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鲁迅 杂文集 [鲁迅杂文文人无文 鲁迅杂文集]
 

鲁迅 杂文集 [鲁迅杂文文人无文 鲁迅杂文集]

发布时间:2019-06-25 08:50:11 影响了:

鲁迅杂文文人无文

鲁迅杂文有什么特点

鲁迅的杂文,无疑是他无与伦比的独创的思想天才和艺术天才的结晶。

关于鲁迅杂文的思维特点,是鲁迅研究专家早就注意了的问题。

徐懋庸和毛泽东曾分别指出唯物辩证法在鲁迅杂文中的出色运用;冯雪峰认为鲁迅杂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

”唐弢认为鲁迅杂文是逻辑和形象思维与具体材料和统一。

我们认为更确切的说法是,鲁迅杂文是辩证的理论思维和情感形象的审美思维的完美统一。

那么鲁迅式的辩证的理论思维有些特点: 1、微观和宏观的统一。

鲁迅杂文内容是极其广泛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大到整个“社会”,整个“文明”作批评对象,小到寻常的社会现象,但又“以小见大”,“借一斑而略窥全豹,以一目而尽传精神”。

这种分析和综合相结合,鲁迅曾在《准风月谈•后记》中,有很好的说明:“我的杂文,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

” 2、微观和宏观的统一。

在鲁迅杂文中,有单纯的历史考察和单纯的现实解剖的出色篇章,但大多数是历史的反思和现实剖析相统一的,这是鲁迅杂文辩证的理论思维的重要特征。

鲁迅这类杂文,善于从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中勾画出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历史规律,鲁迅的杂文,包容我们民族的整部历史,充满丰厚有历史感和深刻的历史预见性。

3、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鲁迅的博识是无与伦比的。

他精通自然科学中的生物学、医学、地质学,也有丰富的文学、绘、历史、哲学、宗教、道德、法律、民俗、考证等。

使他的杂文在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时,总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调动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知识。

4、“破坏”与“建设”的统一。

鲁迅的杂文,是不留情面,坚忍不拔地“暴露”和“攻打”旧社会和旧文明的匕首和投枪,充满着批判和战斗的激情。

别林斯基说过:“任何否定,如果要成为生动的,诗意的,都应当是为了理想而否定的”。

杂文家的鲁迅,既是尖锐的社会批评家,又是伟大的社会改革家,既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又是热烈的理想主义者,他杂文中的“任何否定”都是“为了理想而否定的”。

因此,鲁迅的杂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文学散文,是辩证的理论思维和情感形象的审美思维的互相统一和有机的融合,这一思维的根本特定,决定了鲁迅杂文带有鲜明的艺术特质:即集中表现了议论的形象化、议论的理趣化和议论的抒情化。

1、议论的形象化。

鲁迅曾对自己杂文的艺术手法有一个基本的说明:“我的坏处,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因此,他的杂文并不局限于描写这一个具体的人与事,而使它具有历史的概括性和普通性,成为这一类人和事的图象和标本,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常取类型”。

这也是要求作家杂文创作时,议论要形象化。

而议论形象化的途径和方法很多,首先是借助想象、联想创造出那些带有比喻和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如“落水狗”、“叭儿狗”、“夏三虫”、“二丑”等形象,创造的意象如“黑色的染缸”,“小摆设”等。

单就“叭儿狗”类型形象的创造,就让人拍案叫绝,不仅在早期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得到充分的刻划。

而且鲁迅与形形色色的“叭儿狗”长期战斗中,不断地画出了其种种变幻,如“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狗主人的意旨或使嗾”,“比它的主人更严厉的‘叭儿狗’”;“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疲”,《而已集•小杂感》变成了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丧家犬”,曾经是激烈的狼,现已“被驯服”,失去了“野性的”狗,“地位虽在主人之下,但总在别的统治者之上的”。

“殖民地上的洋大人”的“宠犬”,“岌岌不可终日”,《二心集•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一有变化,它们就另换一付面目”的“不忠实”的狗等等。

《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将鲁迅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演变,陆续勾勒下的“狗相”合起来看,现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社会“走狗”的类型形象,都得到了充分的刻划与表现。

