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答案生物【学案导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答案生物【学案导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发布时间:2019-02-15 04:39:38 影响了: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教学任务、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学法特点、心理特征等设计,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供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的学习方案。其本质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指导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的作用。学案导学模式,是以“自主、合作、探究”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任务为主线,以发展为目标”解放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教室变成“开放的学堂,自主的舞台”,构建一种以学习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学案导学,学生不仅知道“我要学”(自主性),而且明白“学什么”(任务)、“怎么学”(方法)、“学得怎样”(评价)。它是新课改理念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有机统一。通过“师在教中学、生在学中教”的互动,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1 学案编制应包含的体系
  
  1.1 目标体系
  学案应包含有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好的本课三维学习目标。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该达到的程度,即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清楚自己需要实现的目标的权利,教师要将学习的知情权还给学生,这样才能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师与学生这一学习的共同体齐心协力去完成任务。
  如“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的三维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和场所;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能力目标:能够独立完成“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的实验并推测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2 问题体系
  这是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根本,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使之形成一个个学习任务。这些问题是用于引导学生到达学习目的,前后问题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并具有层次陛。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及解答,能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教师用问题的形式呈现知识,能避免以结论式呈现知识所造成的“外植式”的不相容。由于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经过了主动的思考,所以知识的获取是“生成式”的,容易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现代教育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而思起于疑,没有问题的引导,学生也就不会去主动思考,也就缺乏主动学习的使命感。如上例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串:
  叶片的颜色对光合作用有影响吗?
  如果同一叶片具有两种颜色,那不同颜色的叶肉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叶绿素分布在哪儿?
  光合作用的场所可能在哪儿?
  
  1.3方法体系
  这是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学案是供给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方案,必须具有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如上例可以这样提示学生:利用检验植物叶片是否进行光合作用的方法来探究这些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在没有教师的引导的时候,依据学案的引导开展学习活动。学校教育的最终使命是让学生离开学校后能够愿学、会学、学得好。学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征提供方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如果学案失去了学法指导,那学案就成了变相的练习。
  
  1.4 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指学案中设置的用于检测评价的试题。学生通过对学案中的检测评价的完成,可以清楚自己的自学效果,达到激励的作用;而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学案完成情况,能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及结果。这对于那些厌学学生来说,起到了督促的作用,受到学案的任务驱使,学生不得不学。这样的转变必然会提升其学习能力,进而增加学习成功的概率,增强学习的兴趣及信心。同时,教师也能根据学生对学案的完成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也即是常说的“课中备课”、“课后反思”。
  
  2 学案实施的基本原则
  
  2.1 提前性原则
  学案要发挥其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就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按照学案的引导进行学习,而课堂时间有限,只在课堂中使用学案是不现实的。如在初中每周只有2个生物学课时,七年级生物每册的参考课时是42节,由于整个学期的总课时与参考课时相冲突,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而课堂教学内容的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必然加重,学生如果不去预习,就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将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能发挥学案的导学功能,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同时,学生清楚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来,并将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带到课堂,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质疑解难的场所。如果教师在上课时才发学案,学生在课堂的紧张学习中,根本不能进行充分的思考。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特点、思维方式不同,如有的笔记速度慢,有的思维速度慢,有的表达能力弱,有的善于书面表达等,只有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时间,才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参与。以往在教学时,只有部分优秀学生能回答课堂提问,在实施学案导学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了。学案的提前性原则体现了“先学后教、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2.2 开放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逐一交流学案的问题,对于学生明白的问题,教师可以一并带过,对于疑难问题,则要着重讲解,还可补充相应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提供帮助:如果学生对学案的问题已经掌握,那教师就要及时地提高要求,提出稍微深些的问题,去挑战学生的智力,也可由学生提出质疑,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在上例中,教师提出如下问题: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呈现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谱,你能设计试验研究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吗?这样教学既立足于学案又高于学案,知识的上限没有封闭,学生的能力不会受到抑制,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当学生带着问题来学时,就是教育的最佳时候,此时,学生已做好准备,是有目的的学习。这些问题是教学中宝贵的资源,通过课堂的加工处理,就上升成了学生的知识。学案虽然包含了教学的主要问题,但并不排斥师生互动而产生的新知识。因此学案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开放的、发展的,教师通过对学案的实施而不断地调整学案,使之趋于完善。
  
