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寻访历史感知乌孜别克乡血液温度 乌孜别克族
 

寻访历史感知乌孜别克乡血液温度 乌孜别克族

发布时间:2019-06-28 04:03:20 影响了:

  寻访历史,可以感知某个民族的血液温度;探索地理,可以触摸某个民族的肌肤纹理。当我置身于乌孜别克族另一个生存空间,引发的是一个视觉到心理的过程。在我来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之前,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一个人在什么地方生活,才更接近和符合这个族类的自然本性,人才是最安详、最安心和最松弛的。
  探索地理,触摸乌孜别克族的肌肤纹理
  早春2月,高速公路两边的白色旷野上涌现出一股一股的蜃气,寒气里最顽强的气体,像雪一样白,它们从什么地方涌出?近了,原来不是热气,是白茫茫的雪原上半吞半吐的天山山脉。
  山是件大东西,一路上看着天山,早已有人说了,天山不是山,它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动物半卧在大地上,不见头尾,但它是活着的。人们只是经过它身体中正休眠的某个部位,奋力在那些大的皱褶之间日夜兼程,渺小地移动。
  当年,一支乌孜别克族人的队伍就是沿着这条山脉从蒙古国迁移到了天山北麓的东端。寻访历史,可以感知某个民族的血液温度;探索地理,可以触摸某个民族的肌肤纹理。当我置身于乌孜别克族人另一个生存空间,引发的是一个视觉到心理的过程。我在来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之前,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一个人在什么地方生活,才更接近和符合这个族类的自然本性,人才是最安详、最安心和最松弛的。
  乌孜别克是这个民族对自己的称呼,在新疆境内的伊宁、塔城、木垒、乌鲁木齐、喀什、叶城、莎车等地都有乌孜别克族的居民。算起来,乌孜别克这个民族如今也就10000多人。
  乌孜别克这个词是我在学校历史教科书中见惯了的一个词,好像是一个丝毫不沾人间烟火气的名词。但是在今天,这个名词却第一次让我强烈地感觉到了它的人世性。
  比如,我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几天中,从当地人的长相和日常穿着上,很难分辨出哈萨克族人和乌孜别克族人的差别,当地的男人,似乎都有着北方游牧民族的长脸,话不多,胡须杂乱,表情沉着。他们都说哈萨克语。那些乌孜别克族人,他们在与哈萨克族人长期的相处过程中,本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在很多方面与哈萨克族人有融合之处。
  “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看看你的脸”,这首《掀起你的盖头来》的民歌,在新疆几乎人人会唱,唱了好多年,但我之前并不知道,它居然是由乌孜别克族民歌《卡拉卡西乌开姆》改编而来的。
  我不知道的还有很多:乌孜别克族早在14至15世纪,就出现了对中亚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阿塔依、萨卡克、洛特菲和艾利希尔·纳瓦依等举世闻名的诗人,我对这个民族的文化一下子暗生出敬意。这一点,就连深谙本民族历史的乌孜别克族学者马合买提也有些惊喜地感叹:“是吗?真好的一个事情。”
  马合买提在木垒县人大侨办工作,已近中年,一个饱圆的肚子直直地从腹部挺了出去,令我印象深刻。而他也是一个为数不多的,对本民族文化有着强烈认同心理的人。
  听马合买提讲述他们本民族的历史,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被他喊到靠窗的位置,与他面对面,听他讲述乌孜别克族迁徙的历史。窗户外边阳光四射,我都有些睁不开眼睛了,不管我在发呆走神,还是借口想干些什么,他都要我坐在那儿听他讲。
  我看得出来,他在寻找自己本民族文化心理的过程中,不断地追问,又不断地心生疑虑。他还向我抱怨:现在的乌孜别克族人,特别是年轻人,不知道自己本民族的历史,不懂自己的语言,还有习俗,真是可悲。
  他用了好多年的时间,托熟人从乌兹别克斯坦带回大量的磁带、影碟还有图书,那些源于本民族的语言,那些适于表达自己家乡的景物、风情、思想的语言让他有了冲动,他想用这样的方式,慢慢接近他的根脉。
  “有好多人说这样做没有什么意义,但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马合买提说。
  马合买提16岁之前就在木垒县的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生活,和当地的哈萨克族孩子一起上的“马背小学”,他讲述的有关乌孜别克族的历史有如小说。
  马合买提说,木垒的乌孜别克族人主要是在水磨沟、英格堡山区,也就是现在的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而这些乌孜别克族人大都是从中亚地区迁徙过来的,16世纪后,在邻近新疆的中亚地区先后形成了以乌孜别克族人为主体的布哈拉、希瓦等3个汗国。乌孜别克族历来有经商的传统,常来新疆进行经济上的往来,正因为有了商贸活动,一部分人陆续迁入到新疆,并在这里定居下来,成为我国的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人是如何来到木垒这边的呢?他们与哈萨克族人的亲密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他说,在公元19世纪中叶以前,乌孜别克族人以经商为主。他们开始组成商队,赶着成群的骆驼、马、骡往返在新疆与中亚各地之间,在各地开设店铺。大约从1845年开始,塔城地区就是塔什干的乌孜别克族人的一个重要的货物中转站。他们用骆驼把货物从塔什干运来,又从这里运往北疆各地,从前,塔城地区还形成了一段商业街,非常好看,卖粗织布,卖草鞋,卖皮硝,卖粗盐,还有皮子等。后来货物不太好卖了,这些经商的乌孜别克族人就不再去塔城市了,带着货物一起转到了福海县。马合买提的太爷爷当年跟着驼队一起来到了福海县,还有一部分人就去了蒙古国。
  那时候的乌孜别克族人从什么时候起转为半商半牧的呢?原来,乌孜别克族人在塔城地区也是一直与哈萨克族人做生意的,可哈萨克族牧人手里边没有多少钱,只有羊。时间一长,乌孜别克族商人用货物抵来的羊越来越多,每家至少有600只羊,又带不走,只好把羊群又交给了哈萨克族牧民放养,两个民族的人相跟着一起来到了蒙古国,这群乌孜别克族人就半商半牧了。
  大概到了1889年,他们又来到了乌鲁木齐北部地区。后来不断地往东移,最后在木垒、奇台等地落下了脚。
  事情是从一封信起因的,1885年,一封从奇台来的信寄到了现在的蒙古国科布多省的一位乌孜别克族长者的手中。这封信是他的一位亲戚寄的。信中说:“奇台是个古城,交通便利,是一个做生意的好地方,古城有个南山,很大,是空的,没有人住,可以放羊,半牧半商。”马合木提说,信里还加了一句话:“如果你们要迁移的话,朝着博格达峰走,就可以走到奇台来了。”这封信起了作用,没多久,这支不到百人I的,由乌孜别克族人组成的迁移队伍就这样走到了乌鲁木齐的卡子湾,生了个“娃娃”就叫“乌鲁木齐”。一些人留下了,剩下的人继续顺着阜康、吉木萨尔往前走,到了奇台就汇合了,在当地从事商业,还有一部分人在木垒“商人的五条沟”落下了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