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课程考试及考试评价分析】 对培训课程的评价
 

【课程考试及考试评价分析】 对培训课程的评价

发布时间:2019-02-05 04:10:41 影响了:

  摘 要:分析了考试的特点、作用和存在的局限性,列出了常用考试题型的命题原则和要求,介绍了考试评价分析的基本方法和评价意义。   关键词:课程考试;测量;题型;分析;评价
  
  1.课程考试及考试的特点
  
  课程考试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方式完成事先编制的题目,教师按学生对题目解答的结果进行评分的过程。考试是考核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经常被学校及有关机构在考核被测试者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场合中应用。
  1.1 考试的特点:
  (1)抽样性和统计性:考试内容只是抽取课程教学内容的部份知识点来判断考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对考生考试结果的评价具有明显的统计学特征,即考核结果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考生的情况。
  (2)特定性和时效性:一次考试只能考核一定的特定对象,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即考试只能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方式(如笔试、口试、技能测试等)对特定的对象进行。
  (3)严肃性和保密性: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的真实水平,考试的内容具有严格的保密特性,同时考试过程(包括出卷、考试、评分等)也具有很强的严肃性。
  (4)公平性和权威性:考试是具有权威性的组织者对理论上具有相同条件的考生进行的,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1.2 考试的积极作用
  考试的目的是测量考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考试,教师能掌握教学的效果,调整教学进度,改革教学方法,学生能检查自己学生的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学生方法,学校能相对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因此,考试具有积极的作用。
  (1)证明作用:通过考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考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诊断作用:考试结果可以用于诊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3)激励作用:通过对考试结果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4)选拔作用:通过考试,可以选拔出某种方向的优秀人才。
  1.3 考试的缺点:
  考试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是不可替代的,但考试本身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存在一定的缺点,产生消极作用。
  (1)考试结果经常被用作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但由于考试内容的不全面性和考试方法的不完善性,一次考试实际只能测试特定时间范围内学生掌握特定内容的大概情况,因此,其评价有其不可靠性。
  (2)考试的目的是测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但教师所编制的试卷是否能真正测量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的问题,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均被考试的组织者忽略,从而其考试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3)由于在特定时间和范围内考试方法的局限性,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和考前的“突击冲刺”,造成“高分低能”现象。
  (4)现代考试和考试复习具有较强的技巧性,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导致其它综合能力的缺失。
  (5)分数虽然能对成绩好的学生发挥激励作用,但对成绩不理想,或对一定考试失误的学生自信心产生不良影响。
  
  2.考试题型
  
  考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命题,一份内容、题型、题量是否适当的考卷是影响能否通过考试结果评价考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了解各种不同题型的组成要求和考核目的极其重要。
  2.1 客观题
  指评卷者不因主观意见而影响评卷结果的试题,如选择题、是非题、配伍题等。客观题一般都有统一的答卷格式要求。
  