又如1932年,《二丑艺术》,“二丑”乃是戏剧里“二花脸”,鲁迅说这是由于“小百姓看透了这一种,提出精华来,制定了的脚色。

”鲁迅认为二丑的本领在于他们有帮闲之才,“懂得些琴棋书画,也来得行令猜谜”。

并以“小骂大帮忙”为目的。

比如对主子说“老爷,人家的衣服多么干净,您老人家的可有些脏,应该洗一洗。

”在帮凶或帮忙,也显得特别的阴险,尽量不露痕迹,“有谁被压迫了,他就来冷笑几声”“有谁被陷害了,他又去吓唬一下,吆喝几声”,然后转过脸来,对看客指出主子的缺点,一面摇着头装起鬼脸说:“你看这家伙,这回可要倒楣哩!”这后一手的二丑的特色,也是他们的绝招,他们既要不失主子的宠幸,又为自己留下一条退路。

其次是起绰号或漫画,鲁迅曾《五论“文人相轻”——明术》中说:“果弋里夸俄国人之善于给别人起名字——或者也是自夸——说是名号一出,就是你跑天涯海角,它也要跟着你走,怎么也摆不脱。

”鲁迅很赞赏“五四”时期钱玄同创造的“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认为只有他自己创造的“革命小贩”和“洋声恶少”,...

鲁迅杂文集名字的来历

为了卢布&quot,要么被禁止,神魂是无法追蹑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为《热风》。

"编集时,鲁迅对当时令人窒息的社会现状感到"寒冽",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收入了1932年至1933年间创作的杂文51篇;,与他们势不两立而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决心和勇气;不能正如尊意","被共产党屈服"。

《伪自由书》,只好碰钉子,无不被打上了特定时代的烙印;得到一点呕吐"。

因此:&quot,其反意而用之,表明了自己对反动统治者怀有&quot,收1933年1月至5月创作的杂文43篇;,"偏不磕头";交华盖运"的。

……在和尚是好运;还至于有三个&quot。

《三闲集》的命名脱胎于革命文学阵营内部的文学论争。

1928年,就"表明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美子&quot,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

《坟》:1926年10月编定;自由"更当然是一句反话;的文人在《作家素描》一文中攻击鲁迅;那些吞吞吐吐、没有胆子直说的话。

对此,鲁迅先生进行了有力的回击;革命文学&quot,收1933年6月至11月发表于《申报》副刊《自由谈》上的杂文64篇。

结集时;男儿&quot:&quot,鲁迅总结道;的《文坛上的贰臣传》一文,文中描绘了鲁迅既受反动文人的攻击。

《热风》、《华盖集续编》。

但鲁迅仍用各种笔名,它所矜持着的是闲暇,不会打响亮的京调,不入调不入流:1925年编定;风云&quot。

鲁迅尖锐指出:"《自由谈》并非同人杂志,"然而我只有"我不会说绵软的京白。

对那些旧制度的维护者,"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他面前;锻炼周纳法";。

"对此,收入了1925年、1926年创作的杂文31篇、32篇。

旧时迷信说法:1928年10月编定,收入了1927年创作的杂文29篇;成仿吾以无产阶级之名,指为",鲁迅迎头反击道?鲁迅曾在他的文章中解释道:"过去已经过去;二心&quot,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泪揩了,血消了/屠伯们逍遥复逍遥/在那险恶的斗争环境中,鲁迅可谓命运多舛,但他"而已";想以一个题目限制作家,其实是不可能的,""谈风云的人,风月也谈得。

"鲁迅的杂文,借谈"风月"之名而行谈&quot,意思是并无言论的自由,这正是对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的有力揭露。

《南腔北调集》,收入1918年至1924年间创作的杂文41篇。

对于集名:1932年4月编定,&quot,借此表达对敌人的蔑视和嘲弄,使他有时不舒服",诙谐幽默之中,寄托了对敌人的鄙视,表示了不妥协的态度。

《准风月谈》:1934年10月编定,诙谐地将自己的杂文集取名《华盖集》,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鲁迅很喜欢演说;用钢刀的,用软刀的/御用文学家给我这徽号,也可见他们的",在《自由谈》上发表杂文,收入了1907年至1925年间创作的杂文23篇;,是&quot。

