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黄槿叶片挥发油和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脂肪酸
 

[黄槿叶片挥发油和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脂肪酸

发布时间:2019-02-23 04:47:32 影响了:

  摘要:应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仪,对采自湛江市特呈岛红树林区的半红树植物黄槿(Hibiscus tiliaceus)叶片的挥发油和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从挥发油组分中分离出63个峰,鉴定出54种化合物,其中,含有吡咯类、呋喃类、酚类、醛酮类、醇类、吲哚类等丰富的物质种类,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6.34%、9.78%、19.32%、25.59%、15.85%、4.06%;脂肪酸组分中共分离出34个峰,鉴定出主要脂肪酸13种,和特呈岛其他红树林植物相比,黄槿叶片中同样含有相对含量较高的棕榈酸及亚油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30.11%和10.11%。
  关键词:红树林;黄槿叶片;挥发油;脂肪酸;GC-MS
  中图分类号:O657.63;Q949.75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9-1893-05
  
  Study on the Volatile Oil and Fatty Acids from the Leaves of Hibiscus tiliaceus
  by GC-MS
  
  LI Xiao-fei1a,QIN Pei-wen1a,JI Li-li2,HU Shi-wei1b,SONG Wen-dong1c,LI Shi-jie1b
  (1.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College of Agronomy; b.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College of Science, Zhanjiang 524088,China; 2.Donghua University, School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200051, China)
  
