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润物细无声的深刻含义 润物细无声
 

润物细无声的深刻含义 润物细无声

发布时间:2019-06-27 04:04:37 影响了:

  摘要: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从中国古代物理学史中提炼有益的思想与方法,挖掘出一些我国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物理学家的爱国壮举,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结合目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种种现状,让学生感受到不仅是在历史长河中流淌着无数的动人故事,还感受到当代文化气息中弥漫着我国的伟大民族思想。如何通过介绍中国古代物理学史和杰出科学家的发明贡献,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目前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中国古代物理学史 教学 德育渗透
  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任何一个具体的物理知识和理论体系都是汇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常常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物理学史可以把枯燥的知识变成可触可感的人物和事件,让学生从这些坚韧拼搏的物理学家身上吸取勇气,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经历他们探索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1]。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世界科学史中占有特殊地位,物理学方面也有辉煌的成就,对人类作出过杰出贡献,然而翻开中学物理教科书,里面叙述的几乎清一色皆为西方学者的理论,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觉,认为我国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是一片空白。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巧妙地从物理教材的各个章节,挖掘出一些我国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物理学家的爱国壮举,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结合目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种种现状,让学生感受到不仅是在历史长河中流淌着无数的动人故事,还感受到当代文化气息中弥漫着我国的伟大民族思想[2]。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通过介绍中国古代物理学史和杰出科学家的发明贡献,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新时期教育教学赋予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本人在教学中就中国古代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这一课题进行尝试,收集一些课堂实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案例1:在讲《反冲运动,火箭》这一节时,我一开始从《章鱼的逃生》和《墨鱼的身体结构和运动》两段简短的视频引入课题,通过一个充气的气球分析了反冲运动中的系统和组成部分,师生共同总结出反冲运动的概念,并得出反冲运动遵循动量守恒定律。然后介绍火箭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播放课前准备的有关卫星发射、“和平号”空间站、“探路者”号火星探测器以及我国“神舟号”飞船等电视录像,使学生了解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的知识,然后话锋一转:“追溯源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箭的国家,唐末宋初(公元10世纪)已经有火药用于火箭的文字记载,北宋的军官唐福等人曾向朝廷进献火箭和火箭的制作方法:用纸糊成筒状,把火药装在纸筒里压实,绑在箭杆上,用弓箭发射出去。世界上第一个试图乘坐火箭上天的"航天员"也出现在中国,他就是明代的军中工匠万户。相传,万户制造了一把“飞天椅”,并在椅子后面捆绑了47支“飞龙”火箭,试图乘坐它上天飞行。这天,在一座山坡上,万户坐到椅子内,手持两只大风筝,军中工匠们围在四周,并点燃火箭,随着一阵阵轰响声,支支火箭喷出一股股火焰,“飞龙”火箭把座亦推向半空,随风筝飞了起来,但很快一声爆炸,“飞天椅”在火光中摔到山坡下,万户不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向太空搏击的英雄,他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设想是世界上第一个,因此他被世界公认为“真正的航天始祖”,为了纪念这位世界航天始祖,国际上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命名为“万户山”。通过故事的讲述,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多级火箭的原理和发射过程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课堂上学生的神情来看,这两方面的目的和期待都完全实现了。
  案例2:在《磁场》这一节时,在导入新课伊始,我向学生出示了一个他们既熟悉而又陌生的飞镖磁性玩具,经过同学们激烈的比赛,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其中产生的问题所吸引,思维的火花立刻被激活,探究磁体的兴趣也被激发。然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探究磁体的基本性质以及如何使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方法,然后话锋一转:中国是世界上公认最先发明指南针的国家,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吸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实用的指南针。最早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体做成的,这说明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很早就发现了天然磁铁及其吸铁性。并介绍科学家沈括对磁偏角的阐述: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于11世纪末所著的《梦溪笔谈》中,在记述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可以指南的时候指出:“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发现,在西方,直到公元一四九二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方才发现磁偏角,比沈括晚四百多年。通过这样的例子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是一流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把热爱祖国的思想意识不知不觉地注入学生的心灵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案例3: 在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这一节的“参考系”教学中,我利用视频、图片、动画等教学素材,创设出生动有趣、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一种愿学、乐学的状态,通过几个浅显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高度、大小、快慢、运动等都具有相对性,然后建立参考系的概念,接着通过研究汽车的运动和设置的图片情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探究、交流的环境,引领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同一物体的运动,在不同的参考系中,运动形式是不同的。然后我再提到学生熟悉的“刻舟求剑”的故事,并让学生回答佩剑的那位楚国人为什么打捞不到他的剑,应该如何做才能得到他的剑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回答完后,我最后做总结:从物理学的角度讲,求剑者所以捞不到剑,是因为选错了参照物。如果船在静水中不动,剑沉底后,相对船的位置不再改变,这样在船上的记号下方可以捞到剑。现在船在流水中,并从剑掉下的地方驶到了对岸,所以在船上的记号下方就不能捞到剑了。从物理角度看,找到这把剑落水的位置有两种办法:一、记下掉落位置离岸上某标志的方向和距离,这就是说,以河岸为参考系。二、在船不改变方向和速度的情况下,记下剑掉落时刻、船速与航行时间,据此求出靠岸的船与剑掉落地点的距离,也就是说,以船为参考系。至于真正找到这把剑,还得考虑水流、浮力等其它因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变化。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从故事编纂者的口气来看,他是知道如何才能找到掉落江中的剑。这说明早在公元前239年(《吕氏春秋》成书时间,“刻舟求剑”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我国科学家对运动的相对性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比哥白尼、伽利略大约早了1400多年;本案例我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实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把德育融合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事业,热爱自己祖国的高尚情操[3]。
  物理学史可以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精神,加深对科学本身的理解[4]。在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不仅增长人类的自然知识,也传承独立思考、追求自由的科学精神[5],传播在人类生活中相当宝贵的协作、友爱、同情和爱国精神。正如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曾经说过的:“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这块宝地值得我们去开垦,这些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发掘。如果我们都能重视这块宝地,把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掘出来,从中吸取营养,获得效益,我相信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都会大有益处的”。 在中学素质教育中,我们应从中国古代物理学史中提炼有益的思想与方法,适当地给学生讲述物理学史中一些感人的故事,使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人生的教育。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6]。它有利于实现“以学科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科学素质和品德素质。随着物理学的发展和教学普及工作的深入发展,物理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
  关注,将爱国主义教育引入物理教学中,也必将成为德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7]。本文中的案例是我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的点滴经验,旨在以自己的一点体会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同仁参与研究这一课题。
  参考文献
  [1] 郭弈玲, 沈慧君. 物理学史[M ]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树勇,白欣.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M ] .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4]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网站
  [5] 艾延炎.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开发.中学物理教学参考.陕西: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3(5).5-7.
  [6]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7]李森.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7.
  作者简介:周序乐(1981-),男,硕士研究生,中教一级。通讯地址:珠海市梅华东路2号珠海市第三中学 邮编:51900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