  2.3 主体性原则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已成了现代教育的共同理念,给予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地位,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将学生置于一旁,自己占据主要地位,讲、板、演一人包干,要让学生去做老师,让他们在小组中教、在班上讲,让他们去评价同学的发言,检查同学的学案,也就是常说的“兵教兵”。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合 作学习中学会倾听,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谦虚和勇于担当重任的品质。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时,就会产生为荣誉而奋斗的意识,进而推动其走向成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抹杀教师的主体性,但在参与方式上,教师主要在于引导,通过教师的引导去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3 学案实例: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第二课时)
  
  3.1 学习目标
  (1)描述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全过程。
  (2)说出平静时与运动后呼吸频率的不同,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
  (3)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联想,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初步认识人体系统的协同关系,深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2 问题导入
  想象并思考:
  为什么远远地就可以闻到食堂里的饭香味?如果把一滴红墨水滴到一盆清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上述现象说明物质分子的运动方向有什么特点?
  
  3.3 学习肺的换气
  阅读P54“肺的换气”相关段落,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气体扩散?
  (2)什么是肺的换气,该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呢?
  (3)经过肺的换气,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
  思考并讨论:
  (4)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它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相适应?
  (5)肺的换气时,气体需要通过的屏障有哪些?
  
  3.4 学习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阅读P54“气体在血液的运输”相关段落,思考以下问题:
  (1)在第九章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中,血块为什么表层呈现鲜红色,而内层呈现暗红色?
  (2)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怎样完成的?
  
  3.5 学习组织气体交换
  阅读P54“组织内气体交换”相关段落,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组织气体交换?
  (2)组织气体交换的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3)经过组织气体交换,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
  思考并讨论:
  (4)比较细胞、血液、肺泡的氧气和=氧化碳的浓度大小?
  
  3.6 检测评价
  (1)(设想自己是氧气分子或二氧化碳分子)尝试说出氧气到达脑细胞以及二氧化碳从脑细胞排出体外的全过程。
  (2)(讨论)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有什么关系?
  (3)请你联系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关系,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呼吸频率和脉搏都会加快。
  (4)图1所示为人体某结构的血管结构和血液流动方向示意图,请看图分析填写相应空格。如果b为肺泡外的毛细血管,那么a内流动的是______血,c内流动的是______血;如果b为组织内的毛细血管,那么a内流动的是______血,c内流动的是______血。
  
  
  4 实施体会
  
  4.1 学案有利于实现全员参与
  传统教学方式虽然也强调学生的预习,但都属于规劝行为,对学生没有约束力,因而能主动预习的学生较少,多数学生都是在上课时才学习教材。这样必然会造成学生听课负担过重,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进而滋生厌学情绪。在实施学案导学的过程中,上课前和课后,由学习组长检查同学对学案的完成情况并做好记录,将不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名单上报班主任,班主任将据此扣除其操行分,同时责令其采取补救措施。因而学案不仅能较好地起到促使学生预习的作用,还能促进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教学中,促使每个学生都进行学习。与以往相比,实施学案导学后的生物课堂变得活跃了,课堂上睡觉、打闹、玩手机的现象消失了,课后学生自主探究生物现象的活动多了。
  
  4.2 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主要指学习的方法与技巧,用以下指标来衡量:学习专注力、学习成就感、自信心、思维灵活度、独立性和反思力。由于课前学生已经预习,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目标明确,因而能做到上课时注意力集中。而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发现自己能解决许多问题,而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也得到了解答,由此获得成功的快乐。随着成功次数的增多,学生自信心也逐渐加强。由于学生在课前都进行过独立的思考,在课堂上就容易做到一点就明。又因每个学生对问题都有了自己的观点,课堂上能做到真正的互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深刻性、逻辑性。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学会阅读、思考、表达,在没有教师的时候也能自主地学习。实施学案导学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之前提高了不少。
  
  4.3 学案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教师通过将探究性学习的内容编入学案中,并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学案的提示完成探究方案的编制并进行探究。这比教师口头布置任务的效果好,因为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大多置之不理,并且,有的探究性学习需要较长的时间,没有一套督促机制而要学生主动完成是不可能的。例如:“探究植物生活需要的无机盐”,以前都是教师课前做,拿到课堂上展示,而用学案导学后,学生也能提前做这个实验。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