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高职“教、学、用合一”技能型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设计|浙江省高职技能考查分
 

高职“教、学、用合一”技能型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设计|浙江省高职技能考查分

发布时间:2019-06-17 03:57:48 影响了:

  摘要:高职文化基础课需要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包括对一门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法及其预期效果等做出的整体设计,也包括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方法等作出的单元设计。教学设计是让学生获得在某一领域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必经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学情、岗位要求、课程目标及教学方式手段等因素。
  关键词:高职文化基础课;教、学、用合一;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042-03
  高职教育的教学设计,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在某一领域里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高职“教、学、用合一”技能型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为从事第一个职业岗位做好准备,也要为职业生涯中从事其它岗位作必要的准备。要在分析学生及岗位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
  一、职业岗位能力匹配分析
  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个体差异普遍存在,每一个岗位由于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职业专门技能主要体现在某个具体职业中;行业通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各行各业领域里,比如个人与团体管理能力以及资源与运营管理能力等;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所有劳动者身上,包括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等六大模块。[1]高职文化基础课的培养重点是核心能力,其次为行业通用能力。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分析学生及职业特点,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进行“教、学、用合一”的教学设计。
  1. 岗位能力分析
  岗位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动手能力。这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必备的能力,表现为能熟练掌握岗位群通用的基本技能,有专业背景的专门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技能,有较强的综合工作能力,并能运用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或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地发现和排解操作中的技术故障,并且能够针对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带动和组织协调其他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技术攻关,把精密的设计图纸变成实实在在的高质量产品。
  (2)创新能力。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能够掌握和操作先进生产技术,而且能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进行技术更新和改造。其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及发明创造等方面。他们在整个生产活动中将思想付诸于行动,生产体现于产品的关键纽带,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创造技能型人才。
  (3)适应能力。亦即国家人社部规定的行业通用能力,体现为适应劳动岗位变动的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不仅表现在对同专业(工种)劳动岗位的流动方面,也表现在对邻近专业(工种)劳动岗位的流动方面。除了精通和掌握本专业岗位群主要工种、不同设备的操作技能外,对相关专业工种的知识和技术也要有相当的了解。
  (4)核心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所有劳动者身上,包括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等等,还包括遭遇挫折具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素养。这些都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的素质以及转岗就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文化基础课培养的主要为后两种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核心能力。
  2. 学生本体分析
  高职学生基本来源是通过高考上了高职高专录取线前来就读的高中毕业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学业成绩不及本科学生。随着扩招以及生源人数剧减,来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都受到局限。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来校就读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能学一门技术,能迅速就业。正因如此,这些学生的学习目标很明确,也希望通过2~3年完成学业,学有所成。在他们眼中,专业课的学习才是必要的,文化基础课如果只是"高四"课程,纯属浪费时间。因而,有必要针对这个特色群体进行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就能“用”上技能,这将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及后续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整体设计是对一门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法及其预期效果等做出整体筹划和安排。[2]文化基础课课程的整体设计应立足于高职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核心能力需求、职业核心能力目标、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训练素材、“教、学、用”一体化和形成性考核等要素。
  文化基础课课程任课教师按照“教、学、用合一”技能型教学要求进行课程整体设计,需舍弃传统文化基础课以学科知识系统和逻辑为导向,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需求严重脱节,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的实质性监控,难以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及效率等弊端,强调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核心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素材,“教、学、用”一体化设计,注重以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进行的教学设计。
  以各高职院校开设的文化基础课《大学英语》为例,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体现在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特色,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英语技能的训练项目与任务,教师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多元情境化教学,根据项目组织和实施教学与考核,整个教学过程项目化、立体化,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师生的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调动,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目标。具体而言,首先确定该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的、实用的英语知识,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简单的日常生活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其中的职业能力目标设计了涉及“听、说、读、写”的十五个方面的内容,即:一能用英语介绍自己和他人;二能用英语表明做某事的目的;三能用英语简单介绍自己理想的职业;四能用英语问路;五能用英语简单描述自己学习英语的感觉;六能用英语简单介绍自己的爱好;七能用英语介绍自己喜欢的节日;八能用英语简单介绍西方传统婚礼以及讲述自己的梦中婚礼;九能用英语简单介绍自己喜欢的明星;十能用英语简单介绍中国;十一能用英语写个人信件;十二能用英语填写个人基本信息的注册表;十三能用英语写便条;十四能制作英语贺卡;十五能制作自己的英语的名片。知识目标则按照“适度、够用”原则安排学习生活交流、课余生活描述、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内容。《大学英语》课“教、学、用合一”的整体设计,强调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项目化、立体化,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立体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