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思考]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思考]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发布时间:2019-06-16 04:08:52 影响了:

  [摘 要]由于西部特殊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的相互交织、相互制约,加之“入世”给我国农业所带来的冲击,使得西部地区农业发展举步维艰。全面、冷静地分析和阐释西部地区发展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两者之间的一系列问题、困难和障碍,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反贫困问题的基础。本文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探讨了西部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关键词]西部;贫困地区;生态农业
  随着国家对西部的开发,西部贫困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首当其冲地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学术界一般认为,可持续农业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和生态的持续性三者的统一和相互协调。笔者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对西部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做些有益的探讨。
  1 西部贫困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
  西部地区以高原、山地、盆地三大地貌为主,它们的交汇处正是农牧业交叉地带,也是各种自然生态系统的边缘区,高峻的地势,复杂多变的地貌形态,显著的干旱大陆性气候,辽阔的荒漠、半荒漠和黄土沟壑区等等,表现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比较严酷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同时由于对农业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之人为破坏又比较严重,使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成为西部贫困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
  1.1 地理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西部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0米以上,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分布在我国第二地形的中低山地,一部分分布在中部丘陵山区,地貌种类多样,恶劣地形较多,西北黄土高原有面积不等的沙漠、沙化地貌和黄土荒漠地貌。西南武陵山区和桂西北山区有强烈发育的喀斯特地貌,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有寒冻风化地貌等。西部地区集中了我国主要的大山高原、沙漠、戈壁、裸岩、冰川以及永久性积雪地域等,构成了西部地区地质地貌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据统计,西部地区80%以上的贫困县分布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中。西部农村生产方式一般都是以种植业或畜牧业生产为基础,人们的生产活动难以摆脱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土地的依赖性极强。对农业来说,随着高度增加,积温逐渐降低,生产期越来越短,一般都有寒冷风大的特点,地势每升高100米,平均气温下降0.5—0.6摄氏度,极其不利于作物生长。西部地区农民为了维持生存,被迫向脆弱的自然环境榨取微薄的生活资料,过度垦植、过度放牧,甚至挖掉草根作燃料,土地利用不当,加剧了水土流失、草原沙化和地区贫瘠。更加贫瘠。中国作为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西部成为中国自然灾害发生率最高的地区。
  1.2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承载能力脆弱
  水土流失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突出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着农业可持续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有10亿亩,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51.8%,在西北宁夏境内的黄土高原区,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有机质流失126万吨;在甘肃则达到403.3万吨,宁、甘两省区的黄土高原区每年还流失氮、磷、钾合计相当于损失2222.05万吨化肥,土壤有机质的大量流失,使得农业耕地更加贫瘠。水土流失不仅造成西部地区大量的肥沃表土被冲走,许多池塘、湖泊和水库也因此而淤积消失和报废,致使气候恶化,旱灾明显加重。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条件,而耕地资源贫乏,耕地承载能力脆弱是西部贫困地区自然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有研究表明,土地资源状况与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贫困落后、温饱问题普遍严重的地方,一般都是土地资源或开发利用率较低的地方。西部贫困地区土地辽阔,但能够服务于人类的面积并不大,从人均耕地、林地、草地资源拥有量来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西北水源缺乏,气候干旱,加上土壤自然肥力低,因而耕地的生产率难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1.3土地沙化趋势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事实上,沙漠化问题是西部地区面临的最大的环境问题。西北荒漠区地处干旱地带,由于典型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干燥度高,土质疏松,加上人为的各种因素,荒漠植被减少,这是沙漠化进一步加剧的主要原因。据统计,西部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陕西等6个省、自治区集中分布着我国90%以上的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已达3.6亿亩。青海省沙化土地有1亿亩左右,而且每年仍以100万亩的速度继续扩大,目前约有60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和2000多公里铁路受到沙漠的严重威胁,仅柴达木盆地的沙漠化土地就有近5000万亩。宁夏的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9%,直接影响农牧生产,特别是贺兰山、乌鞘岭以东地区、鄂尔多斯到宁夏南部农牧交错区最为严重。
  2 保护农业资源 发展生态农业
  1980年3月5日,在中国、日本、英国、法国、美国等30多个国家首都同时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指出,今天受到最严重威胁而又最为重要的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是农业、森林、沿海和淡水等系统。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土地,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关键因素。但是,全世界仅有11%的土地有利于发展农业,其余的土地由于干旱、土层太薄、水涝或终年冻结等原因而不利于种植。人类为了扩大耕种,进行大面积的开垦,虽然增加了一些农田但不合理开垦也导致土地沙化或贫瘠化。要保护和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就要保护好基本生态过程与赖以生存的土地,不要造成生态失调和土地退化。西部贫困地区是我国传统的农牧区,其耕地、草地、林地分别占全国34.3%、81.96%和46.63%(1998年资料),人均占有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西部贫困地区最大的区域优势之一。但是长期以来,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粗放式经营的耕作方式和自然经济生产方式还十分普遍,生产发展缓慢,土地产出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近年来,由于国家、集体、个人的投入不足,对农业生产设施管理不善,致使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灌溉面积还有所减少,部分地区粮食难以自给,农业自然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远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开发利用率及农业自身积累能力低下,又难以进行现代化技术自我改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受到制约,致使农业成为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较为突出的薄弱环节。西部贫困地区农业的发展必须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尽快实现西部贫困地区农业由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发展生态农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