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浅谈高校课余运动训练现状及发展]课余运动训练的禁忌症
 

[浅谈高校课余运动训练现状及发展]课余运动训练的禁忌症

发布时间:2019-02-23 04:26:42 影响了:

  [摘要]我国高校课余体育运动训练近几年有较大的发展,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关注,运动训练逐渐向着计划性、科学性方向发展,并为拓宽群体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起到普及、带动、提高等诸多方面的作用。因此,体育工作者应适应这种形势,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认识高校课余运动训练在学校用,搞好学校体育活动,提高高校大学生运动水平。
  [关键词]课余运动训练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50-01
  
  高校课余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高校课余运动训练给学校体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高校运动水平大幅提高同时,也使学校体育运动更加丰富多彩,对高校体育已经或正在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广大青年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年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高校业余体育训练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学校体育课余体育训练奠定基础。
  
  一、高校课余运动训练的特征和作用
  
  1.高校课余运动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教练员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才能的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全面发展他们的身体,不断提高专项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一种教育过程。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由于训练对象、条件、主要任务不同,作为我国运动训练的一个基本环节具有它固有的特点,即业余性与基础性。学校课余运动训练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途径之一,也是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运动水平、培养体育骨干的主要手段。
  2.课余运动训练可以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的开展,提高大学生运动竞技水平。通过开展课余运动训练,使高校的体育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和发展。高校运动竞技水平逐年提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
  3.课余运动训练培养了体育人才、丰富了校园文化、增进了体育文化交流。高校课余训练的对象都是学校体育运动的精英、学生体育运动的骨干分子,对他们进行专项训练,提高了他们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和体育习惯,是对当前“素质教育”的方针切实有效的落实。
  
  二、高校课余运动训练的现状
  
  1.运动员的来源根据资料显示,高校在选取运动员时主要有4个来源。一是吸收退役的运动员。这部分人运动经验丰富,运动技术水平高,拿来就能用,有相当的示范作用,但这部分人一般年龄偏大,伤病缠身,潜力不大;二是在比赛前通过某种方式临时借用专业队的现役队员。这部分人虽然运动成绩都比较好,但不符合资格审查条件,参加比赛是非法的,从根本上违背了大学生运动会的宗旨;三是来自普通中学的体育尖子生。这部分人大多都没有经过非常系统的训练,比赛经验相对也比较少,因此运动成绩无法很快进入较高层次,需要有一定的过渡时间和高质量的训练;四是招收业余体校的学生。这部分人一般都具备较好的早期训练基础,在经过4~5年的系统训练后,完全有可能达到较高的运动水平。
  2.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学生课余运动训练不同于职业训练,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兴趣、教育影响、学习压力等,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处理学习与训练的关系。目前学生在进行课余运动训练的同时兼顾学习是影响学生进行课余运动训练动机的重要问题。
  3.在国务院和国家体育总局提出全民健身运动精神的指引下,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总体上,高校体育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扩招,高校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部分学校将重点放在解决敦室、住宿、食堂等问题上,而体育经费、体育场地,器材的发展严重滞后,学生人均运动场地迅速下降,这些都严重影响到高校课余训练,造成课余训练的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
  4.训练科学化的程度比较低,多数训练方法陈旧,针对个体差异训练的手段,质和量都存在问题。高校课余运动训练的条件包括硬件、活件和软件与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少隐患制约着高校课余运动训练前进的步伐。
  5.当前,运动队的教练员是体院或体育系毕业的体育教师兼职,有良好的理论素养,他们既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进行运动队的训练,因而无论是在精力上,还是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上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不能全力投入训练。此外,在运动队的教练员中还存在训练运动队的经验不足、方法手段陈旧以及不能适应现代竞技体育发展需要的薄弱环节。
  
  三、高校课余训练的发展及对策
  
  1.高校课余训练应当制定严格的运动队管理规章制度,对学生运动员要严格进行管理,以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原则对大学生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学校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学生运动训练的重视.加大对学生运动训练的投入,建立人才竞争机制,鼓励更多的具有较好身体素质的学生投入到训练当中。
  2.加强教练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使教练员能胜任此项工作,正确处理好大学生运动员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运动员在学校起到榜样和表率作用,推动学校体育的深入发展。应不断加强教练员的培养力度创造条件,加强现有运动队教练员的业务学习。同时也要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促使他们在竞争中求提高。
  3.建立选拔制度,扩展生源渠道长期坚持课余运动训练需要一套完整的运动员选拔制度。对于高水平运动队的选材,目前部分高校已尝试从小学、中学中培养后备人材,实行“一条龙”计划。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具有生命力、适用于中国高校的选材之路。而对于像我院的一般水平运动队的选材,教练员可在高考前到高中物色,注意传统项目学校运动员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人才。每年在学生人校以后,举行选拔赛或学生报名等活动,选拔合适的、有一定潜力和培养价值的体育人才。加强运动队管理引入目标管理等新的管理方法,运动队的管理要以育人为中心,在实际管理中要注重贯彻区别对待的原则,使每一个运动员都得到发展。
  4.基础性是学校课余运动训练区别于专业运动训练的又一特点。学校课余运动训练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巾的最基础层次,也是运动员从开始参加训练到成才整个训练过程的基础训练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培养运动为创造优异成绩打下良好基础。实践证明基础训练有利于运动员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早日成才并延长运动寿命。如果急功近利,不重视基础训练,拔苗助长,就会使体育苗子过早天折。因此,基础训练的内容即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即包括身体、技术、思想、又要结合比赛的特点,做好心理与智力等方面的训练。
  5.训练科学化。要遵循高校课余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科学地组织训练。(1)科学选材,因材施教,通过科学训练,使运动员运动水平大幅度提高。(2)管理科学化。①组织管理。包括合理的项目布局,组织领导和评估办法。②计划管理。包括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计划和课计划。③训练质量管理。要对训练质量要求提出具体的指标,通过评教评学列入奖惩办法。④教练管理。可通过显而易见的教练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和优胜劣汰的方法,鼓励教练员发挥潜能。⑤运动员管理。包括思想教育、训练态度、竞赛表现、文化学习、生活制度等,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⑥科研管理。通过制订科研计划,收集信息情报,组
  织科研课题,提供科研条件,特别是运动训练方法、手段、生理、生化及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等信息来提高教练水平和训练质量。
  
  四、小结
  
  综上所述,高校课余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的方面,对学校体育工作有着全面积极的推动作用。这项工作深入持久的开展,不仅加强了学校体育工作者多方面的业务水平,同时可促进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且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增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交流。应得到各级领导和高校体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此项工作在高校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均、杨铁黎、方明,我国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回顾暨深化改革的对策研究,中国学校体育,2002.
  [2]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孙成福,体育锻炼对学生文化学习的影响研究,中国学校体育,2002.3.
  [4]刘勇等,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情绪调节策略,中国学校体育,2005.1.
  [5]周雷,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员动员目标与管理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