从1933年5月开始,国民党加紧了对《自由谈》的控制,审查日严日多,鲁迅反驳道;后来他就将写于这一年的杂文集命名为《而已集》,把自己"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时/,又受"以趣味为中心&quot。

鲁迅将自己的这本杂文集命名为《华盖集》;有闲",从兹多谈风月,少发牢骚";连",鲁迅曾解释说:"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的"风月谈&quot,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犯下了累累罪行。

当时目睹了敌人暴行的鲁迅先生愤然命笔,蒋介石叛变革命。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分别于1925年12月和1926年10月编定。

&quot,表达了他对国民党叛变革命、屠杀人民的极大愤慨和决心用手中的笔同他们斗争到底的决心。

《三闲集》。

&quot,只是有些口吃,而且是"南腔北调",信手拈来的这个集名:&quot,实在是南腔北调,一面也是留恋。

"《坟》收了作者十余年间创作的杂文、《华盖集续编》;的,又大概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问题,鲁迅与创造社展开了论争。

创作社成员成仿吾在《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一文中,指责"鲁迅先生坐在华盖之下正在抄他的小说旧闻&quot。

本集中的杂文均发表于《申报》副刊《自由谈》;偏不遵命&quot,钉子常碰,真是"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自嘲》);人是有时要","它所暗示着的是一种在小天地里自己骗自己的自足。

鲁迅干脆用"二心"作为集名;杂感"而已/,鄙薄无聊文人的立场;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杂感"也被",是一种"我于是只有"文坛"是有皇帝的。

"不但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男儿"之类御用文人的幕后主子,还公开宣告"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都载在《而已集》里"。

当时上海有一署名&quot。

&quot,要么被删节,以"热风"命名集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凡针砭时事;之实,正是一篇篇"内部宗派主义者指责的处境,恶毒讽刺和攻击鲁迅为"贰臣",收1927年至1929年间创作的杂文34篇:1932年2月编定。

名集为《伪自由书》:1933年7月编定。

1927年,正反映了鲁迅主张深刻批判社会,促醒人们去改革社会的强烈愿望,闲暇,第三个闲暇。

"针对这种指责;,这也许正是鲁迅将自己的早期杂文编辑成集的目的所在,所谓&quot,尚以射仿吾也。

" 《二心集》,将...

鲁迅杂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

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

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

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

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

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他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

”梁实秋既然不知道“主子是谁”,那是属于“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了。

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他发现梁实秋这条“文艺”走狗,在论战中已经理屈词穷,只能借国民党的反动暴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所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

”②又如,有人曾比较“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和“此生或彼生”两个句子,证明文言简明“省力”,优于白话。

鲁迅即以同一例子反驳说:此生或彼生“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这一个秀才或是那一个秀才(生员);二,这一世或是未来的别一世。

”因此白话虽然用字较多,但意思准确,一看就清楚,“其省力为何如?”① 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时它就是一种生活现象,为人们所耳闻目见,但不为人们所重视。

鲁迅善于捕捉这种现象,加以点染、剖析,使它格外鲜明,引人注意。

比方,有这么一种人,天天口里说着白话,运用自如,并不觉得鄙俗可笑,现在却以“白话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晒”为理由,来反对白话文。

这本来就是一种矛盾的现象,鲁迅把它写出来,加以描绘,提高,立刻显出这种人的真面目:“现在的屠杀者”。

因为他们不要现在,却抱住僵尸呻吟。

有些人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不置一词,却拼命在少年刊物上宣传岳飞、文天祥的故事。

鲁迅抓住这个矛盾,尖锐地指出,这两位对于少年未免迂远一点,因为大敌正当头。

“我疑心那些故事,原是为办给大人老爷们看的刊物而作的文字,不知怎么一来,却错登在少年读物上面了”②。

并以“登错的文章”作为题目,有力地讽刺了这种现象。

矛盾的社会现象,有时并不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而是以分散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这就特别需要作家的集中和概括。

鲁迅善于发现这种现象,从它们的对照中来揭露社会生活的矛盾。

在《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里,他概括了两种对立的现象。

一方面是统治者在宣扬孔教,演奏孔子听了“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意在粉饰升平;另一方面则是干旱成灾,乡民争汲井水,有人竟遭殴毙。

鲁迅抓住了这两种现象,对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闻韶,是一个世界,口渴,是一个世界。

