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挑眼”与“求精”】眼挑针会自己消的吗
 

【“挑眼”与“求精”】眼挑针会自己消的吗

发布时间:2019-04-09 04:34:15 影响了:

  顾客买沙锅,总要里里外外检查一番,看看有没有漏水的沙眼。这意思推而广之,凡是某物或某人某事的瑕疵被人指了出来,也谓之“挑眼”。  有些青年不喜欢别人挑眼,认为这是吹毛求疵,存心找自己的岔子;因而对挑眼的意见不予理睬,甚至火冒三丈,反唇相讥。有些青年则不然。他们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闻过则喜,有错必纠,把别人的挑眼,作为检查自己工作的镜子,作为医治自己毛病的药方,作为提高自己技艺、“更上一层楼”的阶梯。
  著名的京剧演员梅兰芳,从青少年时期起,就是一个不怕挑眼、欢迎挑眼的人。他在回忆自己的演艺成长过程时说:“我刚出台时候,也是遇见几个热心朋友,我每天唱完戏,他们就到我家里,象师傅教训徒弟那样,‘摘毛’‘挑刺’,哪点儿神气不对,哪个身段别扭,哪个字音倒了,哪句词儿欠通……这位讲完,那位接着说,我都记下了。”还有人看了戏写信给他,也是净挑眼。梅兰芳对这些信很重视。比如他初演《汾河湾》时,接到一封观众的来信,信中指出他演青衣柳迎春演得太板,要他学习京剧前辈时小福那种“露手青衣”的演技,还按着剧情出了许多主意。梅兰芳再次演出时,有些地方就照着这封信的意见做了。接着这位爱挑眼的观众又来了第二封信、第三封信……最后和梅兰芳交上了朋友。正由于梅兰芳有这种欢迎挑眼、虚心求教的精神,把许多爱挑眼的观众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他才能不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演技上精益求精,攀登高峰,成为誉满艺坛、名驰寰球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不挑眼无以求精。演剧如此,做其他工作也是一样。师傅对徒弟的操作不挑眼,就教不好徒弟的本领;检验员对产品的质量不挑眼,就把不好质量关;商店和服务行业不虚心听取顾客挑眼的意见,就不能及时改进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不准别人挑眼,是一种“霸王作风”,其结果只能是堵住言路,闭目塞听,想精通技艺,赶超先进,攀登高峰,也就无从谈起。
  挑眼的意见,未必是百分之百的正确。有的可能只见一斑,未窥全豹;有的可能把白璧微瑕说成是瑕大于瑜;有的意见也可能是无的放矢,完全错误。我们并不提倡盲从,而是要善于从各种挑眼的意见、议论中,吸取正确的、合理的部分(哪怕只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也是好的),作为自己的营养。
  有人说,挑眼是一种“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求全责备。我看不能那样说。挑眼是为了求精,和“求全”而又“责备”是两回事。我们不能要求世上有绝对纯净的“足赤”,但可以要求不断提高金的纯度。我们不能要求世上有毫无缺点、错误的“完人”,但可以要求一个人少犯错误,不犯重大错误,以及有了缺点、错误能够很快改正。求全责备,是不切实际的形而上学思想;挑眼求精,是对人对事的严格要求。“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苛求,是压抑人才、阻碍革新的堵路石;而那些意在改进工作、提高质量的挑眼意见,对人才的成长,技术的革新,常常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不可混为一谈。我们从事任何工作,都应有欢迎挑眼,精益求精的精神。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