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尝试_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尝试_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发布时间:2019-02-06 04:06:02 影响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把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应当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创设生活情境,在活动中感受数学
  
  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一年级学生是从幼儿阶段转到小学学习,爱玩好动是天性。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深刻。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采用互动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创设“1元能买哪些东西”的活动,教师准备许多价值不等的小物品,让学生分组模拟商店,并让他们为自己商店取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让学生拿出1元钱到商店中购物。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亲切感受到人民币的价值以及数学活动的快乐,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实践中,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体验。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在数学活动中积累了知识,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从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生活数学的认识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在练习中教师注重教材的再创造过程。如讲授元与角、角与分的进率中,教师利用猜3枚分币的游戏,创设儿童自主学习的情景,在动手操作与交流中理解和掌握角与分之间的进率。结合2个5分和1个2分一共是多少钱的问题,让学生联想到生活中12分钱通常称作1角2分,3个5分是1角5分。挖掘这种生活经验的积累,使学生能想到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对以往经验的再加工,产生新知识的生长点,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认识角与分之间的进率。这样,通过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生活数学的认识能力。
  
  探究生活问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快乐的队日活动”一课时,教师扮演导游,学生扮演游客,在校园内开展游览活动,对游览过程的花草树木、学生、课室等系列物体,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你说条件,我说问题,一起来列出算式,并进行小组评价活动,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许多算式。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突破了教学的难点,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开发现代教学手段,加深数学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使抽象的变得具体、静的变成动的、虚幻的变成真实的,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又将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也“活”起来。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相差多少”前,教材在练习中用一一对应的形式把苹果与梨排列好,让学生凭对图形的观察,填写苹果比梨多几个,梨比苹果少几个。当教学“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时,学生就会想到“把两种花片排一排”的办法,进而发现在排好的花片中,一个蓝花片对着一个红花片,最后剩下5个红花片,于是建立数学模型13-8,把现实问题抽象成了数学计算题。最后,在练习中,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安排一定数量的题目。这些题目需要学生从反映生活实际的画面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这就是在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在做作业。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威县�州镇学区南街小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