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Bt抗虫棉后期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_抗虫棉的特点
 

Bt抗虫棉后期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_抗虫棉的特点

发布时间:2019-02-15 04:26:00 影响了:

  摘要介绍Bt抗虫棉后期病虫发生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以为Bt抗虫棉后期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Bt抗虫棉;后期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217-03
  
  射阳县是盐城市和江苏省主要产棉区,棉花种植历史长,植棉水平高,常年种植面积在3万hm2左右,占盐城市棉花面积近1/3。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在全国范围内大暴发,尤其是1992―1997年连年重发,造成棉花减产严重,每年因棉铃虫为害皮棉减产9 000 t左右。为了遏制致灾性害虫棉铃虫的肆虐,20世纪末21世纪初,射阳县开始引进试种转Bt基因抗虫棉,由于其良好的抗虫性,以及简便的栽培手段和较好的丰产性,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近年来逐步暴露出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带来的一些问题,病虫发生特点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给防治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尤其是转Bt基因抗虫棉后期病虫发生与过去常规棉有很大的区别,在防治策略和技术上都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否则难以适应Bt抗虫棉生产形势和发展的需要[1-2]。现就射阳县近年来转基因抗虫棉后期病虫发生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后期病虫害防治提出技术意见。
  1Bt抗虫棉后期病虫害发生特点
  1.1棉铃虫、玉米螟、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危害明显减轻
  4代棉铃虫、玉米螟过去一直是射阳县棉花后期的主要害虫,发生期从8月中下旬持续到9月中上旬,正值棉花结铃期,危害性极大,造成棉花蛀杆、蛀铃,盖顶桃很难安全成铃,以1997年为例,4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1 758.7粒,百把蛾量4 550头,高峰期百株虫230头,铃害率24.5%;玉米螟百株卵量20.2块,蛀杆率5.3%,铃害率8.2%,仅这2种害虫对棉花的危害,造成平均每株棉花有3.2个棉铃被蛀食。2000年以来,转基因抗虫棉在射阳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2年时铺地面积已超过2.67万hm2,占全县棉田面积的60%,鳞翅目害虫棉铃虫、玉米螟在棉花后期发生程度大幅度下降,红铃虫几乎绝迹。尽管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虫性表现为时空分布,后期抗虫性减弱,但由于前期对害虫抗性强,压低了后期的发生基数,对控制后期棉铃虫等鳞翅害虫的作用十分明显,这已在多年生产中得到验证。以2002―2010年为例,4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平均101.1粒,是1997年的5.7%,高峰期百株虫量平均5.8头,是1997年的2.52%,铃害率只有0.23%;3代玉米螟百株卵量0.9块,百株虫量1.6头,蛀杆率0.2%,是1997年的3.8%。但近年来由于受抗虫棉种子市场利益的驱动,抗虫品种鱼目混珠,以及棉铃虫对转基因抗虫棉抗性的上升,致使2005年以来局部田块棉铃虫发生严重。
  1.2棉盲蝽上升为棉花后期重点防控对象
