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困境及其出路探讨|人在困境中怎样找出路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困境及其出路探讨|人在困境中怎样找出路

发布时间:2019-04-02 04:30:52 影响了:

  摘 要:妥善解决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就业等方面存在的困境问题,是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文章以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村为例深入探讨了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生活窘迫、就业困难、心理失衡的成因,指出只有建立统一的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专项养老保障基金、健全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积极扶持失地农民就业才是解决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困境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 失地农民 困境 出路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76-03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随之产生了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失地农民既有别于农民,更有别于市民,因而遭遇了很多政策壁垒。而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更为偏远,经济也更为落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其他技能水平更低,也就决定了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对土地的重视度与依赖度更高,因此,妥善安置好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就业,是加快甘肃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极为重要的环节。
  为了深入了解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研究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面临的困境,进而探求解决的途径与方法,笔者于2011年7月对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村进行了实际调研,调研对象是从华藏寺村随机抽取的60户失地农民,此次调研以问卷和访谈为主,共发放问卷60份,其中有效问卷6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一、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面临的困境
  (一)生活来源不稳定
  华藏寺村有11个村委小组,全村共有776户3256人,汉族和少数民族各占一半,少数民族中除了藏族外还包括回族、土族及少量的满族。依据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华藏寺村失地农民目前最担忧的问题是生活来源的不稳定。华藏寺村11个村委小组中阴洼山组和界牌组被征地比例分别为86%和90%,而下寺滩组、中寺滩组和朵家窝组被征地比例为100%,以上五组基本上属于完全失地。失地后,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多元化趋势明显,目前华藏寺村失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集中在外出打工(52%)、自己做生意(28%)和种植经济作物(11%),改变了以往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收入来源结构。种地虽然收益不高,但至少收入稳定。土地被征用后,农民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一部分农民失地就意味着失业。另外,农民失地前,粮食蔬菜都是自给自足,失地后米、面、油、蔬菜都需要购买,生活成本骤然加大。
  (二)就业压力大
  多年来农民只习惯于在土地上耕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农民土地被征用,意味着他们失去了维持家庭可持续生计的主要来源和生活保障,目前各地主要采取一次性的货币支付对农民进行补偿,补偿安置费随着经济的增长逐年有所提高,即便如此,补偿金额仍然没办法满足日后失地农民的生活需要,因此,再就业成为失地农民的唯一出路。然而,调查结果显示,24%的失地农民闲赋在家,76%的失地农民虽然目前有工作,但其中大部分都是临时工,从事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工种。也有一部分的失地农民利用补偿安置款做生意,但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找不到好的项目,也只能是摆些小摊来勉强度日。根据访谈结果,华藏寺村失地农民都普遍希望能获得更为稳定的就业机会。
  (三)心理失衡严重
  1.征地用途不同、补偿标准不统一,引发失地农民的不满情绪。从纵向比较来看,华藏寺村征地情况始于1981年,当年给予失地农民每亩1000元的补偿安置费,在2005年以前,最高的货币安置费是每亩10000元;而2005年之后的货币安置费最高可达每亩80000元,这就直接导致2005年前失地的农民现今的生活比较困难,情绪也极为不满。从横向比较分析,由于各级政府在制定土地补偿标准时把征地用途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根据公路建设、水利保护、企业用地、商品房开发等不同用地途径,使农民获得的补偿费差异较大,导致了同一个乡的不同村之间,同一个村的不同户之间执行不同的补偿标准,甚至相差数倍,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对政策的疑虑,导致部分失地农民心理上严重失衡。
  2.经济压力过大带来的焦虑与不安。农民失地后,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费按照城市标准来开支,无疑大大增加了其生活负担。日常生活开支的增加使失地农民不堪重负,对生活充满了担心和焦虑,对能否生存下去感到不安。另外,失地农民通常没有城市户籍,而根据我国义务教育的入学政策,是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否则就要承担高额的择校费,因此,子女上学的高额费用成为失地农民家庭的沉重负担。
  3.农民失地后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绝大多数失地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即又带来了老人的赡养和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使很多失地农民面对就业与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选择时感到茫然和纠结。
  二、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造成失地农民生活困境的原因
  1.土地保障功能的丧失。土地的保障功能是其固有的自然与社会经济保障功能,土地的资源价值可以保障农民的养老及就业,农民的土地一旦被征用,农民也就失去了就业机会和基本社会保障,既享受不到城市下岗职工的各种优惠待遇,又享受不到种地农民的各种补贴,只能游走在各种优惠政策的真空地带。因此,土地功能的丧失使得失地农民面临极大的社会风险。
  2.征地补偿标准偏低。以华藏寺村下寺滩组为例,该组共有482人,被征地692.41亩,属完全失地,人均失地1.4亩,按照货币补偿的平均水平,以每亩补偿6万元计算,人均补偿费为8.4万元,相当于普通公务员4年的工资。现行的补偿制度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就业从农业转向了非农业、需要再就业、社会保障从农村传统的土地保障转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等实际变化,因此,补偿标准无论是从保证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土地的预期收益还是政府出让土地获得的巨额收益等方面进行比较,补偿水平都严重过低。
  3.补偿方式单一。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规定,对失地农民的安置方式包括:货币安置、就业安置、入股分红安置、住房安置、异地移民等多种安置方式。然而在具体的安置过程中,主要是以一次性的货币安置为主,这种方式忽略了农民的长远利益,没有充分考虑依附于土地上的多重附加功能,如财产权利,就业机会等。而限于农民的理财能力和经验,有可能导致坐吃山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