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淤地坝建设的地位及发展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1500
 

【淤地坝建设的地位及发展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1500

发布时间:2019-02-24 05:17:26 影响了:

  摘要:实践证明,淤地坝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意义。榆中县属黄土高原沟壑区,今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应以沟道工程,淤地坝建设为主,为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新农村发展和生态建设创造条件。
  关键词:淤地坝;发展思路
  
  1淤地坝的发展和建设现状
  
  淤地坝是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上拦下保(拦蓄上游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不能承受的超标准洪水和泥沙,保护下游水利水保工程不受洪水泥沙威胁)、蓄洪排清、拦沙淤地,直接为当地生产和治黄服务。榆中县最早于1978年10月建成树梓沟骨干坝之后,淤地坝项目逐年增加,特别是1999年以来淤地坝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截止目前,全县共建成淤地坝63座,其中骨干坝20座,中型淤地坝21座,小型淤地坝22座,骨干工程控制面积70.25 km2, 淤成坝地195.40 hm2, 已生产利用117.50 hm2,累计拦泥756.83万m3。坝地面积占我县粮田面积的1.60%,年产粮52.88万kg,占全县多年平均粮食总产量的0.16%。
  
  2淤地坝建设的地位与作用
  
  几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淤地坝建设在拦截泥沙、削峰滞洪、减蚀固沟、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也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充分利用水沙资源,淤地增产治穷致富和减少入黄泥沙的有效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1淤地坝是拦泥减沙的关键措施
  主要表现在拦泥、减蚀和滞洪三个方面。在拦泥方面,淤地坝不但能拦蓄沟道本身产生的泥沙,而且能拦蓄坡面汇入沟道内的泥沙。在减蚀方面,淤地坝工程竣工后,抬高了侵蚀基准面,具有防止沟岸扩张、沟底下切和沟头延伸的作用,减轻了沟道侵蚀。在滞洪减沙方面,主要是拦截了洪水,减轻了坝下游的沟道冲刷,从而减少了输入下游的泥沙。
  据对咸水岔流域3座淤地坝的测算,沟道比降由打坝前的11‰~15‰下降到淤积后的0.50‰~1‰,每公顷坝地拦泥6.40m3,拦泥效益非常显著。因此,沟道坝系工程是实现黄河快速减沙,减轻河床淤积的关键措施,在小流域治理中具有控制泥沙的骨干作用。
  
  2.2淤地坝建设在农业生产中有突出作用
  2.2.1增加耕地面积,荒沟变良田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特别是榆中县北部山区,地形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沟壑密度一般为1~4km/km2。在沟道内进行坝系建设,将水土资源就地拦蓄,就地利用,使荒芜、起伏不平的大小沟道淤成良田,增加了耕地面积。特别是在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成为增加基本农田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2.2.2坝地土壤肥沃,耕作方便,提高了粮食单产由于坝地拦蓄的都是小流域坡面上流失下来的表土,含有大量的牲畜粪便、枯枝落叶等,土壤肥沃;坝地地下水位高,土壤水分充足,墒情好,耐干旱;坝地平坦、宽阔,耕作方便。据测算,一般坝地土壤含水量比坡耕地高1.50倍,比梯田高1倍;单位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坡地高1.20、4、5.20和1.30倍。
  由于坝地具有良好的水肥条件,与其他土地类型相比,产量较高。据统计,坝地单位产量一般为5 000kg/hm2,有的高达8 000kg/hm2,是坡耕地产量的4~6倍,是梯田产量的2~3倍。
  
  2.3淤地坝建设可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淤地坝建设,为山区农民增加了优质耕地资源,做到了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并举,生态环境改善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得益彰,从根本上可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对促进退耕还林还草,推动农业结构乃至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2.4以坝代路,改善交通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淤地坝建成后,坝体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改善了当地的乡村交通条件,便利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物资、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据统计,约60%的治沟骨干工程承担着当地的主要交通道路。榆中县连搭沟坝系张家营坝建成后,彻底解决了585户,2 405人祖祖辈辈人背畜驮过沟翻山寻找生活水的历史,并为下游工副业的发展提供了水源,改善了交通条件,村里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该村人均收入增加了500多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5防洪减灾,保护下游生产安全
  据调查,2001年汛期榆中县大部分地区暴雨洪水频繁发生,而高崖镇大营沟小流域,由于受到流域内2座淤地坝的有效保护,不但没有发生水毁灾害,而且在灾害之年取得了粮食大丰收,再次证实淤地坝上拦下保的巨大作用。
  