  射阳县棉田盲蝽主要有绿盲蝽和中黑盲蝽,种植抗虫棉以前棉田后期主要以中黑盲蝽为主,种群比占85.7%,主要为害花、铃,造成歪嘴桃和僵桃。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重发时期,棉田内盲蝽发生很轻,兼治效果明显,后期百株虫在6头以下,而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后,棉盲蝽的发生地位已急剧上升为第一大害虫。2001―2010年有6年棉盲蝽达偏重以上发生水平,2005年4代铃害率2%~20%,平均11.5%,5代铃害率0~74%,平均20.3%;2006年3代重发田块铃害率高达80.5%,4代铃害率2.4%;2010年3代蕾害率6.0%~72.4%,平均20.2%,4代棉盲蝽重发田百株残虫超过100头以上,小铃被害率高达40%,对产量影响明显。转基因抗虫棉棉盲蝽危害从棉花育苗期一直持续到10月中旬,尤其4、5代盲蝽危害已超过2、3代。其重发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棉田内兼治作用减弱,棉铃虫重发的20世纪90年代,大量的有机磷及有机磷复配剂用来防治棉铃虫,尤其重发时段采用“三天打两头、三翻一扣”以及中后期采用全程药控的策略,在控制棉铃虫的同时,也同样对棉盲蝽起到很好的兼治作用,使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后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发生程度急剧下降,棉田内针对棉铃虫用药量大幅度降低,从而消弱对棉盲蝽的兼治效果。二是寄主增多,食源充足。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盲蝽喜食作物如苜蓿、棉花、蔬菜、果树等面积不断扩大,为棉盲蝽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越冬场所,近来调查发现,棉盲蝽对转基因抗虫棉的嗜好性要强于常规棉,可能与转基因抗虫棉特定的生理生化条件有关。三是气候条件有利。首先,近年来自然灾害天气频繁,有几年出现洪涝灾害天气,后期台风暴雨天气多,洪涝天气引发棉田内相对湿度偏大,棉盲蝽是喜湿害虫,对刺激其增殖和危害都十分有利;其次,洪涝天气影响正常的防治工作,容易错过防治适期,影响防治效果。四是后期用药结束期提前。射阳县农民习惯于常规棉的用药习惯,正常在9月中旬田间拾花后就停止施药,而5代棉盲蝽在射阳县棉田内发生危害可持续到9月底至10月上旬,直接危害到后期盖顶桃。有不少品种如鲁棉系列品种贪青迟熟,枝繁叶茂,很适宜盲蝽的取食危害,而且盖顶桃多也是转基因抗虫棉的一大优势,往往因棉农田间管理不当,不重视防治,造成严重减产,2009、2010年后期调查发现,许多农户盖顶桃比正常田块减少80%以上,造成下一年棉盲蝽的越冬基数增大。因此,抗虫棉药剂防治结束期一般要推迟到10月上旬,比过去常规棉推迟15~20 d。五是田间管理措施不到位。转基因抗虫棉中后期植株高大,一些棉农田间整枝、化控等管理技术跟不上,棉花长势过旺,无效花蕾过多,害虫隐蔽性强,不易于防治,导致部分田块后期虫量达数百头,危害十分严重。
  1.3棉蓟马、外来有害生物烟粉虱对棉花后期危害日趋明显
  在过去种植常规棉的年代,棉蓟马对棉花的危害主要在棉花苗期,主要为害真叶和嫩头,造成叶片皱缩和无头苗,后期发生量很轻,几乎不造成任何明显危害症状和产量损失。种植转基因抗虫棉以来,尤其是2007年以来,棉蓟马对棉花苗期,以及棉花中后期花,幼龄的危害影响较大,特别是后期造成小铃异常提前开裂,减产明显。2007年8月下旬射阳县棉田内普遍出现中上部小铃异常开裂现象,发生面积2.49万hm2,约占棉田面积的60%,一直持续到9月中旬。单株小桃开裂多的达4~5个,直接对棉花产量造成影响,一般田块因小桃开裂减产1%左右,高的田块达10%左右。从小桃开裂的节位来看,以倒3、4、5台果枝上的小桃开裂占多数,占开裂总数的68.7%;从铃期来看,开裂的小桃主要为8月中旬左右形成的小桃,铃期约15~20 d。2005年春季棉蓟马造成西瓜、冬瓜叶焦枯,有的植株出现死苗。早发棉苗因棉蓟马危害,僵苗不长,叶片干枯。且苗期棉花与瓜类、豆、玉米套作或邻作,棉蓟马发生明显加重。2009年棉蓟马发生特点是前轻后重、苗期发生轻、百株虫量平均40头以下。7月下旬虫量开始逐步上升,高的田块单朵花虫量100头以上,后期仍有些田块出现小桃开裂。9月中旬全镇普查102块棉田,小铃开裂率0.2%~2.3%,平均0.43%,重于2008年。2010年棉蓟马发生面积4.34 hm2,发生特点也是前轻后重。8月下旬至9月上旬虫量开始急剧上升,一般田块单朵花虫量100头以上,而且生育期迟的田块后期虫量更大,同样有不少田块被害严重,并出现小桃异常开裂现象。