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员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员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26 03:55:35 影响了:

  摘 要: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高校大学生在即时通讯、博客、微博客、论坛、校园BBS等应用中成为最活跃的群体。一个新的高校大学生自由舆论空间已经形成,在新形势下,如何对高校的网络舆情进行管理和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关键词:高校; 网络舆情; 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124-03
  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新型强势资讯平台,它海纳了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深度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中国的网民主体是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占整体网民的58.1%,学生群体网民占全体网民的29.9%。[1]而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频发,如:“清华大学真维斯楼冠名风波”等。如何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引导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征
  1.网络舆情的内涵
  舆情一词的由来已久,在《说文解字》中 “舆,车舆也”,舆有车轮的意思。春秋末期演变为轿子,舆人即为抬轿子的人,逐渐涵盖了普通民众的意思。在《辞源》中指出舆情是“民众的意愿”的意思,《新华字典》中把舆情定义为“群众的态度和意见”。我国第一部舆情专著《舆情研究概论》中,王来华把舆情定义为“在一定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2]简言之即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刘毅在《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中指出舆情是由公众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时期,对自身关心或者利益相关的各种公共事件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见及意见交错的总和。[3]随着网络的产生,通过网络传播的舆情也逐渐增多,网络舆情就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4]
  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同社会舆情相比,有着独自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主体的特定性。舆情的主体是民众,大学生群体是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定主体,大学生是青年中文化层次较高,最具潜力和创造性的群体。随着新兴传播媒介的兴起,手机网络及微博的结合,在3G时代,大学生通过手机微博等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身边的新鲜事,大学生群体比社会一般团体还具有相互交往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群体目标共性强等特征。这些特征最终形成了高校网络舆情的个性化特征。
  其次,空间的相对集中性。网络舆情的空间主要是指舆情产生、传播和消亡的情景空间,是舆情发生的各类有形场所。高校网络舆情空间主要是指高校的校园网,高校网络舆情主要通过校园网上各种舆情载体进行传播和交流,如:高校BBS、留言板、博客、QQ群、微博等。相对于社会舆情空间的广泛性和开放性,高校网络舆情在空间上的限定性决定了其可控性要强于社会舆情的可控性。同时高校BBS、微博具有信息传播快捷、用户数量大等特点,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对某一事件众多意见的集纳状态,是高校网络舆情的最重要的载体。
  最后,产生原因的多样性。舆情的产生源头是中介性事件,高校网络舆情应包括社会大众对涉及高校事件的网络舆情和高校师生对社会事件的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的中介性事件在高校网络舆情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其内容的特定性决定了舆情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事件受到大学生群体关注的事项,以及涉及国家形势及管理的事件都可能引发高校网络舆情。
  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必要性
  2004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环境的任务。在高校,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有着十分重要的必要性。
  1.高校网络舆情可直接引发高校危机事件
  近些年来,关于高校的网络舆情热点话题不断出现,其中一些事件还给高校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根据人民网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十大高校舆情热点事件分析,本质上是十个程度不同的典型因网络舆情引发的危机管理事件。在高校学生生活普遍网络化的情况下,这些问题一旦在网上发布、传播,就极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进而酿成汹涌的网络舆论,最后就可能通过网络和短信进行联络、组织和策划,从而引发群体性的罢餐、罢课、静坐等高校群体性事件。这些热点事件有其特殊的吸引力,在网上传播就会引起广大网民的围观,在众多良莠不齐的观点中,危机也就产生。网络舆情如果不得以有效引导就会出现失实的信息,不但让高校成为舆论的焦点,而且给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使高校校园管理秩序从有序向无序发展,从可控向失控转化,损害校园的稳定局面。[5]因此,高校一定要尤其重视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
  2.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需要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
  在网络普及率高达100%的情况下,高校大学生几乎都是网民。通过互联网学习、浏览信息、进行交流等,已经成为了高校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高校网络道德尚未规范,高校学生自身的价值观、道德观还未成熟,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影响了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虽然如今网络技术已经很先进,但是对于谣言等不良信息仍然无法控制,往往要靠大学生自身独立地分辨信息的对错、是非,抵御不良信息,[6]一旦不加引导就会引起过激的群体性事件,甚至形成危机。所以依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有必要对网络舆情进行积极的引导。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