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让“静”成为语文学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让“静”成为语文学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发布时间:2019-06-29 04:03:39 影响了:

  【摘要】新课程改革如一股春风,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课堂中多了合作探究、辩论争鸣、动感解读,热闹自主,但却折射出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理想的课堂,需要热闹中的宁静,让学生在宁静中学会倾听,在宁静中张扬思绪,感悟精彩生成,需要营造动静结合,读思并举,张弛有度的语文学习氛围。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课堂
  一、教师要抓住课堂,做足文章
  我们都知道学习语文有一种重要的方法,那就是默读。我们的语文教学与默读离得越来越远了!阅读似乎与朗读划上了等号。审视当前语文课堂上默读弱化的倾向,我们很有必要重温默读的价值。语文教学实践已经证明,默读作为阅读主体的内部精神活动,既适宜于逐字逐句推敲的精读,又适宜于大致了解的浏览,特别是默读关注了阅读个体的差异。默读中遇到难点可以多读几遍,加深体会;还可以停下来思考、质疑、释疑,等到搞明白之后再读下去。遇到动情处可以细细咀嚼、回味再三。所以书声朗朗是语文课所必需的,但静思默想更重要。特别是在以下几个环节中更要安排默读:
  1.朗读之前默读。语文学习中如果一接触文本就大声朗读,或者老师要求学生刚接触文本就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显然是不够妥当的。那种对任何课文都用一类“抑扬顿挫” 的腔调去朗读,其实是没有真情实感的。朗读如果缺少了对文本起码的理解与感悟,一味地读和背,除了那慷慨激扬的固定腔调外,能解读出什么真情来,又能悟出什么意义来呢?那样做,课堂上的讲解、朗读、问答、议论充其量不过是走过场而已。没有潜心的默读,朗读也就不会有悟有得。因此,朗读前的默读是必要的,这其实是课堂上动静搭配的有效组合。先静——静静读思;再动——书声朗朗,以至议论纷纷。这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做感情朗读才能成为可能。
  2.在合作前默读。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生在小组内的阅读交流,使阅读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小组合作学习前的默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否则,合作学习将失去根基,个别学生当演员,其他学生做配角或观众的现象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二、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语文
  不知哪位名人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现在学生学习的空间限教室,学习的材料限课本,这样学生中出现对语文厌学,作文重复老套话题的现象就不足为怪。我们要让他们走进图书馆,与自己喜爱的书,心与心地去碰撞、交流、对话。我们要让他们走近自然,与蓝天白云、花草树木亲近,汲取自然的灵气。我们要让他们走向社会,与现实中的人和事接触,给他们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副善于思考的脑子。这样在与书本、自然、社会紧密接触后,一切具体的东西会通过静态的思考,自然转化为实际的能力。笔者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生于“静”心,成于呵护。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指导,帮助学生进入你的世界中去,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阅读、理解、品味和建构。朗读课文或整体感知课文也好,精读课文或赏析课文也罢,都应有充分的安静时间。不孤立地只给学生“一”要在“反三”中扩展、引申,不只给学生“模式”,而是引导学生认识“模式”形成的过程和方法,从“模式”中跳出来。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释家也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不是闹市,学习需要学生安宁与平静,沉下心,自个儿静静地学、思、品、悟、感,需要静静地倾听、思考、判断、推理、比较、分析。但是现实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公开课热闹有余,宁静不足。我想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但学不到东西,而且不利于养成深思熟虑、潜心钻研的习惯。因为灵魂的远翔需要宁静,思想的放飞需要空旷,一堂好课应该追求本真、至简、宁静、致远。
  三、要为学生的作业提供宽松的环境
  1.自选学习内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浅显易懂,教师完全可以大胆放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学能力和个人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研读。由于是自己喜欢的,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投入很快。深入理解了一方面内容,其他方面的内容特点融会贯通。这种权力下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易于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感性体验同书上的语言文字结合起来,赐予学生一种“小主人”的感觉。
  2.自选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应用于散文和古诗的教学。教学时,我建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们有的吟诵,有的挥毫,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兴趣盎然。既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发挥个人所长。
  语文课堂教学固然需要热闹,诗样的激情,火样的热情,电样的才情,但更要一片宁静的天空——一片理性与思考的天空。我们今天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当期待语文教师多一份潜心思考的平静;盼望学生多一份善听善思的宁静;憧憬语文教学多一份和谐平衡的安静。让语文教学走向本真,走向和谐,走向简约。所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我想这才是语文教学所需要的一种亘古的“静”界吧!
  (作者单位: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
  编辑/张俊英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