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裁弯取直 在知识之间“裁弯取直”地教历史
 

裁弯取直 在知识之间“裁弯取直”地教历史

发布时间:2019-06-12 04:18:31 影响了:

  教学时间:2002年11月  教学内容:《“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人教版高中历史(大纲教材)必修1)  教学场合:镇江市高中历史教学研讨会  教学对象: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高二文科班
  一、情境导入
  (挂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和香港回归的新闻图片,引入课题。)
  师:香港的回归得益于什么构想的成功运用?(学生答出“一国两制”以后)“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如何形成的呢?为此,我们需要学习和梳理第八章第四节的课文内容。这一课的课题叫什么?(学生照本宣科地说出课文名称。教师再出示教学目标: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认识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坚信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二、知识陈述,由学生分组列写
  师:我们班上有四排、四个小组,也就是四个学习小组,请每小组领一个任务,完成知识梳理的学习任务,每项陈述性知识都要写出答案,写关键词亦可。
  (教师板书四项陈述性知识内容:1.联系近代史,说明香港问题的由来;2.列举香港澳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五件大事;3.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祖国提出了哪些对台政策?4.归纳对台政策变化和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历史背景。)
  (教师让学生小组长举手认领,并略加鼓动,有两个小组认领,其余两题就由教师分配了。约莫5分钟后,开始各小组的代表发言和补充。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关键词。第1、2两小题基本是顺利完成。第3、4小问,有些不足。)
  师:第3小问,有些难度,你们能够找到《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叶剑英发表谈话、主张第三次国共合作,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但是不完整。你们小组还有谁来补充?
  生1:六届人大会议通过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师:能不能结合教材小字,补充一点具体而关键的政策?
  生2: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制度不变。
  师:非常好!虽然在小字部分,但它是国家统一后对台政策的具体内容,它已经隐含“一国两制”的基本意思。还有没有?
  (冷场1分钟后,教师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有没有新发现?依然没有回应。)
  师:为什么我们不能到第三目中找一找呢?大家把书翻到第139页。
  生3:大陆提出“三通”,80年代以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渐打破。但是台湾岛内分裂中国的倾向有所发展。
  师:你的回答哪些符合题意,哪些不符合?
  生3:(顿了一下)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不符合题意。(师追问:为什么?)题目问的是祖国的对台政策。
  师:另外,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起码不是出现在80年代中期,那时台湾还是蒋氏政权,处于国民党统治时期,奉行一个中国。答非所问是因为你念书、照本宣科所致。要看清题目,行不行?(生3点头)
  师:第4小问的背景归纳不全面。大家看书还不够细心。(学生再仔细看书后补充)
  生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并且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师:国际环境的变化其实使得台湾在国际社会逐渐成为一个地区而不再是国家,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是我们宣布和平统一的重要背景。还有没有国内的因素?
  (学生交头接耳一阵,没有说出有效答案。教师提示:前两节教材讲的是什么内容?学生在座位上回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师顺应:沿着这一点想一想。)
  生5: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企业,特别是台资企业。
  师:很好,思路打开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的环境。这也是对台政策发生变化的背景。考虑历史背景,我们一定要有开阔的视野,懂得知识的相互关联,学会迁移。接下来我们要运用这些思维方法,阐述历史概念和结论。(板书:背景,置于开阔的视野。)
  (请学生将四个陈述性问题的答案(即客观知识)全部找一找,整理一下,3分钟之内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他们划书或做笔记。然后再进入下一环节。)
  三、知识阐述,组织讨论式学习
  (教师板书两项阐述性知识内容:1理解和说明“一国两制”(背景、形成、含义、实践运用);2.认识和表达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讨论两个问题,然后在草稿纸上写出要点。给5分钟时间。4分钟不到,学生的声音小下去了,多数学生正常归位就座了。)
  师:经过大家的热烈讨论(其实老师心里有点虚,谈不上热烈),我们来展开历史的主观演绎。先说说你理解的“一国两制”。
  生6:(主动站起来)“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老师插话:这一句很重要),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它是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决策。
  师:他为什么答得这么好?(生:书上有)对!书上有,他找到了。但是形成过程,书上也有,为什么没有找到?因为它不是成段的现成表述。谁来试一试?
  (经过两位学生补充后,教师完整归纳这一概念。)
  (关于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有学生读书式地回答,教师要求放下书本,尝试用自己的话表述。该生眼睛眨巴着,比较艰难地复述了教材内容。教师用教鞭再次指点上课伊始挂出的地图和图片,运用教材小字的细节,强化香港回归的庄严场景。再把教材138页的3幅图放置在实物投影仪上,让学生说说感受。这三幅图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大会”、“全国人民欢庆香港回归”、“澳门人民欢庆回归”。学生所谈感受不外是激动、自豪、祖国强大、振兴中华之类。)
  师:港澳回到祖国怀抱,令人振奋,意义重大。我们刚才从什么角度来阐述意义的?
  生7: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师:这是空间视野。就国内而言讲了两层含义,哪两层?
  生7:洗刷了百年国耻,为在台湾实施“一国两制”树立了榜样。
  师:概括得非常好。这两层分别又是什么视角?(生7表示不知道)
  师:这是历史的视野,站在某一点上,往前看,回溯,往后看,展望。这就是历史思维的基本规则(板书:“回溯、展望的思维方式”),阐述一个事件的意义往往可以这样。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