  Abstract: The volatile oil and fatty acid of the leaves of Hibiscus tiliaceus from semi-mangrove plant in Techeng island of Zhanjiang city were studied by GC-MS. 63 peaks were separated and 54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volatile oil. Many kinds of chemical components were involved, such as pyrrole(6.34%), furan(9.78%), phenol(19.32%), aldehyde ketone(25.59%), alcohol(15.85%), indole(4.06%), et al. And 34 peaks were separated, 13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fatty acids, compared with other mangrove plants from Techeng island, the leaves of Hibiscus tiliaceus also contained abundant hexadecanoic acid and octadecadienoic acid, they were 30.11% and 10.11% of fatty acids respectively.
  Key words: mangrove; leaves of Hibiscus tiliaceus; volatile oil; fatty acid; GC-MS
  黄槿(Hibiscus tiliaceus)为半红树植物,又名海麻、糕仔树(台湾),属于锦葵科木槿属[1,2],是优良的海岸潮间带防护林树种,其根系发达,植株高可达7~10 m,单叶,互生,叶柄长3.8 cm,叶脉7~9条,叶近圆形或卵形,花期全年,叶、根具有止咳、清热解毒和消肿的功效[3],现广泛分布于我国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以及日本、印度、马来西亚等地[4]。目前,黄槿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有,Li等[5]从中国海南的黄槿心材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木栓烷型三萜和8个已知的三萜类化合物;Rosa等[6]通过对黄槿花的甲醇、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气质联用分析,得出提取物大多是豆甾醇类化合物;冯超等[7]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等分离纯化手段,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并通过波谱技术鉴定了各个化合物的结构;王忠昭[8]采用薄层层析、硅胶柱层析以及波谱技术等手段,从黄槿中分离并鉴定了21个化合物。关于红树林植物黄槿树叶挥发油和脂肪酸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试验对采自湛江特呈岛红树林区的半红树植物黄槿叶片挥发油及脂肪酸成分进行了GC-MS分析,并确定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以期为黄槿叶片化学成分的系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红树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新鲜的黄槿叶片于2010年春季采自湛江市特呈岛红树林区,叶片经清洗晾干后,粉碎备用。试验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1.2仪器
  高速组织捣碎机(上海标本模型厂);挥发油提取器(长春市玻璃仪器厂);EV201型旋转蒸发仪(北京莱伯泰科仪器有限公司);QP-2010A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日本岛津公司)。
  1.3试验方法
  1.3.1挥发油的提取称取粉碎后的黄槿叶片500 g,置于挥发油提取器中,参照《中国药典》(一部)附录XD[9],并作改进,加入600 mL饱和氯化钠,浸泡1 h后,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放置在电炉上直接加热蒸馏,提取油质3 h。将接收到的油水混合液用乙醚进行萃取,得到淡黄色乙醚萃取液。取上层乙醚萃取液,加入无水MgSO4过夜除水,最后分离去除,将乙醚挥发除去,得到淡黄色油状物,用QP-2010A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
  1.3.2脂肪酸的提取及甲酯化脂肪酸的提取:称取干燥粉碎后的黄槿叶片29 g,于索氏提取器中,用250 mL的石油醚在80 ℃的水浴中回流提取6 h。将得到的提取液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得到软膏。
  皂化甲酯化:称取上述所得的浓缩样品0.5 g于试管中,加入4 mL 0.5 mol/L的NaOH-CH3OH于60 ℃水浴回流30 min至油珠消失,加入2 mol/L HCl酸化,待溶液pH为2时,加入乙醚进行萃取,得到油层,再加入2.5%的H2SO4-CH3OH在60 ℃水浴中甲脂化1 h,然后加入乙醚、饱和盐水各2 mL,振荡萃取,取上层油层,再加入2 mL乙醚重复萃取1次。将萃取液合并,加入无水MgSO4过夜;次日用胶头滴管吸取上清夜,将乙醚挥干,获得待测液[10],用QP-2010A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
  1.4挥发油和脂肪酸的检测条件
  GC条件:2010型气相色谱仪,毛细管柱,氦气为载气,柱温60 ℃,进样温度250 ℃,柱压53.6 kPa,载气流量3 mL/min。
  MS条件:EI离子源,电子能量70 eV,电离温度200 ℃,界面温度230 ℃,扫描时间:2~40 min,扫描质量范围:20~500 u。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结果与分析
  2.1挥发油的测定结果
  按试验方法所述GC-MS条件,对黄槿叶片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其总离子流色谱图共检出63个峰(图1)。
  根据质谱图和标准图谱对照分析,鉴定出54种化合物,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挥发油各组成成分相对含量,见表1。
  由图1和表1可知,黄槿叶片提取的挥发油共检测出63个峰,鉴定出54种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有8种:苯乙醇8.25%,2-乙烯呋喃7.75%,3,4,4-三甲基-2-环戊烯-1-酮7.62%,邻甲氧基苯酚5.01%,吡咯4.75%,对甲基苯酚4.03%,吲哚3.44%,对乙基苯酚3.14%。
  与同样采自湛江市特呈岛红树林区的红树林植物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木榄、露兜、海芒果相比,半红树植物黄槿叶片挥发油各组分含量均较低,红树林植物叶片挥发油中含量普遍较高的成分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白骨壤叶片含41.09%,海芒果树叶含40.89%,秋茄树叶含35.20%、桐花树叶片含20.60%、露兜叶片含19.25%[11-15],在半红树植物黄槿叶片中含量偏低,仅为2.13%,这与树种的分布及生物合成途径有密切关系。
  相对而言,黄槿叶片挥发油含有丰富的物质种类,如吡咯类、呋喃类、酚类、醛酮类、醇类、吲哚类、烯烃类等,各类化学物分别占挥发油组分百分比含量如图2所示,醛酮类以及酚类相对含量较高,分别占挥发油总含量的25.59%、19.32%,吡咯类占6.34%。
  