  2.1.1选择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程度,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选择题的基本格式为:向应试者提出问题(称为题干)的同时,提供若干个答案供选择(称为备选答案)。
  选择题又分为单项选择题的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又称为最佳选择题,其答案具有唯一性,即只有一个最佳答案,一般单项选择题的备选答案数为4―5个;多项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可为备选答案中的若干个。
  在编制选择题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内容为学生教学中要求掌握的,对枝节问题或凭常识就能作出正确判断的考题应尽量避免;
   (2)试题内容应与教学大纲要求一致,难易程度适中;
   (3)根据考试知识点选择合适题型;
   (4)题干叙述简明扼要;
   (5)在同一份试卷中,各考题内容相互独立;
   (6)每一道题围绕一个中心;
   (7)考题备选答案不能相互重复、包括;
   (8)排除人为的提示。
  选择题考试时,最好设计标准答卷页,以便利用计算机或人工阅卷和统计。
  2.1.2 是非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理解程度及判断是非的能力。其答案只有两个:是或非(对或错)。
  在编制是非题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避免暗示;
  (2)题目表达意思要完整,条件要充分,无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
  (3)试题编排顺序应随机,不应存在答题规律;
  (4)对学术上有争议、无定论的问题,不应作为命题。
  2.1.3 配伍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区别能力。
  配伍题中两组有关的素材组成,一组为一系列、有序号的题干(试题),另一组为与相匹配的选项(答案),要求学生从选项中为每一题干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在编制配伍题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试题题意应明确,让考生容易领会;
  (2)试题的结构和形式应简单、明了,尽量减少考生阅读时间;
  (3)题干和答案配伍个数一般为3―4对;
  (4)为增加考试难度,答案数可多于题干数;
  (5)题干之间的内容应具有相同或相近性质。
  2.2 主观题
  指无完全固定的答案,应试者根据题意自主作出应答,阅卷时容易受评卷人主观影响而导致评卷结果不一致的试题。主观题一般有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作文题、操作题、口试题等。
  2.2.1 填空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填空题一般是在完整的一段叙述中删去关键字、词、句,让考生在空白处填写。
  在编制填空题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删去的字、词、句应是测量的关键部份;
  (2)删去的字、词、句不宜过长,一个考题中的填空数量不宜过多;
  (3)填空部份一般在句中或句尾,不宜在句首。
  2.2.2 名词解释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名词的记忆和掌握程度。
  名词解释题的结构较为简单,只要写出需要解释的名词即可。
  在编制名词解释题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应是学习内容中重要的名词;
  (2)名词应为教学内容中的基本概念。
  2.2.3 简答题
  简答题(又称为简述题、解答题、比较题等)一般要求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简要说明,主要考查学生对某一理论、观点、问题的论证、实验的操作等的理解、掌握情况。
  在编制简答题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题目直接了当,命题简要、明确。
  (2)背景材料取材有科学性、正确性,叙述简明扼要;
  (3)题量不超过4题,每题4―5分;
  2.2.4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而且重点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运用、操作等综合能力。论述题根据题目中心的设问和材料或借助于情境、漫画等,根据题意进行论述或说明。
  在编制论述题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命题准确、清楚,具有科学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语言表述明确;
  (3)出考卷时应配有评卷标准,列出主要的答题点,以供阅卷时参考;
  (4)最好能做到多个考题,供考生选择答题(如3选2,2选1等);
  (5)必答题量不宜过多,最好控制在2题左右。
  2.2.5 计算题
  计算题不仅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计算公式运用是否准确,同时还考查学生解答问题时是否具有独特的见解和创造能力。
  计算题要求学生写出具体的解题过程和应用的步骤。
  在编制计算题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提供的条件应充分;
  (2)数据准确、图示清晰,表述简明扼要;
  (3)除特殊要求外,避免出现繁杂的数据计算(包括过长的少数位);
  (4)提供明确的答题要求;
  (5)准备标准答案,供阅卷使用。
  2.2.6 程序阅读题(程序改错题)
  不仅考查学生对开发工具的熟悉程度,同时考查学生阅读程序的能力。
  程序阅读题一般结合某种开发工具(如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开发工具、操作系统管理等)写出一段程序,要求考生阅读该程序后提供程序运行的中间或最后结果。
  程序改错题则重点考查学生掌握程序设计中语法、格式的要求,命令、语句、函数等的正确应用等能力。
  在编制程序阅读题(程序改错题)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提供程序内容正确,模式规范,目标清晰;
  (2)说明答题要求;
  (3)尽量避免程序执行的多义性;
  (4)提供标准答案,供阅卷使用。
  2.3 不同题型的考题比较
  题型是呈现内容的形式。不同的题型,在考察不同知识、能力及其层次上有不同的功能,比较如下:
  2.3.1主观题(论述题、问答题、计算题等)
  测试知识的回忆水平、理解(解释力)及应用(解决问题能力):
  (1)优点:考核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既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又能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解释和理解能力;命题较容易。
  (2)缺点:考题有限,命题内容覆盖面窄;评分易受主观(写得多、写得整洁、平时表现等)影响;文字的表达或错别字可能影响评分结果;评分标准难以统一。
  2.3.2 客观题(选择题、是非题)
  测试知识的记忆和较简单的解释力。
  (1)优点:考试内容覆盖面广,反映教学内容详细;评卷容易,标准统一;易于调整试题难度;考试结果分析容易、准确,反馈信息详细;容易把握考试题量。
  (2)缺点:命题技巧高,且费时;难以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容易误导学生死记硬背;对学生有提示作用,有“撞答”机会;学生答题的技巧对结果影响大。
  
