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让学生期待进入精神圣地探险】探险圣地
 

【让学生期待进入精神圣地探险】探险圣地

发布时间:2019-06-18 04:06:01 影响了:

  摘要:着眼于语文有效课堂学习的学情研究,围绕课堂教学四大步骤,用教学实例具体阐释如何灵活导入、开展活动、深挖教本、联系生活,意于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进而会学语文,从而善学语文。
  关键词:导入;活动;深挖;思索;激活;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60-02
  重读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提纲挈领,身为语文老师深谙语文课程的重要,能够反复读;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能宏观地把握,他们最直接的感受或许是“语文课是否有劲”?任何事物兴趣先行,才有学好、学精的可能。晚年回归关注语文的钱理群教授曾经说过:“本来语言文学课是最有趣味的课。我中学时就觉得语文课非常吸引人,每次上课前我都带着一种进入精神圣地探险的期待。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相信没有中学学语文的那股热情,或许不会有先生后来的造诣吧。语文课如果不遵照“课程标准”,似乎偏离了轨道,如果一成不变地按照老套路,又有了“老八股”之嫌,如何打造一个活力的课堂、有效的课堂,让学生期待“进入精神圣地探险”,是近几年来专家、名师、一线的老师一直在探寻的课题。激活课堂、探索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在看似随心所欲、任意东西的教学中,把教学目标如期实现,我认为需要在四个环节上下功夫。
  一、引——灵活导入,兴趣导航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最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由课堂外引到课堂内,唤起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和迫切求知欲,是一门不小的“导入艺术”。授课中要根据不同的课文体裁、内容、基调等随机应变地来设计导入部分。如讲授《岳阳楼记》时:“这篇千古传颂的佳作不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岳阳楼之大观’,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家喻户晓,但据考证范仲淹从来没到过岳阳楼,他怎么能写出这样的经典之作呢?他写此文的目的何在呢?”一石惊起千层浪,学生个个瞠目结舌,接下来的时间里就是他们在积极地找寻答案了,犹如探险家一旦进洞挖宝藏,就自然会跟着你的下一个提示继续前行。
  二、行——形式活泼,方法多样
  学生的参与度越高,表明他们积极学习的时间越长,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逐步提高,那么学习的有效性就不言而喻了。开展形式活泼、方法多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火花,有效的活动是集中和保持注意力的最重要途径。
  1.你争我抢。如在《陈涉世家》复习课上,我深知“炒冷饭”只能获取细微的成效,更多的是求取心理的安慰。央视的《开心辞典》收视率极高,也给了我启发,因此突破常规,尝试用竞赛的形式来检测复习情况,分小组,围绕教本设计必答题、抢答题、简答题等题型,制定加减分标准,同时也提出了与纪律相关的要求。那堂课特别有秩序,没人敢说与题目无关的话,特别认真听题、谨慎答题。席间可以看到复习不到位的学生因为答不上来或答不好而分外内疚,下了课“亡羊补牢”那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2.出其不意。如在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特意没有布置预习,课上我转岗“新华社”播音员播送了整则新闻,然后我请学生合上书本,问学生:“哪几路军横渡长江?哪路军先横渡成功?人数是多少?”问题一出,因为之前没有抛出问题,只一味强调仔细听并要回答问题。学生中能全答出的人凤毛麟角,见时机到来,我又问:“如果再读一遍新闻,你们能回答以上问题吗?要再读一遍吗?”第二遍学生听得特别认真,教室安静得空气都忘记了流动,虽然是我在读,但反复读文本的效果比平时他们自己在家读多遍课文要强多了;况且学生首次接触新闻,印象深刻,将来读书看报想必也会细心稍许吧。
  三、探——挖掘深度,拓展广度
  课堂中的活动也不是盲目进行,图个热闹,“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精彩的语文课,还应该有深度、广度、厚度的挖掘。例如《孔乙己》一文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篇小说是悲剧,最悲之处我认为就在这四个字中,这“大约”和“的确”的矛盾问题是一直也必须要让学生讨论的,这个问题可以辐射全文,包括孔乙己的结局为何如此设计?往前推,他生活片段的剪影与此有何关系?再往前,他的地位怎样,为何他的出场总是笑声?再往前,他第一次登台的装束为何那样与众不同?继续前行,鲁迅先生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人物?鲁迅先生为何能把一个人物深深映入读者的脑海中,这位大家的技巧在哪?先生笔下还有哪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一堂课把教学目标之一解决了,同时通过四个字、两个词把全文梳理贯通了。对于程度差点的学生,基本的知识点记住了;对于程度好点的,相信课下会再读鲁迅,再次走进他所书写的故事中。
  四、思——余音绕梁,唇齿留香
  40分钟结束,不代表一堂课就告终,在当今信息时代,光靠课堂上学的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能让学生在“曲终人散”后,自觉地利用图书及快捷的信息服务,自我充实,把课本知识及外界的现实世界相联系,实现真正的“大语文”课堂,那或许才是高标准的语文课。苏教版不少文本是可以在教师精心讲析后,余音绕梁的。例如大师季羡林之作《幽径悲剧》,通过授课可以让学生品味古藤萝之美,可以让学生震惊愚氓灭美,通过对美的铺陈,通过问题的层层相扣,学生不仅痛心疾首于美的悲剧,而且开始自觉地去查找相关愚氓的资料以及十年**那段尘封的历史,在自学中慢慢学会从美的悲剧领略悲剧的美。
  评价一堂语文课好坏与否,标准不一,如能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期待进入精神圣地探险”,那一定不会是一堂差课。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得是否恰到好处显得越来越重要。它主要看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其所教内容爱学、会学、善学,真正做到轻负高效,立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J].桂林:广西示范大学出版社,2003,(7).
  [2]沈坚.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