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太阳黑子的故事|太阳黑子的小说辱魔之馆
 

太阳黑子的故事|太阳黑子的小说辱魔之馆

发布时间:2019-02-21 04:27:11 影响了:

  古时的中国人和希腊人就已观测到了黑子的存在,观测者们在日出或日落,也就是太阳相对较暗的时候,透过云层和雾霭,就能够看到黑子的身影。但那时的人们并不清楚这种天文现象的真正物理含义,据史料,最早发现黑子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我国的周朝。最早有黑子记录的年代是公元前28年5月10日,由我国的汉朝人所观测到的。这些太阳上的“污点”,在晋朝时被称为“黑子”,并一直沿用至今。
  1610年,伽利略首先用自己制成的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观察到了黑子在太阳圆面上的移动,测得了太阳自转的周期,并注意到了黑子出现和消失的不确定性,他在观测日记中这样写道:“在太阳圆面上的暗色黑子,相互之间隔得很近,但还是能够分出个数,或者是通过它们相互之间轻微的移动而分辨出来。看样子它们不是星球或是固体物质,它们的产生和消失也是无规律的。”
  但是在那个年代里,伽利略的这种观点受到了传统的教会派人士的强烈反对,他们坚持认为太阳是完美无缺的,黑子只不过是行星运行到太阳圆面时产生的光学现象。
  1769年,苏格兰天文学家亚历山大・威尔逊提出黑子在日面上是“碗”状结构的,并不凸起,而是凹陷的。这一论点引起了大家重视,黑子的观测和研究才重新提到日程上。
  1776年,丹麦天文学家克里斯蒂安・霍里勃首先提出了黑子是太阳活动周期的一部分这一新颖的观点。他还提出黑子与其他天文现象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的论点。
  1849年,一位德国药剂师、业余天文爱好者亨利・施瓦布有了重大的发现。当时天文学家们发现水星轨道有些异常,认为是受另一颗行星的“摄动”所致。这颗尚未发现的行星可能在水星轨道以内,离太阳很近、很热,被称为“火神星”。为了捕捉这颗行星,施瓦布从1926年起对太阳进行每日不间断地观测,试图发现“火神星”凌日的现象,为了把黑子和“火神星”区别开,他日复一日地把每天日面上的黑子画下来,经过了十几年的勤奋努力,仍不见“火神星”的影子,却意外地发现太阳黑子有10~11年的周期。
  与施瓦布同时代的瑞士天文学家卢多夫・沃尔夫注意到了这个令人兴奋的信息。他尽可能地搜集了以往所有的太阳黑子观测记录,研究了其发生的规律,得出了与施瓦布相似的结论。他发展了黑子统计方法,提出了标志太阳活动水平的指数――黑子相对数(沃尔夫太阳黑子数),用来统计并计算以往的启示。他把近百年来的统计结果用太阳活动最大期和最小期表示出来,发现1755年3月开始的太阳活动最大期一直持续到1761年6月,而后进入最小期,直至1766年结束。而后从1766年6月起,太阳又进入第2个最大期,以此周期循环不断。从这些数据中,沃尔夫得出太阳的活动都是以这种周期循环的,在最大期,太阳黑子比平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最小期约为4~5年,最大期约为6~7年。从此,这个周期成了太阳活动的基本周期。
  1859年,英国天文爱好者卡林顿发现黑子在一个11年周期中纬度位置的变化十分有规律,从开始到结束,黑子出现的纬度从高纬开始逐渐向低纬方向移动,直至赤迹附近结束。德国的斯玻勒也同时发现了这一规律,后来人们把这个规律称为斯玻勒定律。1908年,美国天文学家海尔发现黑子是太阳上的强磁场区,黑子磁性的演化经过一个完整的循环是22年。这个周期称为太阳活动的磁性周期。
  2001年,我们迎来了太阳活动最大期,这是人类在施瓦布发现太阳活动周期158年后,第23次迎接它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