9月中旬全镇普查105块棉田,小铃开裂率0~3.5%,平均0.6%,给棉花造成一定的产量损失。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烟粉虱是近几年新传入的害虫,虫体小、繁殖力特强,以群体为害棉花生长嫩绿部分,影响光合作用,消耗营养而降低产量,并有传播病毒病的危险,潜在的威胁很大[3]。射阳县自2002年首次发现烟粉虱,2004―2006年发生面、发生量及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尤其是2006年8月下旬至10月中旬近60 d时间里,射阳城镇空气中白色烟粉虱成虫漫天飞舞,影响到广大市民生活和工作环境。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和大面积普查,射阳县烟粉虱寄主植物有90科403种(变种),仅2006年新发现的寄主植物有40科170种(变种),其中转基因抗虫棉是烟粉虱的主要嗜性寄主之一。烟粉虱每年12月至翌年6月主要集中在大棚茄果类、瓜类蔬菜上繁殖,伪蛹抗耐低温性强,主要以伪蛹越冬,2月下旬羽化新个体交配产卵,在棚内繁殖3~4个世代后,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部分迁出棚外附近露地寄主植物危害,6月下旬至7月上旬棚内蔬菜上市结束全部转迁春播作物及杂草上危害,尤其是棉花生产期长,可繁殖4~5个世代。2005年越冬大棚区相邻棉田枯死株总虫量高达34万多头(粒),零星叶片枯死单株虫量为15.0万~19.6万头(粒);无越冬大棚区生长正常植株平均单株有成虫124头;若虫、蛹、卵17340头(粒),直至10月下旬,随着作物的老化,棉田内虫卵量开始下降。2007年9月2日抗虫棉基点组普查,棉花百叶成虫760~4 000头,平均1 850头,单叶蛹0~885.5头,平均167.4头;单叶卵0~1 239.7粒,平均268.6粒。后期棉田烟粉虱发生量大的,易诱发煤污病,影响叶片正常光合作用,并造成植株叶片大片提前枯萎,减产降低品质。
  1.4夜蛾类害虫暴发较过去频繁
  2002年以来,甜菜夜蛾、斜纹夜蛾于每年秋季8、9月都在个别地区达偏重发生,直接为害棉花的蕾、叶,影响成铃率和叶片的正常光合作用。2种夜蛾类害虫7月底在棉田内始见,在棉田内繁殖2个代次后虫量激增,后期世代重叠明显,而且地区间发生极不平衡,东部沿海棉田要重于西部棉田。2004年8月5日调查,高的田块百株虫高达764.3头,造成大量的破叶,并直接为害蕾铃。虽经过防治,9月中旬调查,高的田块百株虫达300多头。2005年4、5代在部分镇的棉田偏重发生,百株虫120~660头,平均230头。2006年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造成部分棉田叶片被取食一空。2007年3代甜菜夜蛾在东部沿海部分棉田达重发,百株虫400多头。转基因抗虫棉中后期叶大嫩绿,含氮量高,诱集作用明显,夜蛾类害虫喜食此类作物,不具有任何抗性。
  1.5后期病害发生严重
  多年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后期红叶茎枯病、枯黄萎病、叶斑病重于常规棉。由于转基因抗虫棉需肥量大于常规棉,尤其是氮肥和钾肥,而且后期土壤钾肥不能满足抗虫棉生长需要,红叶茎枯病发生重,棉株提前衰老,影响铃重。2005、2006年红叶茎枯病每年发生面积在0.33 hm2以上。后期枯黄萎病一旦遇到降雨多的年份,则大暴发,2006年第2发病高峰在8月底,病田率92.6%,病株率0~90.5%,平均48.6%,有些田块棉株大面积提前枯死。8月下旬出现低湿多雨天气,导致全县大面积棉田发病,发病程度也是近年来所罕见。2010年后期同样如此,9月18、19日降暴雨,造成枯黄萎病雨后急性暴发流行,老棉区棉花大面积提前落叶枯死,损失达3~5成,估计全市枯死面积达0.67万hm2,主要集中在北片、东北片,品种间也有一定差异,泗杂棉6号、湘杂抽、科棉3号发病相对重于其他抗虫杂交棉。棉花后期叶斑病新成为棉花生产后期又一大病害,正常发生在10月气温降至20 ℃以下,特别是东部早衰田块病害发生较重,主要有褐班病、黑斑病,发病田块棉花上部叶片感病后提前落叶。2005―2010年都有发生,面积逐年扩大,造成棉叶脱落,影响棉铃养分积累和正常吐絮。
  2 防治技术
  (1)转基因抗虫棉后期病虫防治策略不能照搬常规棉的防治方法,必须进行调整,否则会造成个别病虫大暴发大流行。后期病虫主治对象应由过去4、5代棉铃虫和3代玉米螟改为4、5代棉盲蝽、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类、烟粉虱、枯黄萎病、叶斑病,兼治棉铃虫等其他病虫。