  2.2脂肪酸的测定结果
  按试验方法所述GC-MS条件,对黄槿叶片脂肪酸甲酯化产物进行GC-MS分析,其总离子流色谱图如图3所示,共检出34个峰。
  对图3脂肪酸的总离子流色谱图进行分析,鉴定出黄槿叶片提取液中脂肪酸13种,其含量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黄槿叶片脂肪酸的含量占总提取液的74.24%,其中,饱和脂肪酸占46.73%,不饱和脂肪酸占27.51%,十六酸(棕榈酸)、9,12-十八碳二烯酰氯(亚油酰氯)、9,12-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的含量较高,相对含量分别为30.11%、11.91%、10.11%,十五酸含量最低,仅为1.41%。其中还含有2种同分异构体,十六酸有2个同分异构体,9-十六碳烯酸有2个同分异构体。与其他特呈岛红树林植物叶片的棕榈酸含量相比,桐花树叶片棕榈酸含量16.17%,露兜叶片棕榈酸含量35.39%,红海榄叶片棕榈酸含量40.36%[14-16],可见十六酸(棕榈酸)是红树植物叶片脂肪酸中含量占优势的类别。
  棕榈酸属饱和脂肪酸类,其用途广泛,常被用作工业原料生产润滑脂、合成洗涤剂、软化剂等。此外,可适量食用以利于脂肪代谢,但过量食用会使体内脂肪沉积,进而诱发高血脂和血管硬化,并影响体内胰岛素的分泌[17]。
  亚油酰氯及亚油酸可用于胰岛素LysB29的选择性修饰及新型稳定维生素C源的合成[18,19]。亚油酸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能促进脑细胞代谢,是老年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的重要功能因子之一[20],同时,亚油酸还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酸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延长人类寿命的生理作用[21]。
  3小结
  由于植物天然活性成分资源的可再生性,近年来,人们对植物挥发油、油脂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目前,已经成功开发出多种天然精油及油脂,而红树生态环境又是世界上最富有多样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环境之一,由于其生态环境的极端特殊性,其中所产化合物化学成分结构新颖、功能独特,更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是医学新药研究开发的活跃领域,也可用于农业等不同领域的研究。
  试验对黄槿叶片挥发油和脂肪酸进行了GC-MS测定分析。对黄槿叶片挥发油组分的测定分析分离出63个峰,鉴定出54种化合物,其中,苯乙醇含量相对较高,占挥发油组分总含量的8.25%,此外,挥发油组分中还含有吡咯类、呋喃类、酚类、醛酮类、吲哚类等多种化学组分,但与其他同样采自特呈岛的红树林植物相比,其挥发油各组分含量均较低。
  对脂肪酸的分析结果表明:已鉴定出的13种脂肪酸中,棕榈酸和亚油酸相对含量较高,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30.11%和10.11%,棕榈酸同样是特呈岛其他红树植物含量相对较高的脂肪酸组分,这可能与树种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具体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万钧.中国树木志(第3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
  [3] 吴征镒.新华本草纲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 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中国木本植物种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5] LI L Y,HUANG X S,SATTLER I,et al.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a new friedelane triterpene from the mangrove plant Hibiscus tiliaceus[J]. Magnetic Resonance in Chemistry,2006,44(6):624-628.
  [6] ROSA R M, MELECCHI M I, DA C, et al. Antioxidant and antimutagenic properties of Hibiscus tiliaceus L. methanolic extract[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6,54(19):7324-7330.
  [7] 冯超,李晓明,田敏卿,等. 药用红树植物黄槿的化学成分研究[J].海洋科学,2008,32(9):57-60.
  [8] 王忠昭.半红树植物黄槿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Z].2005年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0] 杨艳,王贤磊,李冠. 六种新疆陆地棉棉籽脂肪酸成分分析[J].生物技术,2009,19(4):54-56.
  [11] 郭先霞,陶震,宋文东,等. 红树植物白骨壤树叶挥发油化学组成特点及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08,27(1):57-59.
  [12] 胡世伟,宋文东,王浩,等.红树植物海芒果树叶中的挥发油和脂肪酸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 2010,37(2):46-50.
  [13] 黄甫,宋文东,贾振宇.红树植物秋茄树叶挥发油化学组成特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05,24(4):81-84.
  [14] 宋文东,王浩,张夏娟.气相色谱-质谱测定红树植物桐花树叶中的挥发油和脂肪酸的组成[J].分析试验室,2007,26(增刊):353-356.
  [15] 纪丽丽,宋文东,刘建秀.红树林植物露兜中挥发油和脂肪酸的测定[J].现代食品科技,2008,24(6):588-592.
  [16] 宋文东,郭先霞,奚旦立.红树植物红海榄脂肪酸的GC-MS分析[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7,15(5):447-449.
  [17] 张丽,高聆,梁军,等.棕榈酸对胰岛的脂毒性及非诺贝特的保护作用[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21(2):155-157.
  [18] 黄涛.化学修饰胰岛素的制备、表征和生物活性[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19] 金显春.新型稳定维生素C源的合成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3.
  [20] 张志国,邱泉若,生庆海.气相色谱法测定乳粉中亚油酸[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2,(4):16-18.
  [21] 陈健初,徐斐燕,夏其乐. 杨梅核仁油的理化指标和脂肪酸成分分析[J].林产化工通讯,2005,39(1):21-2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