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小螃触里咔嚓咔嚓剪头发的故事_“蝎子”和“螃墼”的故事
 

小螃触里咔嚓咔嚓剪头发的故事_“蝎子”和“螃墼”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06-13 04:30:27 影响了:

  在二战期间具有转折意义的阿拉曼战役中,英国军队使用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武器:基于本国坦克开发而成的“蝎子”式扫雷坦克。到了声势浩大的诺曼底登陆时,又有另外一种在美制M4“谢尔曼”坦克上加装相关装置而成的“螃蟹”式扫雷坦克气势逼人、冲锋在前。这两种在实战中获得成功的英军扫雷坦克,纵横驰骋在北非与欧陆德军布设下的大小雷区之中,为盟军地面部队带来无尽的便利,亦写下陆战兵器史上的一段别样传奇。
  出发点
  众所周知,扫雷坦克就是装备工兵部队、用来清除地雷的特种坦克。这种武器的出现使得地面部队快速通过雷区成为可能,因此在战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一般而言,按照扫雷方式的不同,扫雷坦克所配备的扫雷装置大体可分为机械式和爆破式两大类,而在机械式之中,又分为滚压式、挖掘式和打击式三种。滚压式就是靠一个巨大的钢质滚轮的自身重量来压爆地雷,挖掘式是用犁刀松土的方式将地雷拱出地面,打击式则是依靠扫雷装置上的活动部件高速拍打地面来使地雷爆炸。
  在这三种方式中,打击式的效率是最高的。其做法通常是在车体前部安装一具滚筒,滚筒上装有多条钢链,通过滚筒的高速旋转来带动钢链飞舞着敲打地面,形成近似人体或车辆的压力,从而引爆地雷。由于这种扫雷装置以独特的钢链飞旋为作业特征,配备了该装置的扫雷坦克往往被形象地称作“链枷扫雷坦克”。
  本文主角的“蝎子”和“螃蟹”,都是链枷扫雷坦克的典型代表。两者的首次粉墨登场分别是在1942年的阿拉曼和1944年的诺曼底滩头。若是追根溯源,故事的时间则还要再往前推一些。而在这两者之间,还产生过若干种其他设计方案,它们都可以被看作是“蝎子”和“螃蟹”的“近亲”,比如说“章鱼”……要搞清楚这些“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们的关系,我们还是从头说起。
  早在1941年9月的南非,一位名叫诺曼·拜利的英军工兵部队少校受邀前往比勒陀利亚,观看由一位名叫亚伯拉罕·杜托伊特的南非军官搞出来的发明。仅仅看了一段这种发明的记录短片,拜利就激动不已,他在日记里写道:“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东西!”
  这个发明就是在1辆卡车前部加装了一具带链条的滚筒,虽然粗糙,但这可以算是最初的链枷扫雷装置。两人一拍即合,杜托伊特决定前往伦敦“兜售”这一概念,而奉命回到北非战场的拜利亦打算尽快在实战中用上这种东西。英军链枷扫雷坦克的发展就此萌芽,它从比勒陀利亚的个人创想开始一脉双传,将分别在北非和英国国内并蒂双花。前者的结果是“蝎子”式扫雷坦克,后者则将催生“螃蟹”式。
  北非战场的“打谷机”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那位拜利少校由非洲大陆的南端返回北端之后,便希望尽快将装有链枷装置的扫雷车变为现实。但是在各种困难的制约下,这项工程进展得并不顺利。首先,没有合适的坦克可供他改装之用;其次,战场上的拉锯态势令高层无暇关心新武器的开发。
  直到1942年6月,第一种链枷扫雷车才告完成,不过不是扫雷坦克,而是扫雷卡车。拜利对美国提供的福特卡车进行了改装,在其车体两侧各附加了1个窄小的上附钢链的滚筒,这就算是实战型扫雷车的雏形了。不过,这批扫雷卡车当时并无用武之地,因为其时正值德国非洲军攻克托布鲁克而达到其进攻的高潮时期,北非战场的盟军则忙着撤往埃及边界。
  拜利在退却中仍不断思索着改进方案,他认定必须采用一个直径更大的整体式滚筒才能取得更好的扫雷效果,当然,底盘也必须得是坦克。这位工兵军官的所为已经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人们开始将他的设计方案戏称作“打谷机”。但是,没人能腾出手来帮他的忙。在隆美尔不断进攻的压力下,退至阿拉曼地区的英军工兵部队终日忙于回收和修理损坏的坦克。
  正当拜利快要放弃他的方案时,与英国人并肩作战的南非工兵连为他派出了宝贵的人力。于是,第一种扫雷坦克的试制工作得以在当年8月展开。扫雷坦克的创想来自南非,现在又得到南非部队的帮助,也算是前后呼应。9月13日,拜利的第一辆样车完成,它以1辆“玛蒂尔达”式步兵坦克为基础,在车体前部加装了一套由支撑悬臂、滚筒、钢链所组成的打击式扫雷装置。滚筒距离车体约1.8米,上面挂有24条钢链,由1台105马力福特V8发动机驱动,最大转速为100转/分。为了给驱动滚筒的额外发动机安排位置,在坦克的车体右侧前部加装了一个装甲舱室,同时在那里增加了1名滚筒操作员。
  在一片沙地上,这辆前所未见的奇怪坦克和另1辆装有滚压式扫雷装置的同型坦克做了比较。结果,链枷扫雷坦克明显胜出。测试报告写道;“和‘打谷机’相比,滚压式装置简直一无是处。”
  高层的态度随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此前对于拜利的工作采取不闻不问态度的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部正式下令:在一个月内准备好至少24辆“玛蒂尔达”链枷扫雷坦克。在亚历山大港的兵工厂里,知情者向紧急赶工的机械人员们透露,这道命令是蒙哥马利本人的意见。既然这样,再以“打谷机”这一有些嘲讽意味的名称来叫新武器就不合适了。于是,“玛蒂尔达”扫雷坦克很快就获得了“蝎子”的诨号。
  “蝎子”冲向“恶魔花园”
  “蝎子”期待着自己的首次实战表现。尽管蒙哥马利对此非常热心,他手下的一些野战指挥官们却顾虑重重。他们觉得这种改装品看上去就不太靠谱,假如在扫雷的半途出故障或是被击中,岂不是要让跟在后面的坦克部队陷入困境。这种看法并非全然多虑,在接下来的几次模拟试验中,“蝎子”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一个持不同态度的单位是号称“沙漠之鼠”的第7装甲师,他们热情期待着“蝎子”的到来,因为该部的战区正面对着德军布设的一个大雷区。在整个阿拉曼地区,德国人总计布下了约300万枚各式地雷,隆美尔自豪地将其称之为“恶魔的花园”。
  1942年10月,沙漠转折点的阿拉曼之战打响,总共25辆“蝎子”扫雷坦克被分散编入若干支不同的装甲单位序列内,一头冲进了“恶魔的花园”。由于尚无成熟的战术规范,扫雷坦克必须是在实践中摸索,有的单位采取“蝎子”单车往复前进以在雷区中清理出通道的办法,有的单位则采取几辆“蝎子”并行、同时伴以扫雷工兵的战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