  (2)防治技术措施应走综合治理的道路。协调运用农业、物理、化学等措施,尤其不能弱化农业措施的基础地位。如通过合理轮作、换茬可大大减轻棉花枯黄萎病和红叶茎枯病的发生程度;通过棉田“四清理”,可摘除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卵块和初孵幼虫集中的网状棉叶,减少虫口密度[4];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减少棉花烂铃;及时修棉整枝,摘除棉花底部无效老叶,将布满害虫的废枝叶带出棉田,挖坑深埋,以减少棉田害虫数量;清除棉田内外杂草且不允许在棉田附近种植冬瓜、南瓜等,以清除烟粉虱等棉田害虫的中间寄主;平衡施肥,施足底肥,重施钾肥,巧施追肥;容易发生棉花红叶枯病的田块,中后期应采用叶面补钾技术。具体方法是喷洒0.2%磷酸二氢钾+1%尿素液,隔7 d喷1次,连喷3次。对土壤潜在性缺钾或施钾较少的棉田,可追施氮化钾或硫酸钾150~225 kg/hm2、过磷酸钙300~450 kg/hm2,以满足棉花对钾元素的需求,调整棉田肥料配比结构,提高氮、磷的利用率;要完善棉田排灌设施建设,改善排灌条件,做到旱能灌、涝能排,保证棉株的正常生长发育。排水不畅地区要重点进行高培土、深开沟。对于土壤板结的棉田,及时中耕松土,增强土壤通透性能;对于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棉田要及时疏通灌沟,排除田间积水,促使棉根生长不扎,降低棉田湿度,减轻枯黄萎病和后期叶病的发生;通过对长势较旺的棉花,应用缩节胺或助壮素控旺长,减少对害虫的诱集作用。化学防治在控制病虫大发生的情况下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见效快,效率高。如近年来棉盲蝽、夜蛾类害虫在后期棉田暴发,采用化学防治,效果明显。
  (3)运用后期总体战和统防统治的战术。8月中旬后射阳县棉花已进入花铃期,多种害虫混合发生,而且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如针对单一害虫开展防治,会增加防治成本和防治压力,只有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各种害虫的发生动态,抓住时机统一防治。在病虫大发生且混发时间长的形势下,更要果断采取统防、统治,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2009、2010年后期棉盲蝽、烟粉虱重发,容易向田外和相邻棉田扩散转移,如不采用统防统治则很难控制虫害,损失会十分惨重。
  (4)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改善棉田生态环境。选择正确的药剂才能保证病虫的防治效果。对于棉田病虫害应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单用菊酯类农药的使用次数,既能很好地控制病虫,又能保护棉田内天敌,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同时改善生态环境。棉田内可选用毒死蜱、硫丹及其复配剂、阿维菌素、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NPV等杀虫剂,具体可根据害虫种类选择,防治枯黄萎病可选用灭菌成、高锰酸钾、琥珀腐殖酸盐等;防治后期叶病可选用多菌录、拌福、甲基托布津等。为了延缓病虫害的抗性,减轻农药对害虫的选择压力,药剂要交替轮换使用。
  3参考文献
  [1] 张枫叶,李艳萍,苗友顺.转基因抗虫棉的特性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0(5):206-207.
  [2] 戴小枫,郭予元.我国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1992(6):5-9.
  [3] 张乃芹.德州市棉花主要病虫发生动态及综合防治策略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7.
  [4] 张海芝,王桂英,禹淑梅,等.抗虫棉田间主要害虫动态及生态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3(6) :1072-1082 .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