  2.6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水
  榆中县降水年内分布不均,60%~70%的降水集中在7~9月份的汛期,而作物生长需要水分的5~6月份,则往往干旱少雨,无水可利用,而坝系把汛期多余的降水拦蓄起来,可实现合理调节使用。一是增加了沟道长流水。二是调节水资源。三是利用淤地坝前期蓄水,可抗旱保种。四是增加了农村水井的取水量,使水资源充分合理利用。榆中县山区农村水井多建在沟底,靠提水解决。加上地下水资源贫乏,每年春季干旱少雨,河道断流,饮水十分困难,长期制约着农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据调查,龙泉乡骡子滩村通过建设沟道淤地坝工程,曾经一度荒废的旧水井可以重新利用,基本满足了全村人畜的饮用水需要。
  
  2.7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由于坝地的高产稳产,为发展高效农业和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县高崖镇树梓沟村共建成骨干坝1座,中小型淤地坝各1座,初步形成了以坝系建设为重点的流域综合治理格局,农业总产值由2001年的31万元增加到现在73万元,人均收入达1 650元。
  
  3今后淤地坝建设的发展思路
  
  根据我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今后淤地坝建设的总体思路是:规划在天池峡流域再建设淤地坝75座,其中骨干坝25座,中型淤地坝24座,小型淤地坝26座。使全县的骨干工程控制面积达到153.60 km2,可淤地828 hm2,可拦泥2 160万m3。
  
  3.1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重点,统筹安排淤地坝建设
  我县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540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6.40%,年均输入黄泥沙207万m3,是我县主要的产沙区,对下游的危害最大。该区沟壑密度达3~5 km/km2,以沟道侵蚀为主,是淤地坝建设最为适宜的地区。同时,该区域是我县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因此,加快淤地坝建设,不仅是有效减少入黄泥沙、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需要,同时也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3.2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按坝系进行科学布设
  根据小流域的自然条件、水沙运行规律、社会经济情况等诸因素,统筹考虑,合理规划。我县以小流域为单元,可建设淤地坝138座,其中骨干坝45座,中小型淤地坝93座。实行大、中、小型淤地坝结合,蓄水、拦泥、生产、防洪各效益兼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排淤结合、效益稳定的淤地坝坝系,达到改善生态、发展生产,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最终形成小多成群、有骨干坝控制的沟道坝系工程。
  
  3.3加快淤地坝前期工作进度,为大规模淤地坝建设创造条件
  《榆中县天池峡小流域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规划》已经完成,要在进一步完善规划的同时,结合流域的实际,在深入调查、摸清淤地坝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充分论证,加强小流域坝系可行性研究和单坝初步设计的工作,提出切合实际的淤地坝发展目标、工程布局和建设管理措施,为淤地坝建设做好项目储备。
  
  3.4搞好小流域坝系示范,推动大规模淤地坝建设的开展
  我县淤地坝建设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成了一部分相对较好的小流域坝系,但目前已建成的这些坝系,无论在建设布局上、整体数量上,还是在类型区代表性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大范围示范推广的需要。为了推动大规模淤地坝建设的顺利实施,需要在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建设一批示范坝系,在规划设计、施工组织、建设管理、运行机制、监测评价和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示范,总结经验,为淤地坝建设提供示范和样板。
  
  3.5制定有关政策法规,规范淤地坝建设行为
  淤地坝建设涉及范围广,协调任务重,在规划设计、施工组织、建设管理、运行管护等方面都可能遇到一些新情况,出现一些新问题,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淤地坝建设与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配合;实行行业管理,加强技术指导;严格基建程序,加强建设管理;制定政策法规,建立管护机制。确保淤地坝建设持续、健康、规范的发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