 

科技项目申报【谈谈我的课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3:43 影响了:

  【摘 要】2004年,笔者申报的《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课题被确定为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本文阐述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论述了自己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以及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课题研究 创造思维 研究目标 感受体会
  
  一、课题简介
  我申报的《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课题,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省教育厅审查批准,确定为2004年度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本课题倡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合作交流、质疑探究为原则,以主体思维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首轮实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06年9月24日,课题接受省级课题鉴定专家组的评审验收,如期结题。课题成果荣获安徽省第六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课题构架如下图:
  一个目标:培养创造型人才。
  两大信念:一是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二是坚信教育可以激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条原则:在活动中自主建构;在交流中合作发展;在质疑中探究发现。
  四个步骤:问、想、做、评。
  五个结合: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的结合;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的结合;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历史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结合。
  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
  二、感受体会
  (一)选题要有针对性,便于操作
  问题即课题,教师即研究者。一线中学教师的科研与科学家、专业研究人员的科研不同,中学教师关注的是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它立足于校本,行动研究是主要形式。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或难题,就是一线教师的研究课题。我领衔主持的《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省级课题,就是针对农村中学生思维缺陷而选题申报立项的。由于胆怯、畏惧、拘谨、孤僻,由于长期习惯于老师的单向灌输、被动接受,由于长期机械复制、死记硬背,思维退化,农村中学课堂往往单调沉闷,学生不敢问,不愿问,不会问。既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也浇灭了教师的教学激情。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本课题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倡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合作交流、质疑探究为原则,以主体思维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本课题不仅源自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可操作性强,而且还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具有鲜明的前瞻性。因为未来智力的竞争主要是思维能力的竞争,即思维的先进性、科学性、深刻性、创造性的竞争。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信息化社会,智力不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思维比知识更有力量。因为在知识与思维之间,知识本身并无价值,知识的价值存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当知识用来解决问题时,知识将发挥它的思维训练价值。我们将知识视为解决问题、发展思维的材料,而不应将知识视为目的本身。因此,教会学生的思维,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价值,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研究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关键
  主持人申报课题时,对课题实施步骤和保障条件进行了设计和论证,为了保证课题实验研究少走弯路,开题时请专家再次论证,修改完善原来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2005年3月18日我们邀请指导“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课题实验的国家督学、华东师范大学博导陈玉琨教授和郅庭瑾副教授来校指导课题研究,根据陈玉琨教授在课题组成员培训会上的五点指导性意见,我们对课题构架、实施方案及其补充细则作了必要的修改,从而确保了课题研究的规范有序、科学严谨。这些修改主要是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进行的,包括如下三要素:
  1.量力而行的原则
  课题价值的定位很重要。我们这个课题如何定位?它的原创性在哪里?理论创新,我们是力所不能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将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并使专家们的创新理论进一步完善。根据陈玉琨教授的指导意见,我们把课题实验的原创性定位在实践操作层面的创新。每门学科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自己学科特点出发,归纳提升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结合每门学科的特点,找到一两个能够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我们的课题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课题的实验当然要立足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指向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限制了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自由多样发展,造成思维过程的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另一方面新课程如果没有转化为课堂,新课程仍然是理念形态的。我们把课题研究定位在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各学科组围绕课题构架“三条原则、四个步骤、五个结合”做文章。“在活动中自主建构,在交流中合作发展,在质疑中探究发现,”本课题倡导的这“三条原则”实质上就是把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为本课题实验研究的重点,即由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进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走向“探究发现式教学”,由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建构,由孤立性学习,走向合作交流,由机械复制,走向探究、体验、发现。
  3.课题成果示范性原则
  城市和农村中学生的思维缺陷,既有共性,更有差异。我们课题实验的对象是农村中学生,因此,我们实验所取得的经验、成果,只能对同类学校才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因此,根据陈玉琨教授的意见,在课题成果的示范性和可推广性方面,我们定位在通过我们的实验所取得的经验、成果,对改进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提升农村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起示范作用,有推广价值。因此,我们的课题实验重点就放在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农村中学生思维缺陷的矫治策略,开发有利于农村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提炼出对同类学校有推广价值的成果,在现有的条件下,对农村中学课堂教学的内在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善,有一些可靠、有效的帮助。“三条原则”、“四个步骤”、“五个结合”,是操作性极强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运用。其目的就是要让农村中学单调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实质性地参与课堂教学进程。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引起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活动中自主建构,使农村中学生战胜了羞涩胆怯,在课堂上想说、敢说、会说;综合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体味了失败的苦涩,感受了创造的艰辛,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在交流中合作发展,克服了封闭、孤独、冷漠、自私,学会了倾听、尊重、交往、合作;在质疑中探究发现,改变了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思维僵化等现象,学会了思考、质疑、探究。农村中学生的思维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矫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对同类学校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和推广的价值。
  (三)重在过程,重在参与,着眼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的成果是重要的,但这不是课题实验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还是锻炼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参与课题实验的过程,促进教师学习理论,转变观念,学会研究,学会反思,不断成长。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70多位教师基本上涵盖了本校所有学科的骨干教师,他们针对农村中学生思维误区,从自己学科特点出发,探索、归纳提升中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方法,进而优化农村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参与课题实验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他们结合课题的实验,认真学习了“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教育文集》以及心理学、创造学、多元智力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尤其是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专家的培训、指导,听课、评课,进一步开阔了教师的视野,转变了观念,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水平,进而推动教师转变角色成为一个研究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两年来,课题组成员共发表论文20多篇,在省市教科所组织的教科研论文大赛中获奖50人次。主持人也公开出版了25万字的专著一部。百万字的课题成果集锦收专家指导论文5篇;课题概要7篇;实验报告13篇;实验心得54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49篇;行动研究报告和综合实践活动成果54篇(件)。
  三、不足与困惑
  1.本课题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参与实验的人数多,不同学科各有不同的特点,课题组成员素质参差不齐,理念上、认识上,水平不一,参与热情不同,因此,发展不平衡,取得的成效有很大的差别。另外,实验中,学科的特点不突出。
  2.从事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效益是隐性的,周期性较长,而高考升学率则是显性的,是立竿见影的。升学的压力对教师、学生参与程度和积极性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家长、社会、主管部门、行政领导的认同度也对参与课题实验的老师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学任务繁重,苦于无暇,也使教师对课题的研究望而却步,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营造一个浓郁的教科研氛围,创造一个人人支持、个个踊跃参与课题实验的环境,还有许多事情要做;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教育观念,使教师自主性和创造精神的缺失现象,短时间还很难找到有效根治的办法。
  因此,学校、家长、社会、教育主管部门都要关注、理解、支持课题研究,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精心打造一支理念新、素质高、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作者单位: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