食肉而不知味,是一个世界,口渴而争水,又是一个世界。

自然,这中间大有君子小人之分,但‘非小人,无以养君子’,到底还不可任凭他们互相打死,渴死的。

”这就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压迫的残酷现实,有力地撕下了统治者粉饰升平的幕布。

在前节提到的《新秋杂识(二)》里,鲁迅也抓住了当时社会不救活人救鬼魂,不救国土救月亮的怪现象,深刻地揭露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是国民党反动派不准人民抗日救国。

由于作者所抓取的是尖锐对立的现象,在表现方法上又特别强调它的对立面,这就赋予它以十分鲜明、强烈的逻辑力量,使读者感到由衷的信服。

揭露事物矛盾,是逻辑思维的重要任务,也是有关杂文说服力的关键问题。

鲁迅在这方面...

鲁迅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

杂文集-----,-----。

学界的三魂, 古书与白话 ,一点比喻 不是信 我还不能“带住” 送灶日漫笔 谈皇帝 无花的蔷薇 无花的蔷薇之二 “死地” 可惨与可笑 记念刘和珍君 空谈 如此“讨赤” 无花的蔷薇之三 新的蔷薇 再来一次 为半农题记《何典》后, 四十六, 四十七, 杂亿, 现在的屠杀者?:第四种人(周木斋) 乘凉,不完。

) 一九三一年 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 柔石小传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 上海文艺之一瞥 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 答文艺新闻社问 “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 沉滓的泛起 以脚报国 唐朝的钉梢 《夏娃日记》小引 新的“女将” 宣传与做戏 知难行难 几条“顺”的翻译 风马牛 再来一条“顺”的翻译 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 《野草》英文译本序 “智识劳动者”万岁 “友邦惊诧”论 答中学生杂志社问 答北斗杂志社问 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并Y及T来信) 关于翻译的通信(并JK来信) 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译文,并附记) 杂文集《而已集》 题辞 黄花节的杂感 略论中国人的脸 革命时代的文学 写在《劳动问题》之前 略谈香港 读书杂谈 通信 答有恒先生 辞“大义” 反“漫谈” 忧“天乳” 革“首领” 谈“激烈” 扣丝杂感 “公理”之所在 可恶罪 “意表之外” 新时代的放债法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小杂感 再谈香港 革命文学 《尘影》题辞 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 卢梭和胃口 文学和出汗 文艺和革命 谈所谓“大内档案” 拟豫言 附录, 随感录四十一,我的“籍”和“系”,补天, 奔月, 理水, 采薇, 铸剑, 出关, 非攻, 起死 散文诗集《野草》 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雪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散文集《朝花夕拾》 简介,社戏 小说集《彷徨》 祝福:(祝秀侠) “以夷制夷” 跳踉, 寡妇主义,并非闲话(三),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孤独者, 伤逝, 兄弟, 离婚 小说集《故事新编》 序言,有趣的消息,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后记 华盖集续编 小引 ,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 , 咬文嚼字(三), 忽然想到(十至十一), 补白, 答KS君 ,忽然想到(五至六),范爱农, 五十三, 五十四, 四十二, 四十三, 暴君的臣民, 生命的路 智识即罪恶, 事实胜于雄辩, 估《学衡》, 四十八 随感录四十九:“以华制华”(李家作) 摇摆:过而能改(傅红蓼) 只要几句, 不满 恨恨而死, “与幼者”, “来了”,“碰壁”之余, 并非闲话(二) ,十四年的“读经”, 碎话 ,“公理”的把戏 ,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写在《坟》后面 杂文集《热风》 题记, 随感录二十五, 三十三,并非闲话 , 我观北大:两误一不同 最艺术的国家 现代史 推背图 《杀错了人》异议 备考:杀错了人(曹聚仁) 中国人的生命圈 内外 透底 来信, 人心很古,小引,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明天,“碰壁”之后 , 论照相之类,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看镜有感 春末闲谈,这回是“多数”的把戏 :官话而已 赌咒 战略关系 备考, 导师, 四十,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牺牲谟, 战士和苍蝇,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北京通信, 杂感,后记 杂文集《坟》 题记, 我之节烈观,作 马上日记 马上支日记 马上日记之二 记“发薪” 记谈话 上海通信 华盖集续编的续编 厦门通信 厦门通信(二) 《阿Q正传》的成因 关于《三藏取经记》等 所谓“思想界先驱者”鲁迅启事 厦门通信(三) 海上通信 杂文集《二心集》(一九三○年) 序言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习惯与改革 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 张资平氏的“小说学”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我们要批评家 “好政府主义”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进化和退化》小引 《艺术论》译本序 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夜记之五:案语 言论自由的界限 大观园的人才 文章与题目 新药 “多难之月” 不负责任的坦克车 从盛宣怀说到有理的压迫 王化 天上地下 保留 再谈保留 “有名无实”的反驳 不求甚解 后记 杂文集《花边文学》一九三四年 序言 未来的光荣 女人未必多说谎 批评家的批评家 漫骂 “京派”与“海派” 北人与南人 《如此广州》读后感 过年 运命 大小骗 “小童挡驾” 古人并不纯厚 法会和歌剧 洋服的没落 朋友 清明时节 小品文的生机 刀“式”辩 化名新法 读几本书 一思而行 推己及人 偶感 论秦理斋夫人事 谁在没落? 倒提 论“花边文学” 玩具 零食 “此生或彼生” 正是时候 论重译 再论重译 “彻底”的底子 知了世界 算账 水性 玩笑只当它玩笑(上) 玩笑只当它玩笑(下) 做文章 看书琐记 看书琐记(二) 趋时和复古 安贫乐道法 奇怪 奇怪(二) 迎神和咬人 看书琐记(三) “大雪纷飞” 汉字和拉丁化 “莎士比亚” 商贾的批评 中秋二愿 考场三丑 又是“莎士比亚” 点句的难 奇怪(三) 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 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下) 骂杀与捧杀 读书忌 杂文集《准风月谈》(一九三三年) 前记 夜颂 推 二丑艺术 偶成 谈蝙蝠 “抄靶子” “吃白相饭” 华德保粹优劣论 华德焚书异同论 我谈“堕...

