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我国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环境优化建设探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分析与优化
 

[我国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环境优化建设探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分析与优化

发布时间:2019-05-02 03:57:32 影响了:

  【摘 要】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已严重滞后于现代内部控制的要求,高校在积极推进自身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任务,优化内控环境成为了高校建设中的当务之急。本文借鉴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现状,提出进一步优化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环境
  
  一、引言
  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源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由财政部及内部审计协会等政府部门、中国证监会等行业监管机构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指引等推动。财政部于2001年以后发布实施一系列《内部会计控制规范》,2003年4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2008年6月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确立了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根据教育部门的行业特点,教育部于2004年4月发布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在积极研究和寻找适合自身需要的内部控制架构体系,但是内部控制制度薄弱、不规范仍是我国高等校院比较普遍的问题,原因在于管理层对内部控制执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追其根源在于内部控制环境的薄弱。
  二、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的内涵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企业要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内部环境作为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之一,是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和实施的基础,是内部控制得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土壤,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
  高校内部控制旨在高校内部形成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借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环境的解释,本文认为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高校组织治理结构与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三个方面。
  三、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现存问题分析
  (一)高校组织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1、普遍面临“所有者缺位”问题
  国有企业中不能确定国有资本由谁负责,企业破产责任无人承担,这种现象被人们归结为“所有者缺位”。“所有者缺位”的另一种表述是社会物质财富所有权为政府所有,实际又由各级政府负责管理。高校为政府所有,管理层的经营绩效与自身利益没有必然联系,高校主管部门没有对高校管理层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没有实施必要的监督和控制,因此高校领导层对加强高校建设内部控制没有动力,长此以往就会产生漏洞,滋生腐败。
  2、权利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权利配置高度集中。《高等教育法》同时为高等学校内部各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配置关系作了相应的规定,公立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对学校干部有任免权,对重大事项有决定权,校长在党委领导下具有全面管理教学、科研和行政事务的权力;在这种权利配置下,学校法人权利高度集中,学校决策机构和行政职能部门独揽大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利高度重合。其次,监督权力相对弱化。《高等教育法》中规定公立高等学校中教职工代表大会居于参政与监督地位。现实中,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行使职权,在这种机制下行使的监督权必定弱化。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管理岗位任用和职称评定存在不同程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弊端
  高校中层管理岗位的任用普遍存在论资排辈现象,近几年高校虽然破格提拔一些综合素质高的年轻干部,破格评定有为青年教师高级职称,但高校的破格提拔和评定是十分谨慎的,而且无论在管理岗位任命或是职称评定上普遍存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
  2、待遇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人才成长和学科建设
  相当一部分高校整体的待遇偏低,带来难以稳定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特别是难以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此外,高校内部因政策性原因或是各院系资源优势不同,造成同一校园内教职工收入相差悬殊,这些问题会挫伤教职工积极性,影响教学科研水平提高。
  3、高校人力资源政策不能适应现代内部控制需要
  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资源管理还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方式运行,人力资源的现代管理职能尚未形成,缺乏有效规划,关键岗位人员缺乏管理监督机制,内部管理运行制度流于形式,不能得到严格执行,内部控制效果低下。
  (三)内部审计职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1、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
  我国高校在机构设置上一般都会有审计处,但审计部门监督功能很大程度上是学校党委对下层管理部门的监督控制,而对高层管理者自身缺乏约束,这样的内部控制是不完整的,难以保证内审人员在实质上与精神上的独立,内部控制的独立性受到很大限制。
  2、现有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财务事项的事后审计
  现有的内部审计工作大部分是对财务事项的事后复核查错上,没有涉及或深入到管理领域。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飞快发展,学校经费来源日益多元化,审计的范围和难度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有待加强。
  四、优化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高等学校治理结构及权责分派体系
  1、完善高等学校治理结构
  解决中国高校治理问题,可以通过制定大学章程界定政府、社会和高校权利和义务的边界,明确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加强政府对大学进行调控和监管行为。(1)促进外部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大学治理。实现内部治理结构中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且相互制衡。比如,决策权归属校董事会;执行权归属于以校长为首的行政体系,执行董事会的决策并对其负责。(2)增强学术委员会在高校治理中的权威性,把职称评定、学位授予、学科发展等决策权划归学术委员会,使学术委员会成为校长教育教学管理的咨询和制衡机构。(3)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监督权力,对其享有的监督权利实现具体化、法定化。
  2、建立完善的权责分派体系
  高校内部控制机制要覆盖到各项活动、各个部门和各级人员,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多个环节。积极倡导矩阵组织结构,努力推进权力下移,充分发挥基层的自主性,明确校院两级管理权限,积极下移学校人财物管理重心,保证学院各类利益群体都能有效参与决策过程,更为重要的是,上一级要积极制定执行对下一级执行权财物使用情况的绩效监督制度,真正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学院管理有权有责、权责对等,促进高校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改革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建立科学用人机制
  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不仅能提高教师员工素质,还能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激发员工的热情,从而有效降低内部控制成本,弥补内部控制缺陷。所以,高校学校必须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尤其是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全员聘任制度”,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实现人才机制市场化。
  (三)强化内部审计职能,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
  一方面,高校不但要有传统的财务财政审计,还应该强化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绩效审计等形式,必要时可使内部审计外部化,聘请专业注册会计师来进行内部审计服务,增强审计独立性;另一方面做好财务审计工作向经济效益审计、管理审计等方面逐步发展,加强对校内重点领域的审计,比如可以加大对重大基建项目和采购的大宗设备进行重点环节的监督,改进审计工作方法,实现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全过程控制,不断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永成.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1(6).
  [2]刘春华.高校内部控制有关问题探讨[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9).
  作者简介:曹美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在职研究生,中级会计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