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来自“天堂”的挽歌]她在天堂为我唱一首爱情挽歌
 

[来自“天堂”的挽歌]她在天堂为我唱一首爱情挽歌

发布时间:2019-04-07 04:56:36 影响了:

  一封盖着“1983.10.30”邮戳的航空信从海外寄往中国。这是一封出逃者的家信。两年来,从信封到邮票,他家里的人都熟悉了。但这封信拆开后却不同寻常:“事到如今,我只好把真实情况告诉你们了。”再往下看,这分明是一封诀别的遗书。就在这封信漂洋过海的时候,发信人在异国他乡自缢身亡了。
  这是一个在随团出访中私自出逃的人的悲剧。象所有的事件一样,有它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这里虽然隐去人名和地名,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一事件的理解和思考。
  机遇不能代替正确的政治方向
  好的机遇都让他赶上了:
  ——1971年,17岁,进某外语学校。
  ——1973年,19岁,被选送到某大学外语系代培。
  ——1974年,20岁,被选送到国外学习英语。
  ——1976年,22岁,学习归来进某外事单位工作。
  ——1980年,26岁,随某歌舞团第一次出访。
  —一1981年,27岁,随某京剧团第二次出访。
  从1971年到1981年,也就是他从17岁到27岁的十年中,他三次进校学习,获得三次出国的机会。和他同龄的人,当年扛着行李去北大荒插队时,他已经轻松地登上了出国留学的飞机;后来许多人拉家带口,还要上夜大、奔学历的时候,他又揣着大学毕业的文凭在令人羡慕的单位里出出进进了。
  在动乱的岁月里,人们常常受机遇的摆布。有时它能出人意料地推举一些人,有时它又常常无情地埋没一些人。机遇对这个年轻人的确够照顾了。
  当然,条件是党和人民给他创造的。当他踏上我们国家出类拔萃者的台阶的时候,他应该更多地想到责任和义务,更多地想到创造和奉献。但恰恰相反,他的心思又用在谋划新的“机遇”上了。当他认为另一种“机遇”来临的时候,他的履历表上却填下了可悲的一页。
  ——1981年11月3日,在随某京剧团出访时外逃。
  ——1983年10月30日,从国外传来确凿的消息,他在极度苦闷中自杀。
  把他的经历前前后后连贯在一起,就不能不让人深思了。在人的一生中,的确会遇上各种各样的“机遇”,但“机遇”不过是提供了某种条件。在同一“机遇”上,有人可能做出可歌可泣的事,有人却可能做出遗恨千古的事。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机遇”都不能代替正确的政治方向。“机遇”毕竟不能造就一个人。过错不在于“机遇”,恶果只能由亵渎“机遇”的人承担。
  他为什么由“开朗”变得“内向”了
  1973年,来某大学培训的几个年轻人住在一个通铺上。夜里,两个小伙子被虱子咬醒了。这个说:“虱子是从你身上爬过来的。”那个说:“虱子还是闻着你的肉香。”嘻闹了一阵,又都呼呼入睡了。这其中,有一个就是我们所说的那个年轻人。可见,那时候他是个性格开朗的人。
  后来,他变得“内向”了,开会或闲谈的时候,他常常坐在一个角落里,有话也不肯多说。偶尔从别人的话中听出一点怨气,他常常借火助势地插上一两句。个别的一件事,经他一“点拨”,似乎就成普遍性的问题了。
  详细观察这种性格的变化,还是可以发现内在逻辑的。几年来,国内、国外交错的生活经历,在他的头脑里逐渐产生了两种积累。
  一种积累来自国外生活:摩天大楼还只是在电视里影影绰绰地出现时,他早就出出进进习以为常了;家用电器还只是在橱窗里展览时,他早就亲自享用了;“民主”和“自由”别人还只是在国内一般地谈论时,他却已经沉醉在异国那“民主”和“自由”的雾霭之中了。
  另一种积累来自国内生活:想买辆名牌自行车,左转右转没有门路,他感到恼火;准备结婚了,可房子还没有着落,他埋怨“在中国要房子比找老婆还难”;“西单墙”被取缔时,他更为不满,“这又算得了什么?”……
  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变化。两种“积累”就象两个电极,常常在心头碰撞起火,最后归结为两句话: “国外,如何如何……”“中国,如何如何……”。当他觉得现实和自己的想法格格不入的时候,既要发泄,又要顾到一条防线,这时,他由开朗变得“内向”就不难理解了。
  这种“内向”,实际上是一种扭曲,性格的扭曲往往只是在一定的场合。心里的话总还要在别的机会透露。
  他曾经是团员,但后来他越发觉得组织生活是一种负担了。他是他所在单位超龄团员中第一批退团的。别人退团时,对团组织还一往情深;而他呢,倒觉得从此以后,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了!
  他也曾写过入党申请书,那是在老同志的启发和帮助下写的。但他递交申请书之后,就不知应该干什么了。也许,他以为人们的政治信仰,不过是一种外在的表示,而不是精神世界的革命。他更不知道,人们对党的信仰和追求,不仅需要言语口头的表示,尤其需要亲身的艰难的实践——这里包括,党在顺利的时候,和党同心同德;党在困难的时候,和党同舟共济;党在奋进的时候,和党一路高歌。
  他也曾和女友谈过政治。他的女友——一位年轻的共青团干部,还是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的。当他把国内国外的对比感袒露给他的女友时,女友问他:
  “你总说外国好,是一切都好吗?你老说中国不行,是什么都不行吗?”
  “你又没去过外国,你当然不了解外国!”
  女友叹息道:“你要是能看点辩证唯物主义的书就好了。”
  他呢,满肚子的不高兴。本来,这种思想交流是有益的,有助于矫正他思想上的偏颇,但是,他渐渐把这作为一种多余的纷扰。他提出,以后见面不谈政治,离政治越远越好。
  他的女友对此为他担心过,说:“你可以不搞政治工作,但不能没有政治头脑!”他的亲属不止一次地提醒他:“你说你要远离政治,但政治偏偏要找你;你如果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错误的政治观念就要侵入你的生活……”这些善意的劝导,都被他当成了“说教”,当成了耳旁风。
  团组织,他退出了;入党的意愿,他逃遁了;政治生活,他远离了……理想的阳光开始消失,心灵的灯火逐渐熄灭,这个“内向”的年轻人,将走向何方?
  危险的情绪在他心里升级
  在国外的学习结束后,他回到原单位,被安排在图书馆。当他听说这里有机会出国选购图书时,他同意了。但后来一了解,出国要排在几年之后,他又不干了。为了调到外事部门当翻译,他左一个报告埋怨大材小用,右一个申诉强调不能丢掉口语。为了发挥他的才能,领导批准了他的要求。他一方面得意洋洋,另一方面他又耿耿于怀:“这里太不自由!”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