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从教学的基本要素审视有效教学的实施
 

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从教学的基本要素审视有效教学的实施

发布时间:2019-02-15 04:39:13 影响了:

  自教学诞生以来,教育者就在追求有效教学。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在经过了阵阵欣喜与激动,看过了阵阵热闹与轰动之后,理性思考课改之路,人们会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有效教学这一提升教学质量的新生长点。有效教学的达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学系统内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下面仅从教学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和课程资源)的视角,谈谈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
  
  1 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最重要变量
  
  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的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最重要的因素。就生物教学而言,生物教师的智能素质和情感操守等对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1.1智能素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教师的智能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是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知识和能力保障。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指教师通过学习和积累而具有的文化修养以及由此进一步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一般来讲,教师的文化素质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知识;二是文化基础知识;三是教育科学知识。作为一名合格的生物教师,除了应具有深厚的生物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文史哲、音体美等其他学科方面的一般知识和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多方面需要,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多方面需求。
  教师的能力素质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生物教师应具有的能力主要有:组织教学的能力、分析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展课外活动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自我控制能力是一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言行的能力,许多教师能在遇到“意外”情况和复杂问题时急中生智,这固然与他们所具有的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强的理智控制力。
  除了上述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外,有效教学对教师的智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知识层面看,教育实践知识是影响有效教学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因为教师实践知识是教育实践中真正运用的知识,教师的其他知识也围绕教育实践知识发挥作用。许多研究者在对专家型与新手型教师教学活动的长期跟踪调查和对比研究中发现:专家型与新手型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差异并不明显,但前者却拥有后者无法企及的实践性知识。从能力层面看,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有更全面的能力素质,如领悟现代教育理念的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教育研究及创新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是否具备这些能力是决定新课改各教学目标能否有效实现的重要因素。
  
  1.2情感操守是影响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
  教师的情感操守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隐藏在教师行为背后的、支配其行为的观念因素,如教师的职业追求以及对学生的爱等,是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特别是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在教师的观念因素中,确立积极的人生观最为关键。教师有了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就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把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有了这种价值取向,教师就会把献身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对象,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锐意进取。同时,教师的观念意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主导性的影响作用。
  在教师的行为品质中,对学生的爱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的情感体验,并感化迁移于学生自身,引起学生心中爱的情感,促进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教学实践中发现,“妈妈型”教师深得学生的喜爱。这类教师对学生的耐心、宽容和关爱犹如母爱一般,让学生感到特别亲切,学生对其所教科目的学习兴趣也特别浓厚,学科成绩也与此成正相关。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爱是教师在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也是学生乐学的不竭动力。
  
  2 学生是影响有效教学实现的重要因素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有效教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学习的进程和效果。
  
  2.1智力因素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
  学生的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学习活动。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进行生物学教学时,随时都离不开观察活动。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的门户,是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学生的观察力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影响有效教学的实施。许多研究表明,注意力与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课堂上注意力比较集中的学生其成绩较好,反之成绩则不太理想。良好的注意力能够使学生将注意持久并集中地保持在学习活动上,是保证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与传统的“满堂灌”相比,目前生物教学中常用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不断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避免“走神”、“开小差”现象的发生,对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具有显著效果。思维力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保证,是否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维度。
  
  2.2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率影响显著
  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情绪情感对学习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胸中装有“心事”的学生其学习效率低下的案例并不少见,好教师要善于化解学生心中的“纠结”,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决定着学习的效果,受功利思想以及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考什么就学什么的现象比比皆是。以生物学科为例,由于初中生物为县级考核科目和高中生物受“3+1+1”高考模式的影响,我县初中学生基本放弃了生物学科的学习,高中学生普遍不重视生物等必修科目,有的甚至出现了只学语、数、外三门科目的“裸学”现象。气质和性格也会影响到学习的方式和效率,尤其是性格对学习效果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性格不但能改变学习态度,协调学习动机,稳定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弥补学生在智力和能力等方面的某些不足,使学生克服学习上由于知识基础差而带来的困难,对有效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
  
  3 课程资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要素
  
  课程资源(或称“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既指课程物质资源,也包括课程人力资源。从课程资源的视角来看,有效教学意味着“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 的课程资源”。历来的有效教学往往重视教师的讲授,或者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殊不知无论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最终的效果都取决于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
  
  3.1课程物质资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课程物质资源主要指教材、学校的教学设备和设施、图书馆、活动场地、环境等。有效教学首先需要有基本的时间和空间的保障,比如基本的安全而必需的场地、设施、设备、物资、资料等。没有物质资源的前提条件,就无所谓有效教学。在课程资源视野中,有效教学既包括对教材的“再度开发”,也包括对社区资源、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教材。教材包括教科书以及相关的教辅材料,一般由出版社提供。但由于受时间、空间以及编写者自身因素等的限制,无论出版社提供的教材如何“完美”和“精致”,其局限性和滞后性都“如影随形”。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树立开放的、人性化的“材料式”教材观,将教材看作是学生学习的“资料”、教师加工和创造的“材料”。教学实际中,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按照《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改造创新”式的“再开发”。以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为例: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教材中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了23项课后探究活动,教师可根据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部分活动进行探究,也可以全选或不选;在观察“花的结构”时,教科书建议的材料为桃花(或康乃馨、一串红、菊花),而此时的北方已是大雪纷飞,以上各种鲜花均难获得,教师则可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改为观察其它花的结构或观察花的模型,也可设计一个课件,来展示花的结构;在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为理解细胞的“遗传性和全能性”,可让学生上网查询“克隆”、“转基因”等学科前沿知识,让学生从社会科学角度探讨“克隆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从自然科学角度探讨“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利与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超越教材,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对于学校狭小的空间而言,社区是一个广阔的资源中心。与生物课程相关的资源有农业科学研究所、生态农业示范园、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以及相关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等,它们都可以转化为可利用的生物课程资源,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逐步推广和加强,网络资源在教学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相对于传统教学中的教科书,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全面的学习资料,学生可按自己的爱好,根据自己的环境、心境,选择适宜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过程,从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除网络资源之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发和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投入使用,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为生物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展示微观世界、提高课堂容量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2课程人力资源决定有效教学理想的兑现
  课程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师生间的相互关系。当课程物质资源开发到一定程度,尤其当物质条件已经饱和或物资条件已经限定的时候,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课程人力资源。只有当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人格魅力、问题与困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人力资源真实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追求。
  有“课程人力资源”意识的教师,既承认“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不辜负“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重视“在师生互动中形成课程资源”。承认“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就要认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是课程资源;教学中就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并最终纳入到学生的经验结构中;教师就需要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性”是一块等待开发的富矿,是学生学习乃至整个教学活动的“发动机”,也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当人们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时,除了认定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是课程资源之外,作为教师自身,要不辜负“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就需要通过“主动学习”来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教师“主动学习”的状态将决定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和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有效性的高低。教师和学生虽然可以相对独立地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自蕴藏的课程资源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的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因为只有互动,教师和学生才可获得相互理解;有效的教师就是善于激励和唤醒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从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中寻找和利用相关的信息资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