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流放之路伪神之林【名著伪阅读走向真阅读之路】
 

流放之路伪神之林【名著伪阅读走向真阅读之路】

发布时间:2019-04-20 04:15:12 影响了: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名著伪阅读产生的背景,阐述了名著伪阅读与真阅读的内涵,提出由伪阅读走向真阅读的策略:一、语文教师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示范真阅读;二、名著中高考的命题方式应优化改革;三、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去粗取精。倡导中学生真正地阅读名著。
  【关键词】
  伪阅读 真阅读 言传身教 优化改革 博采众长
  一、名著伪阅读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教育界轰轰烈烈地掀起了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为了与课程改革同步,弥补学生文化传统、文学素养的缺失,文化经典、文学名著逐步纳入了中高考语文考试范畴。
  然而,几年时间过去,名著考试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催生了名著伪阅读的怪现象。
  二、何为名著伪阅读与真阅读?
  名著和经典列入考试范围,初衷在于以考促读,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无暇看书又需应付考试,于是对阅读进行阉割式的技术处理:即不读原著,而阅读各种名著缩写本、名著主要情节梳理概括、名著一本通等教辅材料,这便是一种伪阅读。依靠这种手段,居然能基本保证考试得分。于是,伪阅读更加泛滥,渐渐由学生的自发应对行为转变成由教师、出版商“发扬光大”的行为,进而滋生了系统化产业化的相关社会利益链条。
  无论考不考名著,时代需要的是真阅读而非伪阅读。什么才是名著真阅读?“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 ”(卡菜尔)“ 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高尔基)“书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最美好的社会里,让我们置身于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心灵之中,瞻仰他们的风采,亲沐他们的行谊,聆听他们的言论,坐育其间,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吸取他们的经验,不知不觉地把自己融进他们匠心独运的幽美意境之中,如沐春风” (斯迈尔斯)。这些都是名家对阅读的真知灼见。阅读应该是不带功利目的的心灵陶冶和享受,应该广泛涉猎,博采众长;真正的阅读关乎的是内在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滋养人文情怀,对世界观的形成深具意义。
  三、名著伪阅读走向真阅读的出路在何方?
  现代社会,以功利为目的的伪阅读和以消遣为目的的浅阅读横行当道,而真正阅读名著的人少之又少,那么,中学生的名著真阅读之路又在何方呢?
  (一)语文教师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示范真阅读。
  语文教师自身便是一张活名片,应该是一名爱阅读、会阅读、真阅读的终身阅读型教师。只有当教师有着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厚积薄发,才有资格有能力引导学生走向真阅读之路。语文教师身负向学生渗透阅读的魅力及方法的使命,必须引导学生为兴趣而阅读,而非为功利而阅读。
  这种阅读的魅力时常出现在我与学生的思想交流碰撞中。有一次一位男生遭到全班男生的围攻,我替他解围,说好色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共性,只要理性对待,这是特点,不是缺点。孔夫子说过“食色,性也”,学生嫌这话老套。我就告诉他们作家张贤亮有一部作品,其中讲到了一群野战在外多年的士兵,因为太久没看到女性,偶然间在林子里看到一头母野猪,居然觉得那头母猪是双眼皮的。全班大笑,说“老师果然博学多才”。那位被围攻的男生对我很是感激,迷上了阅读,班上同时刮起了张贤亮热。
  (二)名著中高考的命题方式应优化改革。
  全国各地语文中高考的名著考查,都圈定一定的范围,例如福建高考只考7部名著,2部文化经典。个人认为圈定范围的考试会产生学生阅读面过于狭窄的弊端。由于考试范围小,较易在短期内制定出一套不读原著又可得分的伪阅读应试方法,以考促读的初衷畸变为为考而伪阅读的怪现象。故而个人设想,名著考试是否可以不圈范围或者圈定一个更大的范围例如30部、40部或是50部。范围增大甚至没有范围,这便让众多投机取巧者无的放矢,让各种名著缩写本等伪阅读的载体没有了市场。没有了范围,抽掉伪阅读这根饮鸩止渴的拐杖,学生要拿分数,只能靠平时的文化积淀和课外阅读积累。这样,学生、家长和教师才会真正重视阅读,引导学生及早走上真正的阅读之路。此外,名著考题的设计也亟待改革创新, 5选2的选择题考查形式导致“三长一短选一短,三短一长选一长,参差不齐选第二,答案一般不第一”等所谓英语选择题规律妙招的无稽之谈蔓延至语文考试中。而情节概述题只能考查学生的记忆力,与文学阅不阅读基本无关,这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且败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谈不上提高文学素养。名著考试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学生应广泛涉猎,博采众长。
  基于对高考名著考查设定范围的质疑,设若这9部著作确实堪称典范,是鱼翅熊掌之类的饕餮大餐,但是一个人如果整日里都吃鱼翅熊掌,难保没有胃胀胃痛之弊。粗茶淡饭与山珍海味素荤搭配,才是营养均衡全面摄入的合理饮食。同理,名著阅读也应该是一个先广泛涉猎,再去粗取精的过程。读书更有效率的办法,就是先读得更多。鲁迅认为,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在博的基础上,要渐择而入于己所爱的一门或几门”。
  阅读固然应该读好书,但并非被冠以“名著经典”称号的书才是好书。即便是那些快餐文化类型的网络小说中,也可能有优秀作品。例如《庆余年》,架构有序,情节跌宕,伏笔巧妙,悬念设置奇特,就值得一读。金庸的通俗武侠小说被选入教材,也是明证。因此,真正的名著阅读,只读应试的名著,就量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就质而言,也未必全然适合中学生,金圣叹先生就有“少不看水浒”的警训。只有先广泛涉猎,博采众长;方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四、结 语
  韩寒说:“现在社会,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时代需要人们静下心来,借助书籍来洗涤浮华。这需要师长以身作则,需要掌握主导权的部门指出正确的阅读导向,需要我们青少年一代以韩寒的话为诫,广泛涉猎,博采众长。
  【参考文献】
  【1】陈英、王世兰.阅读需要一种精神高度[J].山东教育,2009Z2期
  【2】立新.孩子的阅读需要培养和引导[N].天津教育报,2009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