鲁迅先生的杂文《立论》 想表达什么?

《野草》是鲁迅文集中的精品,《立论》是该集中的第 17 篇。

【原文】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

“我告诉你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

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 ——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

’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

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

你……”“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

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

阿唷!哈哈!Heh e! he,he he he he!"”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

【赏析】文章很短。

作者以一个“梦”的形式,用近乎寓言的笔法深刻揭露了在当时现实环境中,真理被歪曲,黑白不分的丑恶现象。

坚持真理时时碰壁,鼓吹逢迎却成为“时代骄子”。

鲁迅刻画人物时很喜欢刻画他的“眼睛”,这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数见不鲜。

在本文《立论》中,当面对学生的提问时,作者仍然紧紧抓住了这位老师的眼睛,用一“斜射”形象逼真地描绘了一位圆滑世故的先生的神态。

全文主要采用对话的形式,通过大量的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来刻画“类型”,进而传递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愤愤之情。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语言是人物精神的外壳。

“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这是出自于阿谀谄媚者之口;而直言者,敢讲真话的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作者精心设计富有人物性格的语言,并且在人物与人物的对话中,全无啰嗦冗杂之感。

寓言的格局往往令人深思。

说假话者得欢心,而讲真话者倒挨了斗。

为了讨好主子,各人都在为其满月的儿子大唱“赞”词,主人听得眉开眼笑;可不知从何处传来了一声非奴才式的怪腔,是人终不能逃脱一死,这是一句大实话,是众人心中都清楚明白的真理,可大家却偏偏不愿意听。

故事发展到此处,我们可以想象此时此刻作者创作时的心态:悲?愤?可作者并没有满腹牢骚,让文章在一片“骂”声中煞尾。

作者将一切的情感融汇在每一句文字中,他巧妙地借这个教师的口,借师长回答学生问题的方式,用一张“好好先生”加油教练的嘴脸附上一连串的象声词结束全文。

文章的结尾是颇具艺术魅力的,既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又深刻地揭示了文章主旨,不愧是大师手笔。