  3.考试分析评价
  
  评价是评价者对测量结果作出有意义的解释和价值判断的过程,考试分析评价是对考试命题和考试结果作出可靠性、有效性的判断,进而测量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重要过程。考试分析评份的主要指标如下:
  3.1 难度指数
  难度是指应试者解答试题的难易程度,它是衡量试题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参数。难度一般用以下公式计算:
  (1)客观题的难度指数:
  P=\S]RN\s,或用校正公式:CP=\S]KP-1K-1\s
  P代表试题的难度指数,CP代表校正后的难度指数,R代表试题的答对人数,N代表考生人数,K为备选答案数。
  (2)主观题的难度指数:
  P=\S]X\s,P代表试题的难度指数,代表该试题的平均得分,X表示该试题的满分。
  (3)难度指数越高,表示试题越容易;难度指数越低,则表示试题越难。一般认为,试题的难度指数在0.5-0.7之间比较合适,整份试卷的平均难度指数最好掌握在0.6左右,高于0.7和低于0.5的试题不能太多。
  3.2 区分度指数
  区分度指数是反映试题区分应试者能力水平高低的指标。区分度指数高,可以有效拉开不同水平应试者分数的距离,使高水平者得高分,低水平者得低分,而区分度指数低则反映不出不同应试者的水平差异。试题的区分度指数与试题的难度指数直接相关,通常来说,中等难度的试题区分度指数较大。另外,试题的区分度指数也与应试者的水平密切相关,试题难度只有等于或略低于应试者的实际能力,其区分度指数才能充分显现出来。区分度指数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1)客观题的区分度指数:
  D=\S]2(H-L)N\s
   D代表区分度指数,H代表高分组(27%)答对该试题的人数,L代表低分组(27%)答对该试题的人数,N表示高分组与低分组人数之和。
  (2)主观题的区分度指数:
  D=\S]2(-)\s,D代表区分度指数,代表高分组对该试题的平均得分,代表低分组对该试题的平均得分,表示高分组和低分组人数的平均得分。
  (3)区分度指数越高,试题的区分性就越强。一般认为,区分度指数高于0.3,该试题便可以被接受。
  3.3 平均分
  评价学生成绩的集中趋势。
  (1)=\S]∑Xn\s,其中:为算术平均分,X为原始成绩,n为考生数。
  (2)一般情况下,班级学生的课程平均分应在70―80之间。
  (3)当成绩分布为偏态分布,或平均分过高或过低时,应有书面分析原因,说明其理由。
  3.4 标准差
  评价学生成绩相对于平均分的平均离散程度。
  (1),其中S为试卷的标准差,X为各考生成绩,为平均分,n为考生数。
  (2)S越大,表示班级成绩分布较分散,结构差,反之,则表示班级成绩分布较理想。
  3.5 标准成绩
  (1)Z=\S]X-S\s,其中Z表示标准成绩,X为各考生成绩,为平均分。
  (2)当某考生的考试成绩的标准成绩Z>1.96时,表示该生考试成绩较好,反之,若Z<1.96,则认为该考生考试成绩较差(在试卷可靠性系数C≥0.9的前提下)。
  3.6 试卷难度
  表示试卷的难易程度。
  (1)P=∑\-iZ\-iN,其中,P为难度,\-i为某试题的平均得分,Z\-i为该题的满分,N为试卷考题总数。
  (2)一般试卷难度在0.5―0.7之间较为合适。
  3.7 试卷的区分度
  表示试卷对考生的鉴别能力,即该试卷能否区分出考生的实际水平差异。
  D=\S]∑D\-iN\s,其中:D为试卷区分度,D\-i为某试题的区分度,N为试卷考题总数。
  3.8 可靠性系数(信度系数)
  评价该次考试成绩是否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
  (1)客观题的可靠性系数:
  
  其中:C为试卷的可靠性系数,K为评分单位(考题数),S为原始成绩的标准差,p\-i为题目难度,q\-i=1-p\-i,N为考题数,M为平均答对题数(平均原始分数)。
  (2)主观题的可靠性系数:
  ,其中:C为试卷的可靠性系数,K为考题数,S\-i为第i题得分的标准差,S\-x为全部题目得分的标准差。
  (3)C<0.70,该次考试既不能用于评价个人,亦不能用于进行班组间的比较;0.70<C<0.90,考试结果可用于班组间的比较;C≥0.90,可用于评价个人。
  
  4.结语
  
  课程考试工作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学业情况和道德水平的综合检验,是学校教风、学风的集中体现。在组织考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考试的局限性,合理命题,规范考试过程,严肃考试纪律,公正评价考生的成绩,才能实现教育目的。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