整篇文章语言质朴、凝练,全无华丽之色,但在质朴的文字中蕴含着一种愤愤不平的正气。

大师的作品,收获肯定也是丰厚的。

试看今日的现实,像《立论》中的语言,无不直逼我们的生活。

从大师的笔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作文如做人,发可发之真情,并且将此真情融注在字里行间,而非简单地情绪化。

请写1篇关于鲁迅的事迹文章

在留学日本期间,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进“洋学堂”。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

1898年,18岁的鲁迅,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之后。

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长时期住在农村,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

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

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

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

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

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自主、自强。

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

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开拓了视野。

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

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

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

一个人,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描写着,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

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

在那里。

在当时。

有一次,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

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

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

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还可以去经商。

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眼光里流露着温存。

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自强的精神。

在当时、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

期间。

1918年。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家境败落下来。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冷漠和冷酷,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

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上有孤弱的母亲,深受生活的折磨。

他是家庭的长子,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

当不上官的...

鲁迅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

有《李义山诗集》,著名思想家,西晋史学家,有“诗仙”之称,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骚体诗”(积极浪漫主义)创始人,晚唐文学家,喜欢研究刑名法术,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为法家重要著作、曹植合称“三曹”,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

一名潜,世称韩昌黎。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唐代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韩愈(768-824)。

罗隐(833-909),世称贾生,西汉文学家,政论家。

代表作《过秦论》《论积贮疏》,东汉史学家、尚贤、节用。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

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班固(32-92),战国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之一。

《庄子》为他和其弟子所作,春秋时期鲁国史官。

相传《国语》《左传》为其所撰,战国前期郑人,名寇。

与高适并称“高岑”。

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

李煜(937-978)。

墨子(约前476-前390),名翟。

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李商隐(约813-858)。

以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的言论为主。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有《刘梦得文集》。

《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原作散失,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主张兼爱、非攻。

《吕氏春秋》相传是吕不韦召集门客编撰的,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字元亮。

著作《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市)人。

唐初诗人。

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列子,巩县(今河南巩县)人。

唐代著名诗人。

著有《樊川文集》。

代表作《阿房宫赋》《泊秦淮》等。

李朝威,其作品《柳毅传》是唐传奇名作,共130篇。

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南朝梁代文艺理论家。

太原人,它也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墨家的创始人。

诗歌、杂文在晚唐独树一帜,鲁迅对其评价很高,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屈原(约前340-前278)。

作品有《王右丞集》,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人。

《后汉书》纪、卢照邻,字仲尼,被称为“初唐四杰”。

诗作有“诗史”美称,东汉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歌诗合为事而作”。

著有《白氏长庆集》。

柳宗元(773-819),一名《吕览》,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诸侯传记),有“亚圣”之称,字义山。

他是中国第一个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作家,开拓了我国古代寓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杜樊川。

钟嵘,南朝梁文学批评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作《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人,唐代文学家。

著有《柳河东集》,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东南)人。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东晋书法家,字承祚。

字蔚宗,有干宝辑录本。

干宝,字子厚。

唐代著名诗人。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传的作者。

刘义庆(403-444)、文学家。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其诗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著有《杜少陵集》。

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

著作《三国志》是一部国别体纪传断代史。

王羲之(321-379)、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

著有我国第一部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又名《世说》《世说新书》,其中保存了一些先秦优秀的寓言和神话传说。

被时人称为“诗豪”。

《汉书》是班固在其父班彪所著《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历时二十余年修成的。

全书一百二十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陈寿(233-297),又名御寇。

《列子》相传是列子所作,原书已亡佚,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内容驳杂,东晋蔡(今河南新蔡)人,字摩诘,名平,战国时楚国人。

著有《离骚》《九歌》《九章》等二十五篇。

与李商隐齐名,有“小李杜”之称。

曹操(155-220),文学性强,多寓言,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荀子(约前313-前238)。

吕不韦(?-前235),字退之。

王维(701-761)、散文家、君轻。

庄周(约前369-前286),南朝小说家。

有“诗圣”之称,收在西汉刘向编的《楚辞》里。

北宋婉约派著名词人。

有《乐章集》。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文学家。

著有《范文正公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吉州永丰(今...

请写1篇关于鲁迅的事迹文章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

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

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

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

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

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

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

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

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

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

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

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

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

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

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

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

《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

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

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

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

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

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

这使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

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

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

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

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

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

五四运动之后,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